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一键预约理财师
来 源 | 新浪私募(ID:
sinasimu)
作 者
| 郭金霞
1983年出生的李蓓,成长履历顺风顺水,2001从贵州开阳县城考到北大金融系,开学报到那天在学校南门看到元培学院招生宣传:低年级不分专业,可自由选择全校任意课程,立马自作主张报名:“爸妈从小也不怎么管我,后来基本就管不了我。”
后来很多人迫于出国或保研的绩点压力而收敛了选课范围,李蓓却一直随着自己的兴趣“胡乱”听课,朱青生的《艺术哲学史》、贺卫方《比较司法制度》、周其仁《新制度经济学》等名师为其打开了视野和眼界:“到现在都很受益。”
按照李蓓自己的描述,她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可以追溯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还在读高中的她看到有关索罗斯的故事:“哇,索罗斯好厉害。一个人怎么可以跟这么多国家对抗?像大侠客一样。”
清楚自己要什么,并且不断行动靠近目标。很多人后来才知道当年活跃清华水木BBS论坛股票版主ID“Purplemm”、红极一时的人称“Purple妹妹”是北大光华学院研究生李蓓。
早几年入行的朋友建议她从买方研究员入行要比卖方大大缩短升任基金经理路径,所以明知过往公募多青睐挖卖方研究员,并不招聘应届毕业生,李蓓实习经历还是精准聚焦买方。2007年李蓓硕士毕业恰逢牛市,“运气确实好”,竟收到了多份公募基金的offer。
随后的经历被外界熟知,如果说2007年煤炭小赚属于小试牛刀,2009年则让交银施罗德赚的盆满钵满,不仅收获“煤炭一姐”的称号,且在参加工作仅2年多就当上了基金经理,而行业平均年限一般要五六年。
毕业4年后,李蓓正式加盟泓湖投资,并于2011年9月发起成立国内仍在运行的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宏观对冲基金:泓湖重域宏观对冲基金,泓湖投资宏观系列基金管理规模一度到40余亿,从2013年到2015年,李蓓凭借出色业绩包揽宏观对冲私募众多大奖。
“宏观对冲基金从一开始就是我负责,梁博是侧重股票。当时他说你出来在我这里做宏观基金吧,我说好,我别的没有要求,也不要求你分多少钱给我,就一个要求:将来如果拿奖了,必须得我去领奖。”
一切都在她毕业十年时来了个急刹车,李蓓选择了自立门户,与其他私募创业不一样的是,她的前老板也是前夫。
一位天天在人性丑陋放大数倍的资本市场拼杀的私募女掌门
从李蓓的办公室落地窗往外看,正好是上海陆家嘴环路绿地,高楼林立间难得的美景,不大的空间摆了数盆花草、壁画、高音质的蓝牙音箱,还有一个女人的衣柜。
△从李蓓办公室窗户远望陆家嘴三大标志性建筑
约见面的那天,李蓓穿了一件紫色的裙子,和半夏投资LOGO色号一致,还精心的准备了果盘和茶,看得出来这是一位很重视生活仪式感的人。原以为婚姻是禁忌话题,她却出乎意料的坦诚分享。新办公室和前东家还在一栋办公楼,她称梁文涛为“梁博”,提到泓湖投资则简化为“楼下”:“时常还会和楼下研究员讨论。”
△最爱紫色的李蓓;拍摄:春晓
大笑起来也会捂嘴,转而抿嘴笑,大概想起来还带着牙套,这时她如你的同桌那般亲切;有空也去跳芭蕾和练跆拳道;只有聊起工地开工数、螺纹钢、水泥、库存周期、产能周期才不断提醒你,
