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艾嘉在两个年龄与“老去”这件事深情对视过。
第一次是在40岁前夕,有一天,她在低头吃饭的时候,突然发现面前的饭粒变得很模糊,要拿远一些才能看到。细想之后,张艾嘉在心里已有掂量。
不惑之年一到,她很乖地走进了眼镜铺,看着镜中戴着厚重眼镜框的自己,圆面颊、圆眼睛开始下坠,青春不再,已是一张严肃的面孔。
“果然,这是我老花的开始。”
第二次是在60岁以后,她似乎比少女时期更加活跃和勤奋。
接连导演电影《念念》、《相爱相亲》,出版书籍《轻描淡写》,在贾樟柯《山河故人》里与小自己39岁的董子健上演忘年恋,担任台湾金马奖主席,穿着高跟鞋3个小时和青年演员王耀庆演话剧《聊斋》······
▲ 张艾嘉登上《朗读者》
去年,张艾嘉登上央视文化类节目《朗读者》,毫不避讳地谈及起自己的衰老。
那天,她穿着黑色水袖上衣、白色百褶裙。面对镜头,眼角锐利的皱纹被笑意化解得柔和。
“变老是人的自然规律,不需要去躲躲藏藏。”
眼睛里仍是那股天生就躲藏不住的自信与倔强。“我很开心,到了这个年龄还可以继续工作。”
那是1976年《碧云天》中与命运斗争的少女俞碧菡、是1986年《最爱》里为爱牺牲的第三者白芸,是2001年《地久天长》中平凡坚毅的母亲李慧珍、是2010年《观音山》里的孤独自杀的房东常月琴······
是1992年和2015年两唱《爱的代价》的张艾嘉。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陪我经过那风吹雨打,看世事无常,看沧桑变化······”
“电影是我一生的事业”
人们总是习惯用数字来计算一个人一生的成绩,浅显、明白、直观。
张艾嘉身上也有很多的数字。
在搜索引擎上搜她的词条,作品列表一栏从1970年代一直列到了2010年代。100多部电影作品和近50个提名、获奖奖项······让鼠标滚动的次数都多了几圈。
“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台湾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台湾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 张艾嘉出席第39届香港国际电影节
在2015年香港国际电影节倒计时的发布会上,台上的主持人介绍张艾嘉
:
“她投身电影40多年。”
忽然停顿下来,一脸惊诧地询问台下的张艾嘉:“40年?真这么多?”张艾嘉也被逗乐了,略带羞涩地点了点头。
此时在场的人才意识到,原来,张艾嘉在电影圈已经待了那么久了。
同时代被大众熟识的女明星,邓丽君已经香消玉殒20余载,林凤娇的身份已成为成龙背后的女人,林青霞也早已淡出荧幕、不再接戏 ······
张艾嘉作品列表里的第一位,是一部在记忆深处已经很久远的作品。
去年在接受许知远《十三邀》采访时,被问道:“还记得你拍的第一部片子是什么吗?”
张艾嘉双手托腮想了很久,
想起了关键词“李小龙”
。
那是1973年,她刚满20岁。出身名门望族不顾家人反对,一头扎进了香港的影视圈。
《龙虎金刚》是她的第一部戏。《龙虎金刚》讲述的是游侠“一条龙”夺回被一伙匪徒抢走的华侨救捐款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张艾嘉在其中扮演了救助“一条龙”的农家少女阿香。
在那个功夫片最吃香的年代,张艾嘉在整个拍摄期间都住在李小龙的旧舍。但初出茅庐的她并没有拿到“打女”的角色。“没有人相信我可以打,觉得我的样子就是被打的感觉。”
当时初入片场的张艾嘉觉得,虽然环境很陌生,但她是自在舒服的,她觉得在演戏上有太多自己要学习和要表达的东西。
“这就是我想做的事。”
当时在香港,张艾嘉的长相并不出众,很多角色机会常与她失之交臂。
▲ 张艾嘉《碧云天》剧照
一直到1976年,她凭借琼瑶电影《碧云天》拿下当年“台湾金马奖最佳女配角”,人们才看到那双大眼下的魅力,还有她的才华。
她也开始有了更多角色的尝试,70年代末,她以每年12部电影的高产,寻求着自己在电影圈的位置和诉求。
和林青霞、米雪合作拍摄《金玉良缘红楼梦》,与刘文正、谢贤一起拍摄《变色的太阳》,在《疯劫》里和赵雅芝对戏······
张艾嘉说,和她同年代的很多女明星,似乎每个人的人生剧本也早已被写好。20多岁时频繁演戏,30多岁左右就嫁入豪门。
“我觉得很不可思议,我们一直在努力练功、演戏,到30岁应该是最好的时候,怎么可以在这个时候退休呢?”
