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被汽车贷款压得喘不过气的消费者们,如今又迎来了汽车行业的一颗 “重磅炸弹”——“车内订阅” 服务。这一所谓的创新消费模式,
究竟是汽车产业升级的曙光,还是车企伸向消费者钱包的又一只手?
看看国外的情况,宝马、大众等车企巨头已经迫不及待地将订阅模式应用到汽车功能上。买辆宝马,
加热座椅
这种过去天经地义的标配,现在却要按月缴费才能使用,硬件功能被 “明码标价” 还不够,软件方面的高级信息
娱乐系统、导航
等也未能幸免,统统被车企锁进了订阅付费的 “笼子” 里。车主们通过车内屏幕或手机应用购买订阅,看似方便,实则暗藏玄机,一旦取消订阅,相应功能瞬间 “罢工”,车主的使用体验被车企拿捏得死死的。
再瞧瞧这五花八门的收费标准,简直令人咋舌:奥迪的
Audi Connect Care
等一系列服务,宝马的
Drive Recorder
终身订阅 149 美元、每年 39 美元,福特的
BlueCruise
高速公路免提驾驶系统,购车时服务费 2495 美元,后续每年还得交 495 美元…… 这哪里是在卖车,分明是在打造一个长期的 “提款机”,让消费者源源不断地为曾经一次性买断的功能持续买单。
车企们鼓吹订阅功能有诸多好处,比如车主能像摆弄智能手机一样个性化定制车辆,搬家到寒冷地区就能订阅加热座椅,听起来确实美好,“先试后买” 也貌似合理。但这背后,是车企在精打细算地改变传统装饰级别概念,过去靠不同配置吸引消费者,现在倒好,直接把功能拆分开来,远程激活,让消费者为了那几个心仪的功能,不得不陷入订阅的 “无底洞”,美其名曰节省前期资金,实则是在温水煮青蛙,一步步拉高消费者的长期支出。
弊端更是显而易见,购车者每月承担着高额的租赁或融资费用,已经不堪重负,如今每月还要额外掏出 8 美元到 250 美元不等的订阅费,这无疑是在伤口上撒盐。车企还大言不惭地称从宏观角度订阅成本微不足道,可消费者又不是傻子,标准普尔全球的调查结果就是最好的打脸证据,近 8000 名消费者中,
愿意为加热座椅等功能按月订阅的受访者不到 30%
,仅有少数人对 “先试后买” 表示认可,这足以说明消费者对这种变相收费模式的抵触情绪。
在中国,汽车订阅功能也在悄然蔓延,
智能驾驶
功能和
第三方音视频会员
成了重灾区。车企打着满足差异化需求的幌子,将智能驾驶功能拆分订阅,却忽略了消费者对安全和稳定功能的基本诉求。至于音视频会员,本就是车内娱乐的附加项,现在也被车企利用起来。有人调侃连
踩刹车
都可能被订阅,虽是玩笑话,却也深刻反映出消费者对订阅功能边界失控的深深担忧。一旦订阅之手伸向车辆基础安全和操控领域,这不仅是对消费者信任的严重践踏,更可能引发不可挽回的安全灾难。
当下,汽车订阅功能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扑朔迷离,但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是车企妄图借此大发横财,还是消费者被迫接受这种不合理模式,都将对汽车消费市场的健康生态造成极大冲击。车企若不悬崖勒马,重新审视订阅模式的合理性,消费者必将用脚投票,最终受伤的恐怕还是整个汽车行业。在追求个性化和便利的道路上,车企绝不能迷失方向,忽略了消费者权益和市场的基本规律,否则,这一场汽车订阅的 “闹剧” 必将以悲剧收场。
汽车订阅功能已经在我们的汽车消费领域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订阅服务呢?是觉得它提供了更多个性化选择,还是认为这是车企的变相收费手段?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看法和经历,让我们一起探讨汽车订阅功能的利弊!说不定你的观点能为其他车主提供新的思考角度,也能让车企们听到消费者的真实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