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会学坊
"叁會學坊”由清華法政哲學研究中心主办,華宇汉语法学专项研究基金资助,概分會讀、會講与會飲叁端。旨在积聚同道,于术业专攻中求会通,在切磋琢磨里观天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白鲸出海  ·  突发!Amazon Appstore宣布停止运营 ·  8 小时前  
广东信息通信业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召开2025年非应邀商业电子 ... ·  12 小时前  
广东信息通信业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召开2025年非应邀商业电子 ... ·  12 小时前  
阿里开发者  ·  LLM 联网搜索,到底是咋回事? ·  21 小时前  
百度智能云  ·  百度智能云xDeepSeek:单机可部署满血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会学坊

No.1310 逯耀东 | 出得门来人半醉

三会学坊  · 公众号  ·  · 2019-11-21 08:00

正文


本文节选自逯耀东著《寒夜客来:中国饮食文化散记之二》,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56—262页。






| 逯耀东




我“糊涂斋”壁上悬有立轴一幅:

莱茵佳酿水晶厄,

耳热酒酣共论诗,

我致君歌同快意,

相逢转恨十年迟;

秘方煮酒满庭香,

袋鼠尾肥炖作汤,

出得门来人半醉,

柏林郊外月如霜。


字是沈刚伯先生写的,诗是1965年他到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讲学时写的。字和诗同样潇洒,我尤其欢喜最後两句:“出得门来人半醉,柏林郊外月如霜。”刚伯先生自由大学讲学一年,讲的是“中国文化史”,并写有讲稿。这可能是刚伯先生教书近一甲子,唯一写讲稿的一次。他上课没有讲稿,作学术讲演也没讲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滔滔不绝。胡适就说:“沈刚伯了得,演讲不带稿。”


这份讲稿是英文写的,归国後於箧中被白蚁吞蚀殆尽,的确非常可惜。因为刚伯先生不设文字障,甚少著墨,晚年他开白内障,我接他出院,他坐在轮椅上说:“现在眼睛整好了,可以述先圣之遗意,整百家的不齐了。”他准备写三本书,“中国文化”、“西洋文化史”和“中国史学史”,说到这里他哈哈一笑,说:“最後可能一张稿纸也没有。”的确,最後诚如所言,没有留下一张稿纸。


德国讲学的讲稿被蚀,却留下这首诗,没有想到刚伯先生在万里之外的异域,竟然遇到这样一位雅士,煮酒论诗,酒逢知己,就觉得相见恨晚了。酒罢辞出,也许那是个秋夜,一轮皓月当空,西风吹着刚伯先生的华发和他的衣衫,此情此景不仅可以入诗,也可以入画。


沈刚伯(1896~1977)


刚伯先生是我的业师,那年台大历史研究所博士班初创,侥幸录取我一人。我的论文由刚伯先生、李玄伯先生、姚从吾先生共同指导,後来姚先生遽归道山,玄伯先生卧病在床,只剩下刚伯先生了。所幸这时刚伯先生卸下了二十五年文学院长的职务,少了俗务琐事,我有更多问道的时间,及和他共饮的机会。


刚伯先生善饮深识酒中之趣,但却不过量,一天他说:“昨天和沈宗瀚开了一瓶黑走路,两个人分着吃完了。”这时两人都是近八十的人了,真是酒兴不浅。刚伯先生自幼就饮酒,辛亥革命之时,武汉时局动荡,刚伯先生随家避居宜昌,岁尽年偪寒风凛洌的早晨,随他父亲买舟西上,入峡返乡度岁,刚伯先生在他的《辛亥革命前後的见闻》说:

刚走到寇莱公遇难处的黄魔峡,便遇大雪,时已小年,来往川鄂商运早停,本地人出外的也很少,我们走了大半天,竟未遇着一只别的帆船,好像整个峡江为我父子独有。真令人感到寂寞的伟大。转念一想,伟大似乎避不了寂寞,人若真“前不见古人,後不见来者”的境界,也就非怆然下泪不可了。


舟过鲤鱼潭,见有一小艇下椗滩头,一披蓑戴笠的渔翁正在船头“独钓寒江雪”,那种诗意画境使人俗念尽蠲。尤其有趣的是我们方过其旁,恰巧看到钓起一条重约两斤的鳊鱼,我们马上买来,催舟前进,至虾涪下,停舟取水,供炊晚饭。


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长江帆樯歇的时候,我们驾一叶之扁舟携匏尊以自随,汲亘古之名泉(虾蟆的水曾经陆羽品为天下第四泉)。享缩项之细鳞,更佐以刚采自葛洲坝落地即碎之黄芽崧,与新得诸城内之陈年“莲花白”,把酒尝鱼,真快朵颐。


饭後,依舷品茗,赏雪色,听滩声,远望三朝如故之黄牛似一旦突变之白犀;悟逝者之未往,知真体之永存,别有会心,怡然自得,殆飘飘乎若神仙中人矣。


这是篇充满著诗情画意,溢蕴着酒趣的文章,意境逸雅脱俗,我读过不少古人诗酒的文章,却很少有这样的境界。这境界只有在中国山水画中寻觅,而且这种孤寂的宁静的境界,却在漫天风雪和悠悠逝水中悄悄转换着,面对此情此景,唯有杜康了。


