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描述了甘李药业在面对医药J采影响下的发展历程。文章介绍了甘李药业IPO上市后的市值变化,以及通过面对挑战和采取策略应对,最终实现业绩增长的历程。同时,文章还分析了甘李药业的产品优势、市场份额增长、市值状况以及未来展望。
甘李药业受到医药J采的影响,产品销量大增但业绩波动。文章详细描述了甘李药业通过策略应对挑战的过程。
通过持续的策略实施和产品优势,甘李药业获得了市场份额的增长,并在最新的市场格局中获得第二的市场份额。
虽然甘李药业的业绩有所增长,但市值仍停留在较低水平。文章从估值和基本面的角度分析了这一问题,并指出随着胰岛素量价齐升以及海外市场的发力,甘李药业仍有望获得持续增长。
敢于面对黑暗,才能迎来曙光!
2020
年
6
月,顶着“
国产胰岛素第一龙头
”光环的
甘李药业
IPO
上市,那一年,公司市值很快就破了千亿,估值最高达到了
86
倍。
而胰岛素我们都知道,
1.4
亿糖尿病患者的必需用药。
也正是因为这样,当
2021
年全国
J
采落到甘李药业的头上,似乎一点也不意外。
或许一直有人疑问,医药
J
采到底是什么?
它的最底层逻辑其实是“以量换价”,是以公立医院作为需求方对药企进行集中采购的一种行为。近几年甘李药业、长春高新、恒瑞医药等无一不受此影响,足以让所有药企闻风丧胆。
甘李药业因此迎来至暗时刻,被采购后的两年,
产品销量大增,业绩却乘上了“过山车”
。
2022
年,产品销量
4256.72
万支,同比增长
26.51%
,营收却下滑了
52.6%
,并直接导致了净利润亏损。
不过令所有人都惊讶的是,转机竟然在
2023
年出现了!
2023
年,甘李药业实现了营收
26.08
亿元,同比增长
52.31%
,同时净利润
扭亏为盈,大增了
177.37%
。
对比来说,甘李药业能快速在
J
采之下打开局面,已经明显优于另一国产胰岛素龙头通化东宝了,且展示出乐普医疗、万孚生物等医药企业以及所不具备的抗
J
采能力。
甘李药业到底做对了什么?
1
、敢于试探“底线”
事情还要从第一次
J
采说起,为了稳中求胜,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甘李药业采取了底线报价策略,以明显低于同行业的价格确保公司全线产品高顺位中标。
以三代预混胰岛素(门冬
30
)为例,甘李药业的一支价格仅有
24.56
元,而跨国药企诺德的产品价格是
43.2
元。
这不仅使甘李药业的产品销量大幅增长,而且为
第二次
J
采涨价
留下了空间。
是的,当
2024
年胰岛素第二次续约
J
采的时候,甘李药业涨价了,同时在市场份额和报价经验的积累下,仍然维持了高顺位中标,从而实现
量价齐升
。
截止
2024
年前三季度,甘李药业实现营收
22.54
亿元,同比增长
17.81%
,净利润
5.07
亿元,同比增长
90.36%
,
维持了快速增长趋势
。
并且值得注意的是,经过上半年
J
采落地,第三季度营收环比也在增长,说明公司又开启了新一轮的放量。
2
、以产品战胜一切
甘李药业用行动向我们解释了,低价只是手段,赢出来才是目的。
所以最终甘李药业还是用产品赢得了市场,在最新的市场格局中,公司获得了
第二
的市场份额,超过了礼来、通化东宝,和诺和诺德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可能很多人好奇,昔日甘李并不比通化东宝强,凭何能赶超它?
答案就是在胰岛素产品的迭代升级中,甘李为三代胰岛素的领跑者,对二代胰岛素形成替代作用,而通化东宝属于二代胰岛素龙头。
与此同时,甘李和跨国药企抢市场,也能说明公司的产品价值得到了认可。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甘李药业却又出现了一个
“疑点”
,尽管业绩有了明显好转,但市值还是停留在
200
多亿,相较千亿顶峰相差甚远。
业绩增长而市值不增的原因在哪?
第一,站在估值角度看。
数据显示,甘李药业当前的估值只有
47
倍左右,而明显低于顶峰时
80
多倍的估值了,这无疑对市值产生一种压制。
一方面,
我们不由得想到当下整个市场以及医药行业都很难给太高的估值,这其实是比较合理的情况。
另一方面,
我们还可以通过公司自身得知,静态市盈率达到了
80
倍,只是滚动市盈率随着业绩的增长在降低,这很像
成熟期企业的估值逻辑
,典型如北方华创、比亚迪、中际旭创等科技型企业便是如此。
第二,站在基本面角度看。
那么甘李药业是否能获得更高的市值,核心还要回到业绩增长上来。
首先,
关于公司核心业务胰岛素显然不用特别担心。新一轮
J
采后的量价齐升逻辑以及国产替代趋势,对甘李药业的增长都很有驱动性。
数据显示,最近
4
个季度,甘李药业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均呈持续提升趋势,并且截至
2024
年第三季度,分别达到了
78.05%
、
22.4%
,这不仅是产品量价齐升的证明,而且为未来的盈利能力都奠定了基础。
其次,
借助产品优势,甘李药业还有望打开海外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