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在中国市场几乎每天都在新开门店,但这样的速度也难以满足星巴克在中国的野心。因为根据星巴克的计划,到2021年计划在中国大陆运营超过5000家门店,而目前的数量是2800家。
中国顾客的喜爱支撑了星巴克扩张的野心。尽管有人认为星巴克已经“烂大街”了,但是在部分地区的门店,仍然能看到星巴克门口排队的状况。
7月27日,星巴克宣布,将以约13亿美元现金收购星巴克华东市场合资企业的剩余50%股份,全面直营管理整个星巴克中国大陆市场,为进一步扩张市场扫清障碍。
江浙沪单店估值约1300万元
根据法制晚报报道,27日晚间,美国星巴克咖啡公司宣布,与其长期合资企业伙伴统一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统一超商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达成协议,将以约1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7.59亿元)现金收购星巴克华东市场合资企业(上海统一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的剩余50%股份。
▲图片来源:星巴克官网
这是星巴克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收购。统一的退出,意味着星巴克在中国大陆市场的所有门店都将彻底归自己所有和经营了。
交易完成后,星巴克将取得在江苏、浙江和上海共约1300家门店的100%所有权。华东是星巴克在中国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其中上海就有近600家星巴克门店,是目前星巴克全球市场中门店数量最多的城市。
根据此次交易计算,位于江浙沪的星巴克门店单店的估值约为1347.54万元。
目标:2021年门店超5000家
那么,为什么星巴克要在中国大陆实现全部直营?
星巴克咖啡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凯文·约翰逊表示,全面直营管理整个星巴克中国大陆市场,有利于“实现到2021年将门店数从目前的2800家发展至5000家的目标”,并称这是推进星巴克“多面化中国市场战略,以实现星巴克在亚洲市场的长期盈利发展”的关键性一步。
每经小编(微信号:nbdnews)注意到,在海外扩张时先选择当地伙伴,采取特许经营模式,当市场成熟时再收回控制权是星巴克一贯的“套路”。
根据36氪的报道,1999年,星巴克在中国开设第一家星巴克,拥有三个长期的合作伙伴,北京三元集团及部分基金联手的美大、统一、香港美心集团。继2005年中国允许外资企业独资开店后,星巴克先后在2006年、2007年、2011年回购了美大、三元和美心的股份,全面接管华中、华北和华南地区的门店。在日本市场情况也类似,2014年,星巴克斥资9.135亿美元收购了其日本合作伙伴的股权。
▲星巴克灵魂人物霍华德·舒尔茨(图片来源:星巴克中国官微)
36氪报道称,在中国大陆全面直营后,星巴克将对中国公司的经营结构和店铺的扩张拥有100%的决策权,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推进中国门店扩张计划。
如果是采用特许经营权或者加盟商的模式,在门店改造时的阻力一般都比较大,而且品牌往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比如麦当劳在推行新鲜牛肉汉堡时,也受到了不少加盟商的反对。
在中国市场迅速扩张
根据星巴克的计划,接下来这家总部位于西雅图的咖啡连锁巨头将以每年500家的速度在中国开店。而星巴克的自信来自于中国咖啡市场的迅速成长以及中国消费者对于星巴克的宠爱。
根据IOC的数据,自1998年起,中国人均咖啡消费量都在以30%的速度逐年递增,而大中城市的咖啡店数量,也是以每年25%的速度稳步扩张。
回顾星巴克在中国的发展史,1999年前,星巴克在北京开了第一家店,之后10年的每年开店速度在30~50家左右。2012年开始速度明显加快,财报显示,2012年星巴克在中国区新增店铺204家,2013年新增317家,2014年更是几乎每天都在新开门店。相比其它甚至出现下滑的地区,中国已经成为星巴克门店增长最快的市场。
▲图片来源:DT财经
根据欧睿咨询的数据,星巴克在中国的咖啡市场份额也已经从 2009年的 12.6% 提高到了 2014 年的 37% 。
星巴克已经“烂大街”?
不过,星巴克的扩张计划并非一片坦途。
一方面,中国咖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星巴克并不是唯一一个在中国市场进行门店扩张的咖啡品牌。根据中国经营报的报道,截至2016年4月,太平洋咖啡全球门店数量已达477家,其中中国大陆地区门店数量已达329家,其将通过加盟店方式进一加扩大在大陆业务范围。而公开信息显示,英国COSTA咖啡2014年在华门店总数达到了344家,计划到2020年将开店数量翻倍达到900家。
▲图片来源:太平洋咖啡官微
另一方面,有分析认为,国内独立咖啡店兴起,数量大、增长速度快,星巴克成功的培育出新兴市场的咖啡文化,而新兴市场本土咖啡文化一旦形成,星巴克标准化的快餐模式即会受到冷落,甚至有被迫退出相应市场的可能性。
如星巴克退出澳大利亚和意大利市场即是失败案例,这两个国家已经形成非常强大的自有咖啡文化。
同时,观察者网编译外媒报道称,星巴克长期以来被中国新兴的中产阶层视作一种身份的象征,但有消费者表示,现在在中国星巴克已经“烂大街”了,“如果现在还有发自个儿坐在星巴克里的照片,就会被别人认为很‘low’。”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ID:nbdnews )综合每经网(记者:吴林静)法制晚报、36氪、中国经营报等
合作、投稿、版权,请加微信:jinrongcl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