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学网
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科学社区,科学网(www.sciencenet.cn)致力于全方位服务华人科学与高等教育界,以网络社区为基础构建起面向全球华人科学家的网络新媒体,促进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宇宙解码  ·  中国领土是天选之地,却存在5个大遗憾! ·  4 天前  
科学网  ·  《科学》(2025013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科学网

如何拿诺奖?改名、拜师、换学科、活久一点……

科学网  · 公众号  · 科学  · 2024-10-28 20:12

正文

文 | Kerri Smith & Chris Ryan

诺奖得主研究的领域有哪些?他们得奖时年龄有多大?《自然》通过整理所有科学奖得主的数据,回答了这些问题。

来源:Chu-Chieh Lee

从1901年开始,诺贝尔奖一直为三个科学领域颁奖——化学、物理学、生理学或医学——除战争原因导致的中断外,这一传统几乎每年保持。


《自然》分析了346次颁奖和646位获奖者(诺贝尔奖最多可由三人同时获奖)的数据,找出了与得奖相关性最强的因素。

每个圆表示一位诺贝尔奖得主。

有五个人得过两次诺贝尔奖:Frederick Sanger、John Bardeen、K. Barry Sharpless、Linus Pauling(第二次获奖为诺贝尔和平奖)、Marie Curie。


你最可能得奖的年龄为54岁——24名得主获奖时的年龄。诺奖得主的平均年龄为58岁。

最年轻的诺奖得主是Lawrence Bragg,他在1915年获得物理学奖时只有25岁,他和他的父亲William Bragg因为利用X射线解析晶体结构而获奖。


最年长的诺奖得主是John B. Goodenough,他在2019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时已是97岁的高龄。他和其他两名科学家因为开发了锂离子电池而得奖。


数据显示,男性的 得奖概率更高

如果你的身份为女性,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你最容易拿的奖。


不过,如果你是女性科学家,你的获奖概率在近几年有所上升。


在整个20世纪,只有11个诺贝尔奖被授予女性。2000年至今,女性又拿了15次奖。



在你做出诺奖水平的工作 [1] 后,你需要再等20年左右才会获奖。所以,你应该从40多岁开始做这类项目。


工作与得奖之间的间隔越来越长,1960年前的诺奖得主平均等了14年,2010年代的诺奖得主平均等了29年。但等待时间也有上限:诺贝尔奖不会授予逝者。


来源:Ref. 1


准备好和别人一起拿奖。


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共同拿奖的现象最常见,有65%的奖被授予两名或三名得主。在化学领域,55%的奖只有一人拿奖。



独自得奖的概率自20世纪中叶以来一直在下降。



地区对于想要诺奖的人来说很重要。


想拿诺贝尔奖,你最好出生在北美或在那里居住。



几乎有54%的诺贝尔奖被颁给北美的人。如果你出生在别处,当前拿奖的最佳选项为移居到北美。


另外,虽然得奖概率略微偏低,但出生、定居或移居至欧洲也可以。



只有10名诺奖得主来自中低收入国家,且这10人中的大部分人都在拿奖时移居到了北美或欧洲。



在已经是或即将是诺奖得主的实验室工作,或是与导师是诺奖得主的人合作,都会极大增加拿诺奖的概率。诺奖得主常常出自或来自诺奖得主的实验室 [2] 。他们有过共同的导师或学生——这些人指导过他们或他们的学生,或他们学生的学生。


让我们先看一个诺奖家谱中非常成功的案例。


John W. Strutt在1904年因为对气体特性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有228名学术后裔拿过诺贝尔奖——包括他的学生、他的学生的学生等等。有时候诺奖得主之间会有间隔,但他们依然相关。


Strutt指导的学生中只有一个得奖——1906年得奖的Joseph Thomson。


但Thomson让家谱树不断壮大——他带出了9名诺奖物理学奖得主(其中一个是他的儿子George Paget Thomson)和2名化学奖得主。


这些人后来又指导出了许多诺奖得主或是间接培养了后来的得主。


放大后就能看到Thomson和Strutt的家谱树,以及与截至2023年诺奖得主的关系图。


这个数据集还包含了从1969年开始颁发的经济学奖的得主。


你可能觉得这类学术家谱树都是独立集群。但其实几乎所有诺奖得主都有某种联系,无论多远,就和这里这张庞大的网络图一样。


在2023年及之前获得过科学或经济学诺贝尔奖的736名科学家中,多达702人来自同一个学术家族——他们过去某个阶段都有过共同的学术联系。


只有左边显示的32位得主与这个巨大的学术家族没有关联。


一个可能解释是“人才产生人才”,或是之前的得主会提名他们的科学晚辈 (学术人员必须被提名后才能获得评选资格,而诺奖委员会决定了谁有权进行提名。) 无论哪种途径,学术家族的影响力都不容忽视。


除了选对导师,选对研究领域也能增加得奖几率。


对1995至2017年颁出的69个科学奖项的分析 [3] 显示,有些学科的代表人数过多。


单单5个学科就占到了分析奖项的一半以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