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指出父母在孩子面前贬低伴侣的行为容易破坏家庭的和谐氛围,不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孩子的健康成长。
文章提到贬低伴侣的行为可能源于自卑、嫉妒、焦虑等心理状态,这种行为并不能真正提高个人的价值,反而会让伴侣产生负面情感,影响家庭的稳定性。
文章建议父母在孩子面前要维护伴侣的形象,互相夸赞,多秀恩爱。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家庭观念,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感。
文章强调父母相爱是幸福婚姻的底色,父母应该通过正确的方式表达爱,为孩子树立榜样,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作者:天涯海角
原创:家庭治疗研究院(微信号:strken)
在小红书里,刷到到一个挺扎心的帖子。
博主说爸爸是一个自大又自卑的人,在外面很热情,对朋友的事情两肋插刀。
在家里,却一直打压妈妈。虽然他基本不会动手,但他擅长使用语言暴力和冷暴力。
他认为一个成功体面的男人,一定得在家说了算才行。
当家里有客人时,他在指挥妈妈做这做那的过程中,不停地贬低妈妈什么都没做好,是一个没用的人。
同时,他也会指挥博主和妹妹给客人倒茶水。
如果不服从,驳了他的面子,他会
当场给我们让我们难堪。
(图片来源:小红书@小红薯623192A3)
这么多年,很难想象博主的妈妈是怎么忍过来的。
婚姻里,有的人喜欢给伴侣差评,把伴侣说得一无是处。
或许,在他们眼里,只是正常的话而已。在孩子面前说这样的话,给伴侣和孩子也没有什么影响。
殊不知,这种贬低伴侣的行为让家庭充满了压抑和恐惧。
内耗的婚姻,最容易生病。
01
贬低伴侣,提高不了身价
电视剧《陪你一起长大》中,顾家伟事业有成,买了豪宅,娶了年轻漂亮的老婆林芸芸,很是风光。
但林芸芸表面幸福,实际上她过得很卑微。顾家伟在家里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她每天像保姆一样,忙得像陀螺。
做得不好,就会被顾家伟贬低,当着女儿新月的面也不给林芸芸面子。
新月学习成绩名列前茅,顾家伟还是不满意,觉得孩子拿不到第一名就是林芸芸失职。
新月学习成绩下滑,顾家伟没有看到妻子的辛苦,而是把责任推到林芸芸身上,说林芸芸没用。
(图片来源:电视剧《陪你一起长大》)
听到在弹琴的女儿叫妈妈倒水,而妈妈在看手机时,不分青红皂白就数落林芸芸是一个只会刷手机的妈妈。
(图片来源:电视剧《陪你一起长大》)
而林芸芸特别害怕顾家伟,赶紧讨好他岔开话题说给他准备了橙汁,煲好了鸡汤。
女儿新月钢琴考试中,情绪突然失控,对着钢琴乱弹一通。
他当着女儿新月的面埋怨林芸芸,说因为她的溺爱,要把新月毁了。
(图片来源:电视剧《陪你一起长大》)
林芸芸因为扔掉了没有营养的隔夜菜,也被骂浪费。
最后,林芸芸终于忍受不了,带着女儿离开。
一直以来,顾家伟都不尊重她, 认为作为一个家庭主妇没有平等可言。
还好,顾家伟也尝到了孤家寡人的滋味。
其实,像林芸芸这样的婚姻,生活中不少见。
如果能感同身受,那么你很可能遇上了“贬低型”婚姻。
亲密关系中的贬低,往往表现为一方习惯抬高自己,对伴侣进行容貌、人身或者能力上的攻击。
但贬低伴侣,并没有让他们的身价提高,反而让形象受损。
或许伴侣不得不隐忍,为了孩子选择沉默,但信任感已经所剩无已。
一味贬低伴侣,还影响伴侣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孩子一旦认同贬低的一方,心理产生分裂感。
有的孩子甚至因为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产生恐惧心理。
真正厉害的人不会冒着夫妻感情破裂,整个家庭陷入内耗的风险,对伴侣下手。
他们会花时间去经营自己的婚姻,即使对伴侣不满也用合适的语气说出来。
这样才能得到家庭成员真正的尊重,给婚姻带来福报。
02
贬低伴侣的背后,藏着多少小心思
为什么在一段婚姻、感情里,总有贬低伴侣的人呢?他们到底怎么想的?