後来刚伯先生遵医嘱戒了烟,但酒还是喝的,家里壁橱中贮酒甚丰,有时兴起,坐在客厅里,一杯在手,慢慢啜饮起来,我在旁陪着也饮几杯。他一面啜饮着酒,以低沉的声音,缓缓地说些学林的轶事趣闻。有次他说到当年他们有个猴会,参加的都是台大同人,皆属猴,老猴大猴小猴一群,常聚会在一起喝酒。刚伯先生说:“你别看钱校长(思亮)说话慢,喝起酒来很爽快,还有李济,他喝酒太理性,後来得了糖尿病,吃东西都要用秤来秤,就不喝了。魏火燿能喝,有趣,但是最後总喝醉……”刚伯先生说魏火燿喝醉酒坐三轮车回家,却说不清家的详细地址,三轮车拉来拉去,拉了一晚上,只好将他拉到附近的派出所去,派出所值班警员认得他是台大医院的魏院长,才把他送回家去。


(清)罗聘 《醉钟馗图 》 局部


刚伯先生说到这里,使我想起翁廷枢来。翁廷枢比我高一届,是当年嘉义政坛名人翁钤的侄子。外文系毕业,留系任讲师,中英文俱佳,且有才情,兼任刚伯先生的英文秘书。翁廷枢是个好人,不知什么时候染上酒瘾,到最後每日必喝,每喝必醉,醉了就出言不逊骂座,我和他喝过几次酒,就是这样。


老翁因酗酒,干了多年讲师也没升等,朋友劝他到美国进修,但必须立下军状,到美国不能再喝酒。老翁到美国倒能修身养性,没事就钓钓鱼,却没有喝酒,不巧遇上我们退出联合国,他一怒拍桌子说:“妈的,美国人没搞头。”於是大喝一场,立即收拾行李回国,在纽约登机,海关说他行李过重,他指著两个箱子说你要哪一个?就拎一个箱子回国,回到家按门铃,太太启门大惊:“怎么不说一声,就回来了!”


翁廷枢回来喝得比过去更厉害。有次他请刚伯先生夫妇,并约我们夫妇作陪,我们五人在云和园吃饭。云和园是家云南馆子,吃到最後一道是沙锅家常鳝鱼,喝到这时,老翁已喝得把持不住,开始说酒话,我立即起身送刚伯先生夫妇下楼叫车,请他们上车回家。然後赶上楼与妻扶持老翁下楼。送他回家,车到他家附近,我问:“几巷?”老翁笑道:“嘿嘿,不告诉你。”车在他家的那条巷子来回好几趟,他不是说还没到,就是说过了,最後终於找到他家,送到楼上他家。後来,老翁死了,可能是喝酒伤身,在一个凄风苦雨的上午,我去参加他的告别式,老翁潇洒有才情,没有想到走得那么孤寂悲凉。


後来,王家小馆开了,在过去羽毛球馆後面一家宾馆的楼下。是四十四兵工厂的员工出来开的。四十四兵工厂,员工多湖北乡亲。四十四兵工厂的旧址,就是现在的寸土寸金的信义计划区。王家小馆是家道地的湖北馆,其鱼杂豆腐、蓑衣牛肉、臭三鲜、珍珠丸子、剁鱼丸和其他蒸菜,还有豆丝、面窝、粑粑等小吃,都是刚伯先生的家乡俚味,陪沈先生出外小酌,又多了个去处。


一次在湖北小馆,刚伯先生一面手撕着主人送的烟薰咸鱼,一面啜著樽中的陈绍说:“一样的酒有不同的喝法。但不能落俗。当年初到台湾,大家生活艰困,但却能苦中作乐,台静农他们就喝'花酒',以花生米下酒。有时我经过他的研究室,也进去喝几杯。在座的除台静农外,还有屈一鹏(万里)、孔德成、郑骞。郑骞喝不多只陪着聊天,他们都是中文系的,历史系的夏德仪也常去讨酒吃。他们浅酌细语低笑,声不出屋外,虽是苦中作乐,其乐也融融。”


刚伯先生又说:“当然,一样的酒,也可以喝出不同的人来。如果到饭店吃饭,就像小孩子一样闹起来了。台静农酒品好,酒量好,不争不吵笑眯眯的,可算是个酒仙,屈一鹏酒量也好,但要大家磨半天,才一杯下肚,所以大家称他是酒棍。孔德成有意思,先是彬彬有礼,到後来站起身,一手叉腰,一手指著对方,喊著:'你喝,你喝,你得喝!'颇有霸气,称为酒霸,我们的夏德仪坐下来就找酒喝讨烟抽,大家都叫他酒丐……”刚伯先生一面饮酒一面说着,真的是煮酒论英雄了。“还有个酒侠呢?”我问。刚伯先生哈哈一笑,饮下一杯酒,却没有答我。“谁的酒量最好。”我又问。“不在台大,是梅贻琦(曾任教育部长,清华大学校长)他只喝酒,不闹酒,不论谁敬他酒,他都一饮而尽,真的是千杯不醉,可称酒圣。”日後我有机会得敬陪末座侍诸先生饮,诚如刚伯先生所言,但他们闹酒却不逞强,戏谑亦风雅,不似日後的那些後生喝得那么粗俗。


记得那年暑假,侍刚伯先生在福隆小憩,晚饭时,他兴致甚高,饮了些酒,黄昏时分,在海滨扶杖踏沙而行。後来他说这是他此生第一次赤足走路——也是一生唯一的一次。西天彩霞灿然,渔舟纷纷出海,海涛轻轻拍着沙岸,激起浪花朵朵,碧波深处,有数点渔火沉浮,海风习习,拂起刚伯先生萧萧白发,他御风而立,眺望海天,若有所思,真像他自己说的:“悟逝者之未往,知真体之永存,别有会心,怡然自得,殆飘飘乎若神仙中人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