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哥
独立水瓶女
变美干货总结癖,
娱乐中深扒人情冷暖
2017
高考六月放榜,一位北京文科高考状元很坦白地说:“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到好的大学了,现在的状元大多是家庭好父母也厉害的。”
网络一片哗然,但很多人也不得不诚恳地点头称是:寒门难出贵子,贵门更易上位。
这位状元就是例子,父母是外交官,从小被精心培养,周游列国,兴趣广泛,在丰富的教育资源下,考上好大学水到渠成。
我也认同好的父母是子女的贵人,有资源、学识、远见的父母,其子女更易出类拔萃。
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阶层决定资源,父母决定你的起跑线。
可是,这也并不代表那些不小心投胎成为寒门子女的人,就永远只配屈于人后。
明知自己出生于寒门,但心甘情愿地低人一等,不力争上游,只唉声叹气抱怨父母皆祸害,才是真正的
loser
。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说,积极主动的人会专注于“影响圈”,弱化“关注圈”。
“影响圈”指的是只要尽力就能改变的事;“关注圈”是指无论怎么努力都改变不了的事实。
出生寒门,这是“关注圈”,改变不了,那就接受吧。但余下的人生路是你的“影响圈”,拼尽全力,就有扭转乾坤的福音。
牛人都在默默地扩大自己的影响圈,而缩小“关注圈”。一方面他们会妥协某些改变不了的命中注定,
但又会在可扼住命运咽喉处全力以赴。
近日重看米歇尔
.
奥巴马的传记《人生真相》,她就是那种明知寒门也许难出贵子,但也要拼尽全力的女人。
身为黑奴后裔,天生受到白人歧视,父母处于社会中下层,但她从没抱怨。
她接受自己身世,但从不以此作为自己理应低人一等的理由。
她从小就极度自律。
她哥哥回忆说,年轻时他每次打球回家都会看到米歇尔在学习。他在看电视,她在学习。他关掉电视去睡觉时,她还在学习。
为了能在拥挤的公交车上能看书,她会先坐车倒回几个站,然后再上回家的车。
这样就可保证有位置可以坐着看书,虽然多花了
30
分钟,但是争取了更多学习时间。
因为家里空间小又吵闹,她会在早上
4
点半到
5
点起床,这样就会有安静的时间思考、学习。
这个早起的习惯,直到她成为美国第一夫人依然风雨不改。
为了减轻父母经济压力,放假时她会勤工俭学、做临时保姆、训练犬只、在装订厂上班。
纵使家庭条件比不上很多同学,但她从不懈怠。
她后来考上美国名校,普林斯顿,这是她阶层上升的第一步。
对于寒门子弟而言,教育是改变命运的转机。
毕业后她打败众多男性竞争者,进入律师事务所,成为极少数的女性律师之一,薪水比她父母加起来的还要多得多。
这时她正式跃升为精英阶层。
在传记里,她说她遇到过无数挫折。
身为一个黑人女孩,身边同学会告诉她:“一个黑人女孩看书就是装白人。”
老师会警告她:“你不要有太高的期望,你的考试成绩太低了。”
邻居也会善意建议她:“成功注定不属于芝加哥南区的黑人女孩。”
可她不认命,她以顽强斗志为自己代言:就算出身寒门,就算天生黑色,但全力以赴才能让别人闭嘴。
是啊,谁能为你人生定调呢?除了你自己。
很多人说,贫穷的人无论怎么努力都追不上那些家里有钱又努力的人。
可是追不上有什么关系,你生来又不是为了与人比较。
你通过努力,让现在的生活比以前优渥,现在的自己比以前优秀,就是了不起的才华。
在我老家,有位邻居姐姐,她父亲有残疾,平日推着手推车到菜市场卖点青菜赚钱,母亲是位盲人,基本零收入。
他们家算是寒门中的最低配。
可是姐姐的自我觉悟力很强。她觉得读书是转变阶层的出路。
她学习极用功,就算大年三十家家户户在过节,她依然在做试题;
就算在家干活,她也会插缝见针努力,比如会一边拖地一遍练听力,一遍炒菜一遍瞟两眼贴在灶台边的英文单词。
后来她考上了一所师范学校。可父母并没余钱给她交学费,认为她早点工作比较实际,因为还有个弟弟要念书。
可这位姐姐没有认命,利用高考暑假打工赚了些钱,再东借西拼终于赚够了学费。大学四年都在勤工助学、猛做兼职中度过。
毕业后她后经过重重考核,进入了某省一级学校教书,收入稳定,还能改善父母生活,支持弟弟上学。
姐姐的父母没资源也没多少远见,但她靠着自我觉悟,用尽全力去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影响圈”,在不知不觉间改变了命运。
她虽比不上那些大富大贵的同学,但相比于过去自己贫寒的原生家庭,她的生活水平已晋升了一个级数,这已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
前两年网络上有篇《我花了十八年才和你一起喝咖啡》的文章很火,很多人看红了眼。
认同这篇文章的观点:这个社会的资源分配不太公平,寒门子弟挣破头皮要得到的东西,城里的孩子可能轻轻松松就能得到。
可是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有人的地方就没有绝对的公平。
大多数人注定一出生要跟这种不公平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