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从军事和国土面积来看
宋朝是个虚弱的朝代
但就经济和社会角度来看
宋朝却繁荣昌盛、极具人文精神
一位开国之君的角色意识
一枚“吃瓜群众”的发迹变泰
一场缔结百年和平的谈判
一个受到褒奖的“贰臣”
一位“百事不会,却会做官家”的君主
一位贵族的梦想
两处名胜背后的腐败故事
一名仕途受拦截的皇亲国戚
一代名臣留下的千年传奇
一场今人难以理解的议谥之争
一名婢女之死
一起由买房子引发的政坛震荡
一名“愤青”对皇帝的抨击
一场关于皇帝应怎么称呼生父的争论
......
25个讲述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故事
颠覆、展示了宋代政治文明的优越性
超50万“宋粉”喜爱的
《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
《宋:现代的拂晓时辰》作者
畅销历史作家:吴钩老师
本周六,要来本来书店啦!
吴钩老师受
无数宋粉追随,并开设有微信公众号“我们都爱宋朝”。今年初刚刚出版的
《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
为“吴钩说宋”系列的第三本。
在新书《知宋》中,吴钩给女儿讲了
25个历史故事
。同时,他从故事引申出去,挖掘了背后的政治文明,通过分析宋朝制度的架构和运作,他找到了
“宋朝为什么如此繁荣”
以及
“后来为何会走向没落”
的答案。
“一场关于皇帝应怎么称呼生父的争论”
电视剧
《知
否知
否应是绿肥红瘦
》经典剧情“濮议之争”
濮议,是宋英宗时代对生父尊礼濮安懿王赵允让的讨论,引起了一系列政治事件。宋仁宗无嗣,死后以濮安懿王允让之子赵曙继位,是为宋英宗。即位次年(治平二年),诏议崇奉生父濮王典礼。侍御史吕诲、范纯仁、吕大防及司马光、贾黯等力主称仁宗为皇考,濮王为皇伯,而中书韩琦、欧阳修等则主张称濮王为皇考。英宗因立濮王园陵,贬吕诲、吕大防、范纯仁三人出外。旧史称之为“濮议”。后亦借指朝中的争议。
吴钩老师将此旧史用一句话总结为了
“一场
关于皇帝应怎么称呼生父的争论
”
:
为了一个“怎么称呼亲爹”的问题,礼官、两制官、台谏官与执政官争执了一年半时间,连皇太后也卷了进来。不只一个士大夫为了坚持自己的立场,不惜辞职,自求贬斥。这件事,如果请今天的人来评说,也许都会觉得莫名其妙:值得争吵吗?
学界对“濮议”的研究已相当透彻,但严肃史学的研究成果,可能公众会觉得难以消化;而通俗的历史叙述,往往又流于浅薄,柏杨《中国人史纲》中的解释可作为代表:“儒家思想,到了宋王朝,已开始僵化。欧阳修、韩琦都是最顽强的保守派,只不过在父子至情上偶尔流露一点灵性,就立刻受到凶暴的待遇。”这么说,分明是大大歪曲了司马光、吕公著、范纯仁等饱学之士。
其实我们可以从今人比较容易理解的法理学、政治学角度,解释为什么会发生“濮议”之争。“濮议”首先是一个法理问题,涉及皇位继承的合法性。
随着争论的进展,在台谏官全面介入之后,“濮议”又逐渐演变成为一个政治学问题。对于台谏官来说,“濮议”至少关乎几个重大的政治原则:皇帝的意志要不要接受礼法的约束?礼法的解释权归政府,还是归礼官?执政集团的权力要不要受台谏掣肘?
实际上,在“濮议”之争的后期,台谏官的关切重点,也从“皇考”“皇伯”称谓的法理纠缠,转移为对君权、相权强化的警惕,包括吕大防弹劾宰相“臣权太盛、邪议干政”;吕诲弹劾韩琦交结内侍;范纯仁质疑太后手诏合法性;韩维指责对吕诲的免职不合程序;吕公著反对宋英宗“屡黜言者”。
电视剧
《知
否知
否应是绿肥红瘦
》经典剧情“濮议之争”
历时一年多的“濮议”之争,以御史台几乎被“斥逐”一空而收场,皇帝与宰相取得了有限的胜利:宋英宗不用以“皇伯”称呼父亲濮王,但也不敢尊濮王为“皇考”,只是含糊其词地称为“亲”。又过了不到半年的时间,治平四年(1067)正月,宋英宗便因病逝世了,称“亲”也变得毫无意义。这一在“濮议”中争取来的胜利,可谓惨淡。
节选自吴钩《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
图片来源于书中及网络
4.13日来本来书店,听“宋粉”吴钩给他女儿吴桐讲故事,一起从故事中感受历史,看宋朝是怎样一步步从鼎盛到衰败。
活动速递——
4月13日(周六)下午15:00-17:00
故事怎么一步步构成历史
本来人文讲座
主讲嘉宾
吴钩
嘉宾简介:
吴钩,宋史研究者,资深宋粉,腾讯大家的签约作家。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宋朝文明,主张“重新发现宋朝”“重新阐释传统”,著有《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金庸群侠传》(港版)
等作品。
对谈嘉宾
吴桐
:
吴钩之女,高三学生
活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