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阳明学府
王阳明文化书院:以“致良知学、知行合一”为纲,做新时代王阳明文化精神的推广者、学习者、实践者。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精神,价值观,共享文化自信梦,民族复兴梦。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做知行合一的行动队,人因爱更伟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阳明学府

王阳明家训:家长要做善良人

阳明学府  · 公众号  ·  · 2019-01-19 00:0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凡做人,在心地

阳明心学的核心是良知,由此出发,他的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是良知。


良知就是人的本心,具足一切智慧、能力和美德种子的本心。《示宪儿》是王阳明的一篇家训,全篇以三字为句,类似歌谣,通俗易懂而又内涵深刻。


在这篇家训中,王阳明说: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王阳明告诉后辈,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心地。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心地善良的父母,才能培养根基牢固、格局远大的孩子。


王阳明说人的心就像果子的蒂一样,如果蒂不好,果子会受到影响;如果蒂坏了,果子也会尚未成熟就坠落,甚至烂掉。


历史上,曾国藩非常爱才,在他周围聚集了一大批的人才,诸如左宗棠、李鸿章等等。但曾国藩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存心不良的人坚决不用。


有人曾去拜见曾国藩,说他很会理财,但他心术不正,醉心于官场上的邪门歪道,曾国藩也不得罪他,只是敬而远之,始终不肯与之为伍。


还有一个人,自称穷困潦倒,想让曾国藩为他谋一份工作。曾国藩请他吃饭,谁知道这个声称落难的人,竟然把品相不好的米全都挑出来。他的无端浪费让曾国藩看透了这个人的本质。最终,曾国藩也没有任用这个人。


从现实的角度看,做家长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交很多朋友,能得到别人的帮助。但首先要做的,就是为孩子培育一颗善良的心。


只有心地善良的孩子,才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帮助。也只有心地善良的孩子,才能广结善缘,有一个好人缘。

善良,是培育所有美德的土壤

心地,将心喻为一块土地,而善良的心就是培育一切美德和能力的土壤。


《周易》中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黄色在古代为高贵、美好的颜色,“黄中”代指的就是心地善良,内心美好。内心美好而通达道理,美就回由内而外,畅达于四肢,周遍其身。


《礼记》中说:“和顺积中,英华发外。” 可见,内在的善良和和顺是多么的重要。


善良,就是你生命的底色。善良的人,自有福报。在一个家庭中,父母的心地善良,就是子女的福报。


曾经有兄弟二人,父母偏爱老二,感觉好像老大是领养的一样。他们对老大缺乏关心,甚至对老大家的孩子也不闻不问。但是老大媳妇心地善良,始终没有怨言。


等到这家父母老了,反而是老大媳妇更加孝顺,老二一家对于老人则不闻不问。最终,老大家的孩子,都很有出息,远远甩开老二家的孩子。这就是父母的善良给孩子带来的福报。


来源:儒风大家、 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阳明学府整理




(王阳明简介)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王阳明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崇德尚义,文韬武略,成就卓著,尤其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也因此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流传至今,堪称学界巨擘、“百世之师”。清代名士王士祯称赞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想了解更

扫描下方二维码










⊙版权声明


◎本期整理编辑 ✎阳明学府

◎邮箱✎ [email protected]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本文由阳明学府原创,转载请注明



◎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阳明学府微信平台整理发布,

不代表阳明学府的观点和立场。



· 有一种爱叫点赞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