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波谱仪是科技部支持国产大型科学仪器开发项目里,国产化和产业化都做得比较好的项目。”原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项目专家组专家颜贤忠教授说:“几代人的技术积累,才有今天的成功。”
以中国科学院精测院叶朝辉院士为代表的一代探索者,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进行核磁共振波谱仪的理论探索。2009年,叶院士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曾表示,新仪器和新技术是创新的重要源泉。如果放弃仪器的自主研制,往往拿不到原创性的东西。
“对于研制核磁共振波谱仪这个项目,国家一直很重视,也很支持。”颜贤忠教授说,2006年、2011年,中国科学院精测院叶朝辉院士、刘买利院士亲自牵头负责“十一五”“十二五”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的项目实施。
叶朝辉院士的博士、宋侃的博士生导师刘朝阳研究员是这两个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在叶朝辉院士、刘买利院士的支持下,刘朝阳带领团队实现了核磁共振波谱仪的研发及工程化,攻克了波谱仪控制台、宽带高精度频率源、自动匀场、复杂谱信号处理等诸多波谱仪关键技术,研制出完整的原型样机。
“原型样机是产品开发过程中试制阶段的样品,用来验证产品的技术可行性和工艺可行性。”宋侃说,这一步非常关键。当时他跟着导师刘朝阳参与项目,为了达到和进口仪器同样的指标水平,他们把同一套标准样品和测试流程在进口仪器和原型样机上进行反复测试对比,一点一点校准、优化仪器的性能参数。
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从一个指标可见一斑。比如分辨率,为了和进口设备的精度误差控制在十亿分之一以内,团队要反复调试几个月甚至半年。“高端科研仪器是一点一滴钻研出来的。只有每个指标都近乎完美,仪器才稳定可靠。”宋侃说。
2014年,刘朝阳团队完成了核磁共振波谱仪“从0到1”的技术突破,研究成果获得了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宋侃说,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团队积累了很多系统集成和整机技术的宝贵经验,才有能力让技术转化为产品,成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