坐在你面前是一位天天在人性丑陋放大数倍的资本市场拼杀的私募女掌门。
李蓓和别的姑娘不一样,虽然她也常以精致的妆容示人,但认定投资领域“才不因你是女人而有优待”,十余年前“梁博”就曾跟她说“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她早已习惯资本市场的残酷与务实,“我的安全感来自我的风控”, 谈及买限量版名牌包要排队,
“特别厌恶让我牵肠挂肚这种被驾驭的感觉”。
在她看来,研究数据找规律给她带来的愉悦远比看明星八卦更有意思;对投资风险收益比的追求和把握所带来的安全感胜于对男人的依靠;做饭带孩子享受生活也能带来满足感,
但靠专业手艺独立思考挣钱则是最高级成就感。
而在投资之外,李蓓有时候蹦出某一句话,直率的让人掉下巴,
毫无人设包袱
;甚至觉得她有点不谙世故的少女感;热情分享她常去的淘宝店链接:“我对比过,他们这个不是A货,性价比超高”;看《扶摇》感觉如同喝奶茶,明知完美人设的剧情不真实,仍然被这份温暖打动;仍然向往爱情,希望能早日遇到那位Mr Right。
35岁的李蓓对于自己
想要什么很清楚,确定后就去努力靠近与实现;不要什么也很清晰,秒断然后及时止损,哪怕是在谈市场观点,李蓓也从来不会模棱两可,观点鲜明一如她过往对人对事的敢爱敢恨、毫不纠结。
“如何打消他们对你的顾虑?”看起来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好运伴随的李蓓,一路走来面对的质疑比想象中要多的多,她已经习惯如打怪升级式的自我证明,曾因市场波动到渠道沟通,被质疑夫妻档,唯靠持续业绩回报说话;在出席金牛奖金刺猬奖等重要场合,在一次次展示分享自己的完整投资框架体系和对微观层面驱动因子深入浅出的分析后,从一开始“泓湖投资的领奖代表”到逐渐获得外界认可;如今的她通透而豁达:
“没关系,你只能做好你自己,总有人喜欢你,有人不喜欢你。让时间、业绩说话好了。”
取名“半夏”寓意后面还有盛夏与金秋,如果说前半场李蓓已经证明了自己果敢与拼劲,接下来她要向所有人证明自己的耐力
——如何持续的抓住属于她的 “螺纹钢”。(蔡文若、李文航亦有贡献)
本文原创于2018年,可能是关于蓓总的一次角度最广、内容最深的一次专访,
我们整理了访谈内容精编,以飨读者。
对那些不太了解宏观对冲策略的投资者,如何快速理解?
李蓓:
简单的说,构成宏观对冲有2个要素:资产类别和工具;目前汇率因为监管关系,所以资产类别主要是三类:
股票、商品、和利率债券
;而工具包括三类:现货如股票现货、债券现货;
线性衍生品
如国债期货、股指期货;
非线性的衍生品
,作为可以去管理理波动率,比如期权以及期权延伸的一些工具。
比如去年《歌手》栏目中华晨宇改编的《双截棍》,先弹钢琴,然后浅吟低唱,后面加了一段rap,又抓了一段戏曲,最后歌剧院风的合唱。汪峰的面孔是惊悚的,我自己的理解是,汪峰感觉到了巨大的威胁和巨大的压力。这种有机的组合音乐,不管是在音乐的理解,歌曲的编排,还是唱功的掌握上,都对汪峰这样上一辈的歌手,已经构成
降维攻击
,我觉得宏观对冲,相对传统的投资人其实也是这个效果。
宏观对冲与周易思想相通
相信市场虽混沌但有规律可循
作为中国最老的宏观对冲基金经理,您怎么理解宏观对冲的投资理念?
