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武媚娘传奇》,后有《大唐荣耀》,衣着华丽的唐代女子,闪耀着白花花的一片。
事实是“袒领装”确实存在,唐朝美女们就没少露“事业线”。有图为证:
三幅图分别为武周、开元、中唐时期,画中女性着纱裙酥胸半露的形象
鉴于上述画中“事业线”严重不符合某些专家所谓唐代仕女“只露两寸”的说法,有可能是被某些当代恶俗人士像杜甫一样“恶搞了几笔”,再来几张立体的陶俑图片:
唐人墓葬中的彩色陶俑
实物俱在,唐人女装的领口可以开得很低,这个应该没什么疑问了。至于能不能看见沟壑,似乎还需要考虑有没有“沟”的问题,毕竟没有塑形内衣,只凭丝绢制品的力量,要把女性的丰满撑托起来,还是有些艰难。
时人常说,唐人与世界接轨,胡风盛行,所以思想开放,不惧暴露。到了北宋,因为国家地域狭小,思想内敛,儒学大兴,女性受到极大的限制,这领口就“越扎越紧”了。
事实如何?有图为证:
南宋刘松年《茗园赌市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大足石刻·宝顶山石窟,《地狱变相》中的养鸡女,开凿时间约为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1174-1252年)
宋人画作、雕塑存世不少,社会底层女性身着此种低胸装的并不少见,上述两例还都是南渡之后的写真,北宋末年《清明上河图》细部中可见的女性角色,也有不少身着“低胸”衣衫的实例。
当然,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宋人审美与唐人已有不同,不再以胖为美,是以“事业线”在底层民众画作中多见,官宦、贵族女性则显得很“平”。
不过“平”就不能“露”吗?且看下图:
北宋杜太后画像(902年-961年),宋太祖、宋太宗生母
杜太后的这张画像,外穿对襟大袖,颈部戴项链,其下即可见内衣边缘,而非交领中衣,穿法与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侍女略有相近之处,可见此种衣装之流行已经影响到了女性礼服,甚至可以在“标准像”中留影。
再来南宋时期的一张佐证:
南宋佚名作《歌乐图》,胸际内衣线痕清晰可见,就不用画圈了吧?
宋代这种上承自唐代的“外穿内衣”已见实物佐证,2003年9月,南京高淳县花山发现宋墓一座,其中出土了52件(套)丝绸服装,其中有6件抹胸,另有男女开裆裤若干,不过开档、合裆的问题有点复杂,本文暂不讨论。
这6件抹胸分别是素纱抹胸2件,素绢抹胸、菱形朵花纹印花绢抹胸、芙蓉山茶梅花纹罗抹胸、卍字菱格纹罗抹胸各1件,共同点是均为长方形,两边系带。
菱形朵花纹印花绢抹胸,现藏南京博物院
结合上面的图片,这种抹胸怎么穿,应该不难想象。
所以,唐宋女性衣装,从画作到实物,绝不保守,也不会为了“挤”而“挤”,说崇尚暴露,肯定算不上,但要说领口扎得紧紧的才是真实,也是纯粹的胡说八道。
唐代《簪花仕女图》局部
或许用“自由”这个词来形容上图这个时代,会比较恰当,真正将女性的春光锁紧,并不是汉人的创举,相反,北方少数民族在宋代之后,一次次地入主中原,才最终确立了高领袍服在中国服饰中的优势地位。
至于其中的原因,有政治的、有文化的,但也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长期被忽视——气候。
竺可桢先生是提出公元7世纪是温暖湿润年代的开山祖师,后辈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对于整个唐代的气候判断,学术虽有一定分歧,但是整体上,仍基本认可这一结论。
元代绘画,请看袍服的严实程度
那么,唐朝的气温和今天差多少呢?平均气温高2摄氏度,导致气候带北移一个多纬度。
比如唐代的悉州,地处今天川西北的黑水县,年均温9.1度,1月均温仅-1.0度,年降雨量为827.7mm,今天已几乎不产柑桔,但在唐代却是柑桔重要产地,并名列贡品,则当时,该地年均温应比今天高4度左右,1月均温也要高3-4度左右。
另一个例证是荔枝,唐代成都仍有荔枝生长,到了南宋就没有了。唐代长江上游地区荔枝种植的北界要比今天高2个纬度,当地的气温也应比今天高1-2度。
无锡唐城影视基地的唐代兴庆宫“沉香亭”景观,又称“凉殿”,根据史料复原,用大水车,带动河水从24只龙头水斗里喷洒到屋顶,为亭内人降温。从当时避暑不断的记载来看,长安真的很热
这是从四川地区来看,唐代的核心区域,关中地区有16个年份冬无冰雪,这在历代王朝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看起来,只有1-2度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却至为巨大,唐代农牧分界线的北移,直接影响了唐代的疆域分界,同样,温暖湿润气候对高纬度地区游牧民族的生存,同样带来了福音。
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远比农耕民族更加脆弱,在天灾的打击下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当生存都成为问题时,这些彪悍的骑手,就会举旗南下,形成一波又一波地民族迁徙狂潮。
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温变化曲线图 ,王会昌:《两千年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南迁与气候变化》
这个时代的来临,就在公元8世纪中叶,即安史之乱前后。
此后的气候变化,开始逐渐转冷,以唐德宗贞元年间为界,一直到五代,之前气温较高的暖冬很难再见,寒冬和春秋霜雪害稼的情况屡有发生。
从880年到1230年,即从唐朝后期到蒙古崛起,季风退缩、中国东部沙漠化加剧,气候进入了混沌(Chaos)时期,以今天的标准来看,这个混沌时期仍然属于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即“中世纪温暖期”。
因为自1230年之后,气候进一步转冷。
旗装妇女相
从历史上看,中国历史上几次重大的北方游牧民族南迁高潮都对应着千年尺度的寒冷期,西周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南迁正对应着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寒冷期,东汉两晋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南迁正对应着公元100年至500年左右的寒冷期,南宋时期游牧民族南迁正对应着公元1100年至1200年左右的寒冷期,明末清初满清民族南下,正对应着“明清宇宙期”(1400年-1900年,也称明清小冰期)。
天凉了,是要裹紧一点,可不就会给看似走向现代的中国人留下了“旗袍”、“马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