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群里的师兄,在问有什么办法能不看一些人的微信朋友圈。听说要一个一个设置,立刻表示头大如斗:800多人,怎么设置?
800多人,这就是我们今天很多人朋友圈通讯录的状态。
我曾经花了一整个下午,给通讯录设置标签分类。过程中不时卡壳,想不起一个人是谁、什么样子、什么身份、我是在什么时候、为了什么加上的他。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总是和这样那样的人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有的亲密,有的疏淡,有的粘合度高,有的若即若离,有的一触即分。
从前,联系方式不那么便利时,随着互动的减少、事业重心的转移、生活轨迹的变迁,这些社会关系会自然淘汰和替换。现在,不论是强联系还是弱联系,都顽强地在通讯录和朋友圈显示着他们的存在。新的烦恼由此生成:我怎么才能不天天看见这个半生不熟的他?
但是,你为什么不删除他?不删除,一定有不删除的理由。这个理由,我们或许未及细想。
人际关系理论里著名的“邓巴数字”告诉我们,人有限的大脑皮层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维持与大约150人的稳定社交关系,其中紧密联系的不超过30人。
按照测量关系强度的四个维度:互动频率、感情力量、亲密程度、互惠交换,找出我们的强联系,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而弱联系的那120人,要从800多人里筛出来,殊为不易。所以,删掉谁留下谁呢?
弱联系,才是我们生活中更广泛的联系。
同学、邻居、前同事、换过名片的同行、有枣没枣打过一竿子的客户、旅行偶遇的旅伴、修过家电的工程师,都可能在我们弱联系的列表里。这些弱联系,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之外的世界。
为什么我们会选择留下通讯录中的那些半生不熟的人?因为弱联系可能告诉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
我们的强联系通常是相对稳定的圈子,社会阶层、教育背景、经济状况、社交圈子,不会有太大差异,信息源重叠,同质化倾向严重。
只有离我们的日常有些距离的人,才可能带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东西。你认识他、知道他,想的话,也能联系到他,这让他带给你的那些超出你日常所见的世界,显得更真实更可信更够得着。
有一则被广泛引用的社会学样本分析,调查了美国波士顿地区人们找到工作的途径。结论是54%的人通过个人关系找到工作。在这些靠关系找到工作的人中,只有16.7%经常能见到他们的这个“关系”,一半以上的人用到的关系人仅仅偶然能见到,另有27.8%的帮忙者一年也见不到一次。
也就是说,大多数真正用到的关系,并不是亲朋好友,而是那些并不经常见面的“弱联系”。
你不知道的工作机会,你的强联系也未必知道。弱联系的不确定性比较高,机会也在这种不确定性中潜伏。
甚至,当我们作为别人的强联系时,会情不自禁主动代入,替对方筛选和屏蔽掉一些机会。
曾经有投资文化产业的朋友要我介绍一位适合做内容主编的人选,我的第一反应是一位闺蜜,但马上想到朋友创业期,闺蜜可是孩子妈,怎能没日没夜地跟他拼。最后推荐给朋友的,是一个我知道业务能力不错,但完全不熟悉个人情况的“弱联系”。
我还认识一位阿姨,是远近闻名的红娘。经她手介绍的相亲男女,成功率极高。偏偏跟她在一个院子里住着的嫡亲侄女,大龄未婚。大家忍不住问她:怎么不给侄女找一个?她总是说这个不合适,那个不合适。她太知根知底了,也太全心全意了,一把关,就全给筛掉了。
强联系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才会思维缜密,考虑周详,也因此更瞻前顾后,前怕狼后怕虎。
不从情分出发,从做事实效出发,弱联系之间的合作,反而更靠谱。
我自己是受益于弱联系良多的人。我的新书,出品人是前同事的太太,前同事也只是一个大单位里的点头之交。我的前一本书,出品人是另一位点头之交的年轻同事的师妹介绍的。
弱联系的另一个好处,是节省时间成本。
弱联系不大关心彼此的情绪状态、琐碎日常。交流反而更容易有新鲜的内容,保持在一定的质量和层次之上,不会情绪化,不会太絮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