李蓓:
任何一个投资人在选择投资理念和投资方法的时候,背后都有一个对市场的信念。由此可以把目前市场三种投资派别对应到
儒家、道家、周易
。
从投资的角度,
儒家好比投资界的长线基本面价值投资者
,他们认为投资取决于信仰,总结出优质公司的若干特征,然后挑出符合这些特征的好公司买入,并长期持有,他们相信好的公司可以穿越牛熊最终取得超额收益。但能不能取得很好的投资收益,他们无法事先系统判断,一般称为“投资就是赌国运”。
在投资领域的道家,就是被动投资和量化投资
,
他们相信市场有效理论,所有的信息都体现在价格里
,他们不太相信可以找到经济和市场背后的周期嵌套、人心波动的规律。所以他们不追求把握市场的脉动,只追求分散投资、复制市场,高频交易低成本获得趋势项的收益。
而
宏观对冲背后本质的思想很像周易
,
国运是可以把判断和把握的,周期也是可以判断和把握的,它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还具有数学上的美感。
什么叫数学上的美感?周易是八卦和太极,太极其实就是阴阳轮回,如同牛市和熊市的交替周期的交替。周易是两个八卦,最后是用八卦乘八卦,得到了64卦。它非常像高低频周期嵌套共振,64年恰合一个康波,比如说我们有3年的库存周期,10年的产能周期,60年的技术周期,其实都是嵌套在一起的。嵌套在一起之后,它就生出了更多的变化,只是变化多了,但不代表没有规律。所以
周易最为完整而实质的概括了经济与金融市场。
宇宙、社会、市场,其实具有很强的共性,都是混沌系统。于是,哲学家、理论物理学家、宏观交易员,他们的工作性质其实也是类似的:
探索混沌系统的规律,判断其趋势,并指导自身的实践。
你看半夏的LOGO,如两个错位的八卦,半深半浅循环往复,而嵌套八卦里的花朵,则是半夏投资创始人对世界的态度:
虽周期反复,市场跌宕,我立于其中,依然愿意求真、报朴、保持美态。
李蓓:
我把驱动所有资产类别的因子都分成了三个因子,这三个东西的组合可以驱动所有的资产。
第一个利率因子,可以影响市场流动性,也可以影响股票的估值;而影响利率趋势扭转的力量一般来说就两个:
a、经济加速下行或者经济拐头,b、金融风险。
第二个是
企业盈利因子
,企业盈利一般来说是跟商品是正相关的,尤其是在中国就是投资占比、工业占比比较高的国家;
第三个是
风险偏好因子
,这正是投资的精华所在,所谓的老司机和新手,他们对市场的认识的差异,往往就来自于对风险偏好认识的差异。
李蓓:
真正的宏观对冲要认识周期。比如高阶的周期:人口周期、技术周期;中阶的有债务周期、产能周期,那低阶的库存周期,这些东西驱动了企业盈利,驱动了利率,驱动风险偏好,最后再驱动市场价格。有可能看起来很像的因子,而市场价格完全不一样。
什么东西来驱动你的因子?其实就是周期。
那么你现在处于周期的哪个位置?你在库存周期(基钦周期)什么位置?你在产能周期(朱格拉周期)什么位置?你现在是在债务周期的什么位置?现在技术周期什么位置?
这里面还有很多演变,比如现在
社会信息比较发达,信息传播速度比较快,产业链也在逐渐金融化
,所以各个环节行为反应速度变化,库存周期其实是在缩短,但具体是一年还是半年其实没有确切的,看具体领域不一样。
产能周期是通过影响产能利用率的形式来影响企业盈利
,这是看股票价格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同时他还会影响资金需求来影响利率,通过影响实物供应和需求来影响商品价格。
库存周期和产能周期两个结合,基本上构成了宏观对冲最核心的两个周期驱动。如果这两个周期叠加的时候产生共振,趋势最为明显,会产生确定性的交易机会。
周期的供需关系是这样的:需求是有领先、提前、滞后,供应其实是用来看价格的水平,给定同样的需求,供应决定了价格的水平。但是价格的波动,在周期中的位置常常是需求驱动。所以说供应其实用来判断价格用的,不是用来看周期的位置的。
资产配置和宏观对冲投资其实有很强的共性,它都需要去分析产类别的方向和趋势,但是它有一点差异。差异是做宏观对冲的时候,我们会做更多的交易,会去思考把握库存周期和产能周期,希望找到低阶周期和中阶周期的共振点。但是资产配置,不太去思考中低阶周期,更多去思考中高阶周期如债务周期和技术周期,所以它会有差异,但思路是一致的。
李蓓:
前期政策有一定的变化,使得市场对财政扩张,社融回升,基建回升产生了一些期待。也驱动了市场的情绪。股票出现反弹,商品出现上涨,长债利率有所回升。
但重塑财政纪律的背景下,所谓的积极财政被约束在合规框架内,过去几年占比更大的隐性负债不会再被使用。所以,从广义的角度,财政的收缩不可以避免,政策的调整腾挪余地不大。基建下滑的趋势难以扭转,只是斜率减缓,所以,无论由此产生的信贷需求还是对工业品的需求,下滑趋势不会变。
后续市场对财政和社融的预期将会被证否,在加上最近消费领域工业品(汽车和家电)的渠道库存已经达到了历史同期最高水平,而终端销售偏弱,渠道去库存可能会出现,渠道工业品需求下滑。这两点将会驱动股票和工业商品重新下跌。
债券则比较尴尬,可能是震荡无趋势格局。虽然融资需求下滑和银行间流动性宽松都支持债券继续上涨,但中美利差已经处于过去几年最低位。而在7.0附近,央行对人民币的态度也有所变化,不像过去2个月听任起贬值,而是有一些维稳的动作。那么,很可能不会再放任银行间流动性继续泛滥,短端利率继续下行。
你一天也只有24小时,你的两个孩子一个5岁多,一个3岁多,精力如何分配?