她开始尝试做幕后导演、编剧工作。
▲ 电影《最爱》剧照
1986年,凭借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最爱》,张艾嘉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入围“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
《最爱》讲述了两个闺中好友,相亲相爱20多年,却为一个男人暗中闹心计的故事。张艾嘉在其中把白芸情不自禁爱上好友丈夫、却不得不为爱牺牲的隐忍表现得恰到好处。
30年后,当网络社交媒体知乎上有出现一个帖子叫《如何评价张艾嘉》时,还有90后网友在上面写下千字评论,感慨这部电影的优质。
上世纪80年代,社会从戒严时期松绑,民歌运动风起云涌,台湾的“新电影”和香港的“新浪潮”运动迸发出了蓬勃生机。
周润发、刘德华、张曼玉、梁家辉、刘嘉玲、梁朝伟等人成为时代的偶像,那时,张艾嘉已经是众人的前辈。
▲ 张艾嘉和周润发
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黄霑戏称
张艾嘉是台湾的“众人教母”
——由她发掘的罗大佑、李宗盛、杨德昌、侯孝贤各个都是艺坛的“教父”。
今年6月,刚卸任金马奖主席的张艾嘉和刘德华、金城武一起,获邀加入“美国奥斯卡金像奖”评委阵容,7月,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评委名单曝光,张艾嘉在列。
消息发布后,她在64岁说的那句话又被媒体翻出:
“
电影将是我一辈子的事业,在我20多岁的时候就下定了这个决心
,我觉得我的初衷,到现在都没有任何改变。”
一朵在爱里自由怒放的花
1969年,16岁的张艾嘉刚从美国念书归来,留着长头发,穿着迷你短裙,手上戴十个戒指,憧憬“flower power”(花的力量,嬉皮士的口号,主张以和平的方式反对战争——笔者注)般自然肆意的人生状态,经常光着脚丫子在大马路上散步,渴望成长为一个自由的女人。
以这样的姿态出现在了当时女艺人风格整体偏“玉女”的港台娱乐圈,张艾嘉无疑是独特和具有吸引力的。
▲张艾嘉年轻时
过去40多年,在整个华语电影届,有很多女明星被冠以“红粉”与“佳人”之名。只有她一人,始终站在那些掌握着话语权的男人身侧,成为“伙伴”与“知己”。
“小妹,快披上我身上的外套······小妹,让我将你轻轻的拥抱。”罗大佑1983年发表过一首《小妹》,就是
献给他永远的“小妹”——张艾嘉。
二人相识于1974年。当时的罗大佑还是医药学院二年级的学生,张艾嘉已经在演艺圈小有名气。20岁的张艾嘉,被有才华的男人吸引,希望男人可以给他一个浪漫的情怀。
电影《闪亮的日子》让两个自由的灵魂相遇。她是电影主演,他是插曲创作者。后来,
罗大佑把整整写了5年的《童年》献给了张艾嘉首唱
,为她写《是否》、《光阴的故事》······
▲ 张艾嘉与罗大佑
“罗大佑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我一看他写的歌,哗!那个年代能写那些歌,真是惊为天人。”这是张艾嘉多年以后在《志云饭局》上对罗大佑的评价,也成为了她在媒体面前对他唯一的告白。
而对比李宗盛,他似乎对张艾嘉告白了更多。譬如那首1992年写的《爱的代价》里。
李宗盛说:“我写这首歌的时候,是想着你写的,想着你为什么嫁给别人了。”
李宗盛说:“我写这首歌的时候,真的是一边写一边流泪。”
2006年,《感性与理性》演唱会上,李宗盛这样介绍张艾嘉:
“这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女人。”
那天晚上,张艾嘉开玩笑问道:“那我先问你,你有没有爱过我好了?”
