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反观国内餐饮行业的食品卫生安全现状,想要做到完全的食材来源、加工、运输、餐厅的全程安全卫生操作到我们吃到口中,依靠餐饮公司老板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必须有第三方公司进来做监管和信誉保障,也就是餐饮供应链公司。
比如现在做的规模比较大的某家净菜公司,也仅仅只做了食材的采购配送工作,大白话来讲就是一个跑运输的二道贩子。没有从食材源头上做安全检查筛选,没有对食材做安全检测信息公开,没有对食材做初加工包装分配,更没有为餐厅提供食材安全的信用背书,也没有为餐厅的安全卫生操作起到监督公开公示的责任,所以它的价值就是在和餐厅老板讲价钱时心里盘算着他要求的便宜两毛六分钱会不会导致亏钱。
对于我们日常食用的食品,根据最新版《食品安全法》第四章第三节里的规定,在食品外包装袋上,必须标明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地址、联系方式等等基本信息,但在餐饮供应链上,很多时候我们是什么也看不到的。
这对于目前国内做的比较靠前的B2B餐饮供应链公司,大家做法也都差异不大。对外宣称上也全部自诩是站在了餐饮供应链的位置上,但实际的工作却还差距很大。
我建议组团前往蜀海供应链参观学习,别问我为什么,因为大多数的工作蜀海都做到位了,如果还继续不改变又宣称自己是餐饮供应链公司,那就是在啪啪啪的打脸了。
同样是在四个月前,张勇宣布2015年全年,海底捞海外七家店总收入约为人民币18.4亿元,同时今年海外要新开10家门店。也就是说两年前海底捞海外门店平均单店每月收入2190万人民币。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海底捞一家火锅店一个月的收入,超过50%国内大A股上市公司的同期一年净利润。
所以你若问我海底捞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我会告诉你,把食品卫生安全始终放到第一位,无论花费多少钱都要把它做好的餐饮公司。这次“老鼠门”的事件只会帮助海底捞在今后更安全的成长,帮助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如果你不信,那就前往全国各个门店查看,吃饭是不是一样需要排队,是不是对它们的门店客流量几乎没有太大的影响,受损的是“海底捞”的品牌,但这种受损的修复也只用了“三小时”。
“老鼠门”之后的第三天,新加坡国家环境局发言人表示,中国火锅品牌海底捞在新加坡的一家门店因违反了当地卫生法规将面临处罚。今年8月初,新加坡国家环境局例行检查时,发现一名店员在处理食物时没有戴手套,这一行为违反了新加坡的卫生规定。据新加坡卫生法规,餐厅此类卫生问题最高可被处以2000新元(约合9750元人民币)罚款,或被暂时吊销营业许可证。新加坡海底捞方经理28日说,事件发生后,已对涉事员工做出处理。
这就是一家成熟稳重的大公司做法,个别员工违反公司规定操作,就必须接受相应的处罚,同样也表示就算各种管理规定和操作规范,也很难完全避免不发生任何违规操作。海底捞在海外已经走到了这一步,相信国内也会很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