李蓓:
我基本不大看研究报告,我直接看数据,看事实
,比如大的行业数据我全部都看。因为研究报告90%都是重复的,说的是废话,由此我省了不少时间。另外我也懂得放弃,比如说我放弃了看成长股、科技股,这个特别耗费时间。我就专注于资产配置和周期的把握。比如你想研究白酒,你就要去跑经销商,跑渠道、用户。这个事情很费时间,我放弃了就好很多。
李蓓:
只是不看成长类和科技股,但周期股票我还做。周期股主要依赖于对行业趋势的把握,个股就看几个关键指标就好了,看谁弹性大,谁的资产负债表安全就可以,相对时间投入不大。我偏宏观,很难选到一个很牛的个股,我在看大的资产类别趋势和大行业和品种上相对有优势。
对我来说看数据很有趣,就跟看八卦差不多。
李蓓:
我觉得我天生的逻辑特别好,当然我也有缺点,语言天赋比较差,记不住人的名字,学外语特别慢。另外我还喜欢思考哲学和历史的东西。
我发现市场就是重复的,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周期这个东西,它就是一轮一轮。有些人现在看到政策变动很激动,但如果看多了历史就会一点都不激动。
因为政策也是有周期的,小周期跟着经济波动,大周期20年左右。
我研究过了主要市场比如美国和日本,所有的有数据以来的大周期,包括金融危机一些正常的波动,以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有的周期,我能够非常清晰地告诉你说现在跟哪一年很像,当年发生的ABC,现在发生的ABC,我发现这个特别重要,因为历史真的是重复的。
我去年写了一系列的文章,我说许多小银行会死、会破产,之后市场反而会好,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这有什么不可思议的?我研究过美国的情况,80年代末银行破产最高潮的时候股票见大底,然后若干年大涨,是大牛市。我喜欢看历史,加上我逻辑性强,我能够把历史里面的相同点归纳出来,相差异的地方给区别开来。
李蓓:
很多人看历史就看故事,但是我是看数据。
我首先要知道一个大概的故事背景和梗概,然后把当时所有的数据翻出来,包括经济增长的数据、通胀的数据、银行体系的数据、就业的数据。
比如说美国的数据十年为一个周期全部看一遍,每隔十年看一下它的各种数据,看多了自然就很清楚了。比如要研究一个新的行业,不是好多数据吗?一般人看不出来矛盾的地方和不合理的地方,我一眼就能看出来。
李蓓:
当然需要有先天有好的逻辑性,但是能力是后天培养的,需要有敏感性。逻辑性强也是有特点的。
李蓓
:我可以正面、侧面、反复去验证,找到中间到底是什么东西在驱动,得找得出来主要矛盾。很多人分析问题:就是正面的因素有ABC,负面的因素有123,最后的结果就是混沌,没有结论。
我的方法:首先你的逻辑框架是完整的,如果影响一个价格的有10个因素,任何时候你的分析都必须包含这10个因素,都不能少的;但是又要知道重点,这10个因素的量化和权重,阶段性的谁是核心驱动,谁起主要作用你把它找出来。
李蓓:
对的,但在某一个阶段主要因素就是那么几个,你把它找出来就好了。我特别喜欢先分析一下历史,过去一年是什么在驱动,然后去找这些主要因子的变化,有没有新因子进来。
还有一点,因为大部分做宏观研究的人没有头寸,所以他没有那么痛苦,所以他就想的没有那么深。但我们做宏观交易就不一样,因为我们可能亏钱,所以我们痛苦,我们就会把数据再多看一轮,多想一层。我们对于产业数据的深入程度应该是超越所有的经济学家的,这个你一定要相信我。
经济学家大部分只看宏观数据和行业层面的比较表象的几个大数据。我们可能需要看十个行业的很细致的中观的全套数据,然后才能汇总,形成一个宏观经济完整的图画。工作量比一般经济学家多出十倍。但是一个经济学家,如果做跟我们类似的事情,花那么多精力对他来说有什么意义呢?经济学家出去讲一堂课10万块,他现在讲的那些东西已经可以卖10万块了,他再多看我们看的那些东西也不会变成15万。但对我们是要做交易赚钱的,必须要求提高胜率,
提高胜率只能靠深入的研究和深刻的理解。
李蓓:
我觉得框架是国际适用的,就是利率、企业盈利、风险偏好等
,但要加一些中国元素进去。比如国外的利率互相传导是很顺的,中国的利率并不是纯市场的运作,有些制度性的安排使得市场存在一定的分割。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相对国外投资者,我们的优势在这里。我觉得自己运气挺好的,正好赶上中国经济体量崛起,中国的宏观对全球市场影响大幅提高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做宏观比外国人是有优势的。
李蓓:
首先,要有
宏观完整的框架
,并且逻辑自恰,你要对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有深刻的理解,比如金融如何传导实体经济的方方面面?又是如何影响到资产价格的每一个因子?