她并没有等到回答。只是那晚,已经50多岁的李宗盛,湿润着眼眶唱着:“也曾伤心流泪,也曾黯然心碎,这是爱的代价。”
▲ 张艾嘉与李宗盛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张艾嘉曾被问过:“为什么遇到了那么多有才华的男子,都没有走到最后?”
张艾嘉说:
“有些人走到最后,都分岔了。爱的人和结婚的人,都是注定的。”
张艾嘉有过两段婚姻。
25岁那年,她因为渴望安定的未来,嫁给了当时美联社驻港分社社长刘幼林。张艾嘉曾哽咽地说,这是她这一生唯一一个想要说“对不起”的人。
那段婚姻并不如她所想象,当时年轻的女孩因为和新婚丈夫没有太多的共同话题,又害怕为人妇的不自由,变得开始挑剔和回避。
他们分居多年,直到张艾嘉37岁决定再婚时,才发现他们竟然还没办离婚手续,“某种程度上,我也耽搁了他很久。”
与现在的先生再婚时,先生的一个观点让张艾嘉特别认同:“两个人千万不要粘在一起。”
张艾嘉说:“每个人永远都是一个人来,一个人去,都是孤独的。所以我们要懂得,你就是你,我就是我,我们不应把所有的幸福都依赖再对方给你什么。”
拥抱肚脐里长虫的孩子
过溢的情感在爱情里无处安放时,张艾嘉找到了另一个出口。
面对许知远的采访时,当许知远抛出:“你好像还做很多慈善工作?”这个问题,想要去为她寻找一些意义和价值时。张艾嘉很坦然地摆摆手: “年轻时知道自己心中有很多的情感想要爆发,但是不太敢讲,怕别人觉得我有神经病。”
她选择把一部分感情安放在慈善和公益上。
第一次接触公益是1993年,张艾嘉受台湾世界展望会的邀请探访非洲。
▲ 张艾嘉在非洲探访
日常站在台前光芒四射、佩戴名牌首饰、掌声鲜花簇拥的女明星怀着极大的好奇前往,可当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肯尼亚战乱后的景象赤裸裸放在她眼前时,素来沉稳、淡定的张艾嘉一时无措,连呼吸都觉得压抑。
她第一次感受到,现实比电影中的艺术渲染更加血淋。
饥饿、干旱、疾病、死亡······
在无政府状态下的难民营里,那双大眼的目光可及之处,全是皮袍骨的小孩和精神颓靡的妇女。
苍蝇和蠕虫爬满了他们的皮肤和食物,仿佛天生就长在上面一般,空气中弥漫着令人作呕的馊臭味。
“这里几乎没有男人的影子,有的去打仗了,不知生死,有的去找食物了,几天未归。”
张艾嘉很着急,当时的她几乎没有处理类似事情的经验,只能不断和当地妇女讲:“你们要懂得节育,要吃避孕药,不要生那么多孩子。”
直到两三年后,
张艾嘉才意识到当时自己有多可笑和残酷。
“我在用我们的思维和眼光思考问题。但这些国家儿童死亡率非常高。”在非洲战乱国家,一个家庭生育8个孩子,经过战乱、疾病,最后可能就剩下1个。
1994年,有媒体同张艾嘉一起前往刚停止内战的卢旺达探访。记者看着正在重建中的城市,随口感叹了一句:“还好嘛,都没有要死的人。”
张艾嘉当下很气愤,她在后来的采访中曾提及,是不是一定要看到死人才觉得悲惨?“这就是我们城市人的残酷,无意识的残酷。”
▲ 张艾嘉与养女
张艾嘉还在蒙古助养了一个小孩。
2001年冬天,张艾嘉在蒙古见到成堆的垃圾山是孩子们三餐的来源,废弃的汽车壳里住着很多家庭······
助养琳琳时,她还是个9岁的孩子。张艾嘉去蒙古看她,女孩知道自己的助养人是个外国人,于是画了一幅金发碧眼画准备送给张艾嘉。“她看到有点不晓得该怎么办,没想到我长这个样子。”
2014年,琳琳大学毕业,张艾嘉因拍戏没能去参加她的毕业典礼,录了一段告诉她:
“你永远是我的家人,我的心情就像看自己的孩子一样。”
她现在每一年都会去趟非洲,塞拉利昂共和国、加纳、刚果、卢旺达······走进难民营里,伸手抱起肚脐里长着虫子、患有皮肤病的孩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