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万科周刊
万科周刊是万科集团自媒体,纸刊于1992年创刊,是国内业界第一本企业内刊。企业视角,人文情怀,理性观察,万科周刊,不止是内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银行家杂志  ·  从初心到城心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万科周刊

如何理解当前的万科?|万周春秋

万科周刊  · 公众号  ·  · 2018-01-30 18:50

正文

万周按

这世上永远不缺旁观者与评论家,但永远都缺实干的人。

世相之一:大事

最近播放的大型史诗电视剧《换了人间》,将重大历史事件密集地融为一炉,在人物塑造方面更是有不少创新。其中第28集的结尾部分,有一段很精彩的戏。

这场戏表现的是1950年毛泽东访问苏联的情况。当时英国通讯社报道说毛遭到斯大林“软禁”,一时间这个消息传遍全世界,在台湾的蒋经国拿到外电译稿,急冲冲地奔向蒋介石汇报情况。

正在含饴弄孙的蒋介石看完译稿后,沉思道:“我看不像。”

蒋经国认为有可能,理由是“毛泽东无声无息地待在莫斯科”。

蒋介石毕竟一世枭雄,对毛泽东也是十分了解,面对着千头万绪的蒋经国,他皱眉道:“你看世界上这些大事,有哪一件是在敲锣打鼓声中干成的呢?”


【启示】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世相之二:要事

将近十年前,一场网络大会在中东某著名滨海旅游城市举行。会议通知上说,联合国副秘书长、雅虎联合创始人、TCP/IP协议发明者等各界精英五六千人将出席。拿到通知传真后,笔者冲到分社总编办公室,建议道:“总编,这个会有五六千人参与呢,我们派全媒体大部队去报道吧!”

总编不甚激动,眼光从老花眼镜框上射出来,盯着气喘吁吁的我:“就你一人去。”

笔者纳闷:“这么重要的会,就派一人去?”

总编低头翻报纸,甩我一句:“年轻人,记住了,人越少的会越重要!”


【启示】真正重要的事,一开始都是反直觉的。



世相之三:商道

惠普是一家非常优秀的美国企业,笔者现在用的电脑就是惠普牌。除了产品质量过硬之外,惠普的企业管理也在众多高科技企业中独树一帜,“惠普之道”是万科管理学习的榜样之一。“惠普之道”这个词源于创始人戴维·帕卡德1995年出的书《惠普之道》(The HP Way),此书一出便成为企业管理的经典,风行全世界。

万科当年学习惠普,大家把《惠普之道》拿来一看,得出的结论五花八门——究竟什么才是“惠普之道”的核心?是战略、创新、客户、人才、组织还是文化?

后来把一位曾在惠普中国工作多年的老师请来讲课,这位资深前辈开宗明义:“什么是惠普之道?依靠利润进行发展,持续不断的增长才是惠普之道!”


【启示】仰望星空的前提是脚踏大地,不信你试试,若脚下不稳,仰脖子会头晕。



世相之四:格局

去年去世的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是一位让中国人又爱又恨的“老朋友”,作为鹰派战略家,他极端反共反苏;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推动了中美建交,一生四访中国。布热津斯基在回忆录中曾记载,改革开放之初,他来华访问见到邓小平,对邓派遣留学生出国的做法很不解。当时中美两国生活条件差距巨大,把中国最聪明的孩子送到美国去,宝贵人才的最终去向可想而知。他问邓小平:你们准备派多少留学生?

邓小平在西方留过学,非常清楚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但他反问布氏:你们能接收多少?中国没有限制。

据说邓小平当时在内部讲,十分之一(一说为三分之一)的留学生回来就是胜利。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已经迅速崛起,留学生回国创业发展成为主流。


【启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该去的总会去,该来的总会来。



世相之五:故事

美剧《波士顿法律》中有一个场景:年轻律师莎拉接了一桩偷窃案的辩护,案件证据对她的被告当事人非常不利。她向大律师艾伦请教。艾伦律师建议:“给陪审团讲个故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