其次,在
中观和微观
层面你要
细致入微的观察具体资产的驱动因素
,所有的价格都是供需关系的体现。看资产价格走势,最关键是要看那个资产类别背后核心投资主体他所对应的利率成本。
最后,要
敬畏市场
。虽然宏观对冲对市场的信念是这其中有规律可循,但你要
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
,也有你不可把握的领域。所以
一定要找到确定性机会再出击,同时要懂得止损认错。
你从2007年毕业到现在,谁对你的投资影响比较大?
李蓓:
我的第一个老板李旭利,他很厉害,他很独立,思考问题很深刻。他是当时中国看宏观看得最好的人。那时中国有一句话叫做“跟着王亚伟自下而上买股票,跟着李旭利自上而下看宏观”,他特别有趣,跟我们说不要整天跟同行混在一起,说95%的基金经理都是二流基金经理,他说的是事实。
李蓓:
他说的是事实,他说大部分人都是三根阳线改信仰。一根阳线改变人的情绪,两根阳线改变态度,三根阳线改变信仰,类似的这种话我老板早就说了。
李蓓:
对,完全就变了,哪有什么信仰,哪有什么理念?都是跟着市场追的,他说你要少跟那些人聊,你要跟产业的人聊,你要去跟经济学家聊,不要去跟基金经理在一起混,那些人是最没有价值的。他说得非常对,我现在还这样认为:
为什么有羊群效应?羊群不只是散户,还有基金经理。
李蓓:
梁博(编者注:梁文涛)。2008年金融危机,哪怕煤炭基本面很好最后也还是暴跌了,梁博士也因此亏钱,当时我还挺难过的,我就哭了。他直接说“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他都没把你当女人。
李蓓:
也有一些做量化和债券的女基金经理,但做主观的很少。我觉得没有不一样,因为我没把自己当女的,真的,说实话。因为市场很残酷的,债券有票息,股票有分红,期货是负和资产,不是零和资产,负和市场里尤其没有男女之分。市场不会因为这个人是个女的就对她优待,不可能的。我对这个事情一开始就有非常清醒的认识:绝对不要拼颜值,因为没有用。
李蓓:
投资这个领域,说实话我不觉得我有什么明显的弱点。但有的人交易能力真的有天赋,看错大方向也能赚钱,我也不具备这种能力和优势。
李蓓:
第一,高的交易能力非常劳神,我认识一些这样的人很年轻头发就白了。我不愿意像他们那样头发都白了。第二,我希望将来我管很多的钱,当你管很多钱的时候很强的交易能力意义就不大了。
虽然我现在只管几个亿,但我是以管200个亿的心态和方式在管这个钱,可持续性强一点。
投资上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止损不够快。但市场是会让你成长的,尤其吃过亏、历练过以后,就会进步一点。达利欧有一句话我特别认同:
“如果说你看上一年的自己,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傻瓜,那就说明你这一年什么都没有学到。”
我每年都觉得前一年的自己是傻瓜,我觉得我一直在进步,关键市场也在进步,
所以说你必须要比市场进步的快一点点,要不然其实你就是很容易被淘汰掉的。
李蓓:
痛苦。理论上像我今年应该是说有资格不痛苦,因为我赚了20%,大部分同行是亏钱的。但我还是痛苦,因为我最近在亏钱,虽然亏得不多,亏了2%。但首先是说这个市场的走势跟我的预期不一样,因为我有误判。我亏钱就特别痛苦。
李蓓:
交易就是会面临止损认错砍仓,包括我谈恋爱也是如此,一旦发现不合适秒断,你看我离婚也是比较果断。想清楚了就OK了,要不然你的痛苦更大。
别纠结于痛苦本身,还是要思考未来的最优选择。
李蓓:
一般我都能想明白的。有的时候我想明白的时候,我自己相信,别人不相信,也是问题。
历史上对冲基金行业最好拍档是索罗斯跟德鲁肯·米勒,他们合作了10多年,德鲁肯·米勒的业绩也是所向披靡,英镑一战就是他主导的。但后来阶段性低谷的时候,索罗斯还是把他炒掉了。所以,没有一个人对另一个基金经理是有信念的。当你失败的时候,
