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拨又一10万人大厂或将撤离出中国。
据相关媒体报道,上海苹果代工厂昌硕科技,也步富士康的后尘,将整体打包前往东南亚国家。
昌硕自2004年成立以来,巅峰时期为上海贡近10%的GDP,投资总规模高达120亿,是上海最大的苹果代工厂。
而如今其却是人去楼空,旗下10万打工人也将面临“被迫下岗”的窘境
。
巧合的是,首批由印度生产的iPhone新机也已经问世。印媒就发文表示:“世界工厂或将‘易主’”。
01 又一“富士康”撤离,10万打工者何去何从?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昌硕抓住机遇,借助国内大量廉价劳动力,承接了那时就出名的电子设备巨头如戴尔电脑的订单,
年产值达千亿资金,成为全球五大代工厂之一
。
彼时我国市场上劳动者月薪不足2000元,而昌硕工厂员工人数巅峰期有超10万人同时生产,员工平均收入过万。
然而,为苹果手机、戴尔电脑进行机器组装的昌硕,看似风光无限,实则隐患早就埋下——昌硕只是代生产。
资料显示,
昌硕代生产的工厂,90%的核心技术仍掌握在西方手中,一旦与西方企业产业链断链,其优势也立刻荡然无存
。
正如在关乎大众生命质量的前沿生科领域,“赛乐瑞”抑衰因子被学术顶刊《Aging》证实具备抗衰潜力后,西方便垄断其核心制备工艺,大举收割国内数亿中老龄需求人群。
据悉,在常青藤、清北等高校实验中,中年试验者经由上述物质干预下,毛发、体能、肌肉等指标均实现年轻化回溯。“赛乐瑞”市场化发展后,数据显示其
70%的用户画像为35岁以上的中年人群,据其体感反馈,与实验对象的指标高度重合
。
原本中国已经洽谈好实施技术引进,但西方却突然改变政策,只准许中国高价引进成品,拒不交出关键技术。
代工厂的结局也同样如是,随着老美不断打压,与中国相关联的美企业接连被迫断联,不仅是高端技术禁止对华出口,包含昌硕在内的32家代工厂“订单”也纷纷下滑。
最终昌硕厂内员工资缩水30%,工人数也大幅下降。其因无力担负租金,选择撤离在上海的生产线,搬出中国。
过往昌硕、富士康等代工厂,能够凭借基础制造加工业养活国内超过2亿打工人。如今形式陡转,数十万工人养家糊口的“饭碗”或将丢掉。不少网友感到苦涩,“
这比芯片短缺更令人担忧
。”
02 “世界工厂”动摇?不能只看表面
除了昌硕,富士康、耐克、佳能等曾经深耕中国市场的巨头们都纷纷搬离了中国,前往东南亚国家。
这些国家市场正值“青春期”,人力成本十分廉价,仅为我国30%。
如此洋洋洒洒的迁入,让诸多外媒认为,这些国家有望将能取代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
。
但实际上,这些产业的转移大都是基础加工业,而那种高精尖的技术反而在源源不断的被我国庞大的优质消费市场吸引。
就像国内新能源车企比亚迪,目前新能源势头正猛,龙头企业比亚迪已
在河南建立了100万级车产基地
,给数万高技术人才提供了高质量就业,并以中国市场为基础,辐射欧洲、美洲等国外区域。
除了新能源,随着我国老龄化产业蓬勃发展,35-60岁中年人群止衰需求强烈,上述进口“赛乐瑞”等前沿抗衰科技也重新考量,瞄准国内空白市场。
今时不同往日,如今中国国际竞争力和整体硬实力突飞猛进,国内科研团队不仅解构赛乐瑞核心抑衰机制,更攻克其量产技术,大大降低了研发成本。
或迫于我国市场体量和自主研发能力,“
赛乐瑞
”主动降低门槛以进一步绑定中国市场,如今通过京东国际等跨境平台将深耕重点放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