第一种,掩饰自卑感。
有些人看到伴侣比自己强就嫉妒,怕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坍塌,就想办法控制对方,掩饰内心的自卑感。
电视剧《玫瑰的故事》里,玫瑰在与方协文的婚姻过得很憋屈。
因为玫瑰太优秀,方协文经常在女儿面前说玫瑰,不让她工作,不让她化妆,不让她社交。
后来,玫瑰带着女儿小初与方协文离婚。当方协文想让小初读国际学校时,小初不愿意,想要跟妈妈一样。
他对小初说:妈妈一会搞艺术,一会学心理,一点都不挨边,还去学开飞机,没有计划性。
(图片来源:《玫瑰的故事》)
在小说原著中,方协文一直在小初面前贬低玫瑰,说玫瑰嫌他穷,一辈子的精力都在吃喝玩乐上……
所以,当伴侣提升自己时,他们的大脑立刻发出指令:不行,不能让他(她)比过我。
于是,他们通过孩子对伴侣进行语言攻击,获得一种虚假的价值感和存在感。
第二种,显示自己的优越感。
有个朋友全职在家,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她会拿起画笔画一幅画、读一点小说,看一些益智类的游戏书……
但是丈夫并不支持,总在孩子面前说她装样子,学这没有用,学也学不好。
想要工作,又会被吐槽:你会什么?别去丢人了。
这让她很郁闷,天天生闷气。
你做家务、照顾家庭,辅导、督促孩子学习,或者无论怎么努力,结果都被当众瞧不起,尤其是在孩子面前:
“我在外面挣钱,你只会花钱,还能干啥。”
“我什么都比你强,你就不要多说了。”
“甭听你爸(妈)的,没文化。”
“真是没脑子,笨死了,连这点事都做不好。”
“你才挣多少钱,看人家多有能力。”
……
在感情中,有些人看不起伴侣,灌输给孩子“我比你爸(妈)优秀”的想法,就是“以榜样之名”操控孩子,让孩子变相“站队”,崇拜自己。
他们不断地数落和抱怨伴侣,让伴侣质疑自我价值,从而凸现自己的优越感。
第三种,利用自己的焦虑感。
因为夫妻关系本身出了问题,于是产生焦虑感。
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背叛、猜疑、婆媳关系、子女教育……
面对这些压力,让自己的无力感倍增。即使在孩子面前也会不自觉地争吵起来,互相拆台,甚至把孩子当作倾诉对象,唠叨伴侣的无能。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一个人感到不被重视和尊重,所以以此消除焦虑情绪,保护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自尊心。
当你贬低伴侣的同时,已然让伴侣背了锅。
03
在孩子面前,如何做理智派?
美国心理学博士苏珊说:“父母在孩子心里种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种子,它们会随着孩子一同成长。”
那么,父母种下种子的过程,决定了孩子长成什么样。
那在孩子面前,夫妻如何相处呢?
1.懂维护
有一个小男孩惹妈妈生气后,爸爸当场进行教育:包括我,任何人不许欺负我最心爱的女人。
(图片来源:微博@潇湘晨报)
开始,小男孩还不服气。但说不过爸爸,被气哭了。
在爸爸的要求下,他给妈妈道了歉。
肯定伴侣的付出,在孩子面前维护对方的形象,伴侣才能得到孩子的尊重。
好的婚姻,从来不是互相拆台,而是互相维护,给对方撑腰。
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威信,50%是靠自己的言行建立,50%是靠另一半的支持建立。
夫妻在孩子面前统一战线,维护伴侣,才能树立威信。
树立了威信,孩子更有敬畏感,对父母的认同度、信任度才会多。
2.多夸赞
心理学里有一个阿伦森效应,指的是态度随着奖励的减少逐渐消极,随着奖励的增加而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
阿伦森认为: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
婚姻中,对于夫妻相处也一样。
谁都爱听好话,多夸赞对方,不仅让夫妻关系更融洽,也培养了孩子正确的家庭观念。
夸赞不需要刻意为之,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即可。
约翰·戈特曼说:“一段感情成功的关键,不是在烛光晚餐里,也不是在浪漫的海滩上,而是对对方的在意,对生活细小瞬间的关心。”
比如餐桌上,爸爸夸赞妈妈做的饭好吃。外出时,夸赞妈妈穿的衣服好看。
妈妈夸赞爸爸做家务很棒,和孩子玩很有耐心。
多去夸赞伴侣,哪怕是微小的事情。
其实,没有完美的爱人,只有看到伴侣优点的伴侣。
互相夸赞的家庭氛围里,孩子的内心才会充满爱和安全感。
3.秀恩爱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话题:你爸妈恩爱的样子是什么样。
有网友说父母不但恩爱,还时不时地在他面前秀恩爱。
比如出门旅游,他和爸爸拿行李,他妈妈只拿瓶水。
出门吃饭,爸爸点菜,只问妈妈:“你想吃什么?这个你想吃吗?那个你想吃吗?”
(图片来源:知乎@袁思祺)
比如在家吃饭,如果是妈妈做饭,只用炒菜,因为从买菜到洗菜到切菜到配调料都是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