掉到坑里的时候,只能靠自己爬出来。
只有自己对自己最有信念。
李蓓:
米勒的例子就是这样。我的例子里,梁博士都是这样。
李蓓:
都是这样的,没有人对你有信念,只有自己对自己有信念。我觉得是这样的。比如说找男朋友,找老公,也要一颗红心两手准备,有良好的愿望,但不能有太高的期望。信念真的只有自己给自己。
李蓓:
其实从投资结果的角度我并不是很差,为什么?首先我看的是对的,大方向别人错了我对的,另外那年其实我才亏了5%,别人也亏了不少,亏5%不算多。但对我来说其实是痛苦,时间长,持续一年,反复被折磨。
总结2016年,我两个进步
,第一,我跟基本面数据跟得更紧了,第二,学习技术分析,对人性的理解更多一些。
2016年我年初看大方向很对的,年初当时看股债双熊、商品牛市,中间权威人物讲话,洗了一下,后面环保又洗了一下,洗了好几次之后就很痛苦了,状态就不好,后面的机会就没抓到。那个时候我就没有那么密切地去跟踪数据,我现在看得特别密。
我以前可能看月和周数据,
我现在就是看以周和日为单位的高频数据
,每个星期都看,就会动态地去跟踪平衡到底在哪里,然后及时反应。比如我看到平衡从-5%到-4%,差1%就扭转了,然后我再去分析供应和需求的趋势,如果我发现供应和需求的趋势是指向于将来需求会更差,供应会更多。这个1%左右,就已经很接近临界点,在这样的趋势下基本可以认为未来几周拐点就会出现,也就可以提前判断价格拐点了。
另外,2016年让我对人性的理解更深刻,我之前觉得很多人都是韭菜,对人家不够重视。但韭菜冲起来很猛的,你太理性反着做会被伤害。
我现在就有进步,会尊重韭菜的意见,会观察韭菜在干嘛?但我可能还做不到去拥抱那个韭菜羊群效应的狂热。
李蓓:
我觉得真的很有用。比如说有一些技术形态,放在以前我可能觉得基本面还在往上,但现在看到这种技术形态肯定就砍了,我不一定会开个反方向的仓,但我肯定会规避风险。其实技术分析更多的适用于外汇市场、期货市场和股指市场,混沌市场。在个股市场适用性差一些。技术分析就是去捕捉人的情绪波动的规律。在混沌市场基本面是渐变的,而人的情绪是短期变化更快的,价格波动主要体现的就是情绪的波动。所以它背后的逻辑和思想真的是对的,我是理解了之后认同了。它的大前提是针对混沌市场,真的是有用的。
李蓓:
没有,是我自己的问题,我当时还是有点不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但是人都会有这个阶段的,但他没有给我足够长的时间,对我没有耐心和信任。他觉得规模上得很快,势头很好,连续几年都很好,他有点着急了。他现在也后悔,他就发现,他其实舍弃了更加重要的东西,比如家庭,他也后悔了,但是没有用的,
人生就是这样,不会给你后悔药吃。
2016年从投资上我并不是最失败的,但是我找到了我需要改进的东西,比如我需要对基本面跟得更紧,反应更及时,需要适应这个波动的市场环境。我现在就好些了,比如我对螺纹钢全年看空,它先大跌到3月底,然后到现在全涨回去了。按照我以前的模式估计反弹的过程就受伤了,但我现在没怎么受伤,就是因为我现在跟得紧,一旦发现基本面变化了,我就规避风险平仓出来了,所以我进步了。2016年从投资的生涯上真的不是输得多么惨,对于我来说反而是个巨大的启发:
职业选择。
你看我在泓湖投资做宏观基金六年,前面五年都做得非常好,每年都拿奖,收益率也很高,就一年的业绩跑得差一些,就失去了信任和支持,这很残酷。
所以当时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自己单独做,不跟人合伙,至少命运在自己手里。因为我发现没有人可以信任,没有人对你有信念,只
有自己对自己有信念。
你把职业选择升级到人生选择了,你选择了另外一种活法。
李蓓:
也不是我自己主动选的,我是被下岗。说到职业选择,我也可以考虑干别的,但我很喜欢投资这个事情,
可能我们这个行业是唯一的一个有独立的人格,有尊严,还没有天花板的。
如果说你的快乐是来自于投资、赚钱,那你的安全感来自于哪?
