感冒药物的滥用,始于对「到底什么是感冒」的困惑。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内科学》,在「急性上呼吸道感」的临床表现中,将“普通感冒”列在了第一条。与它并列的是急性病毒性咽炎或喉炎、细菌性咽-扁桃体炎等类型。
我们也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又称普通感冒。是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上感在广义、狭义上的区分,常使人们感到迷惑:「我的喉咙、鼻子感到不舒服,难道不是感冒吗?」
实际上,一些急性上呼吸道的感染不一定全是是感冒。进入呼吸道引起感染的病原体,不仅有病毒、细菌、还有衣原体和支原体。只有病毒引起的,才能称之为感冒。因为致病原因不同,治疗的药物自然是不同的。
此处,另一个误会又产生了:上呼吸道感染说明有炎症,炎症需要消炎药,抗生素是用来消炎的,所以,我需要吃抗生素。
感冒需要吃「消炎药」,也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一种想法。此处的「消炎药」又被窄化为了抗菌素中的抗生素。
抗生素只对细菌有效,对病毒引起的感冒并无效果,为什么会产生感冒也要吃抗生素的结果呢?
多年以前,医生普遍认为病毒引起的感冒也常发展出一些细菌感染为主的并发症,如细菌性咽-扁桃体炎、细菌性鼻窦炎,所以那时的治疗共识是给感冒患者应用抗生素可以对抗这些并发症。但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进步,发现不加区分的给感冒患者用抗生素,对病情毫无益处,也无法预防细菌感染。滥用抗生素只会催生出对抗生素耐药的细菌,甚至是会出现现有抗生素都奈何不了的「超级细菌」。
实际上,现代医学发现可以治疗感染的青霉素,仅仅只有 90 年。1942 年青霉素药物正式进入临床后,抗生素使许多曾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类的平均寿命因此延长了 15~20 年。青霉素的出现,无异于「神药」降世。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临床上使用的青霉素完全依赖进口,青霉素的时价比黄金还贵。郑智敏在《中国处方药》杂志发表的文章《抗生素产业东方崛起》提到,建国前,1 支 20 万单位、0.12g 的青霉素相当于黄金 0.9g、大米 13.1kg。青霉素被引进之后,曾经让医生束手无策的肺炎、伤寒、猩红热、化脓性咽喉炎、白喉、败血病等疾病有药可治,死亡率大幅降低。
20 世纪 50-70 年代,我国研究出青(青霉素)、链(链霉素)、土(土霉素)、四(四环素)这四大抗生素的发酵、提炼新工艺。「四大素」逐渐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医学临床。
当时医生对于感冒也会引起细菌感染的认识,使其在治疗感冒过程中,经常使用青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医学认识的局限性甚至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四环素牙」。
在中国,幼年时使用土霉素、四环素等四环素类抗生素而引起牙齿着色、合并牙釉质发育不全的结果,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才引起注意。
抗生素的「神奇」作用,使人们无比信赖抗生素。中国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以后逐渐成为抗生素生产大国,也使普通人接触和使用抗生素的机会越来越多。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住院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率高达 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两种以上的抗生素的比率高达 58%,远超出 30% 的国际水平。
滥用抗生素是我国最严重的药物滥用行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在限制使用抗生素以前,无指征预防使用抗生素现象约占其中的 30%~45%。
抗生素在中国的使用,商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零售药店在中国的兴起,使人们自主购买感冒药物成为可能。1993 年,深圳市中联大药房成立。根据一些公开报道和资料显示,深圳药品零售行业的发展,催生出国内第一批连锁药房。随着零售药店在全国遍地开花,药店成为了普通人购买抗生素药物的主要场所。
从医生对病人感冒治疗观念的传达、再到治疗观念的深入人心,总是存在滞后性。在医生不再使用抗生素治疗感冒很多年后,「用抗生素治感冒」的观念依然没有消除。嗓子疼喉咙痛还是会习惯性的吞下一粒头孢。尽管抗生素已经成为处方药,但依然有一些人去零售药房寻找头孢等抗生素。在商业利益面前,也还是有商家在悄悄售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