李蓓:
男女关系可以是独立而互相欣赏的关系,我不指望依靠于男人而获得安全感。
对话私募掌门人:你去你10月份写的那篇《说明》,是否一定要如此高调回应处理?
李蓓:
当时外面各种版本不真实的传言很多。你想我不说清楚会怎么样?不说传得更乱了。
李蓓:
我习惯直接一点、透明一点,这样不累,要不然我每个人都要解释一下。像我们的工作性质其实半公共人物,你管很多人的钱,每个渠道都有认识的人。这个对我来说,我希望清澈一点,到底有什么事说清楚。
你们凭什么同情我?我有什么可同情的?
对话私募掌门人:你那篇好像在讲别人的事情,没有一点非理性情绪。
李蓓:
我本来就不觉得我惨,这是实话。我不需要博取别人的同情,我什么都不缺,我又不丑,我还年轻,你们凭什么同情我?我说有什么可同情的?
李蓓:
首先我已经确认,梁博士他不是一个可以跟我同甘共苦的人。
李蓓:
对。我们为什么还要在一起?婚姻到后面都是合伙人关系。他不能够在我低谷的时候陪我一起走、支持我,还叫什么合伙人呢?
李蓓:
最早时候我们是真爱的,因为梁博士身上真的有很多打动我的点。他是很愿意倾听的人,那个时候他对我来说又有光环,又对我特别好。后来变成亲情和合伙人关系多一些,大家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努力。
李蓓:
不会,人性就是这样子的。
在资本市场里,我看过更丑恶的人性。我觉得看透历史、看透市场的人可能就没有什么看不透的,但是也不妨碍你拥抱现在的美好。
李蓓:
我会做好风险控制的底线,做交易可能无法避免赔钱,但是死不掉就行了。但你如果不投入你就没有收获,就像你不承担风险就不可能赚钱。和谈恋爱一样,总会遇到渣男,
但是你如果一点也不投入,你也享受不到谈恋爱的快乐。
李蓓:
对人的类型,我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应该总体要是一个聪明而自信的人。我觉得首先需要能让我欣赏,不是崇拜,只要有亮点可以打动我就可以。我不着急,但是我是开放的心态。
看《扶摇》对我如同喝奶茶一样:明知不真实但仍被温暖打动
历经人性丑恶,你身上还可以保持这种很少女的感觉。你近期在看什么影视剧?
李蓓:
我知道这些都是虚的,都是玛丽苏,不靠谱,但我觉得好温暖,那个太子简直是模范得不能再模范,绝对是完美人设:又有谋略,又位高权重,然后又一心为女主人公,而且还一切都处理得非常妥当,绝对不会让你有半点受气的。看着好温暖。
李蓓:
我对那些生活里丑陋而无奈的东西认识已经很深刻了。真实生活比那种电视剧也还要丑陋和无奈多了,看了对我没有任何帮助,负能量。看扶摇这种片子让我觉得挺温暖的,就像你喝了一杯奶茶一样,你明知喝奶茶对身体没有什么好处,但是你喝奶茶的时候你觉得温暖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