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核聚
不负生命,不负有情,不负天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核聚

曾国藩和我爸让我度过了难忘的一天:做人难,成人更难。

核聚  · 公众号  ·  · 2018-09-20 15:0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1.

我每次回家都带回一些书,比如近期带回家的是度阴山先生写的《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这是在路上没有读完的书。我爸看到这本书,翻了翻,午睡前一直翻看。我知道他喜欢,于是就放到家里了。

上次回家的时候和我爸喝茶聊天,午睡前我又看见他在读这本书。书已经翻到最后几页了,估计很快就读完了。

下午游山玩水的路上,我问,“爸,《曾国藩》那本书快读完了?”我爸说,“翻完一遍了,我这老眼昏花的,一边读一遍忘。”

我说,“爸,不老眼昏花,也是边读边忘,人的记忆就是这个规律,有神经科学的原理,年轻人也这样……”然后,跟我爸聊聊曾国藩。我说,曾国藩最大的问题就是杀人太多不择手段,这可能跟他疾病缠身死的早有关系。借着这个话题,我爸跟我聊了聊养生。

大山大河的边上,总是有许多奇花异草。我爸时不时拎出袋子,要么是装一袋子森林里的腐土回去养花,要么就是采一些草。他一边捯饬这些东西,一边自言自语这些东西的好处。他边说,我时不时插句话,问个问题,主要是跟着“嗯,嗯,嗯”,因为这些知识我十分欠缺,沟通起来太费劲,我只能多听多看多闻帮忙。然后我感叹了一句,“人能顺四十阴阳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从《黄帝内经》来看,做人真难,成个人都难。”

我爸说,“对了。你再买一套《黄帝内经》回来。好多书都弄丢了,都是你姐那俩儿小孩儿,什么东西都给我祸害了。最可惜的就是那些书,都给我折纸画画了。还有,再买一套《黄庭经》。这些书,都是要随时翻,反复看的东西。看一遍记不住,还看不懂。”

我掏出手机,边按边说,“爸。这个容易。我现在下单,明天就到。”

我爸说,“也不用那么着急。《曾国藩》那本书,我还得再看几遍。”

然后他又继续唠叨,“年轻的时候,精力好,没有书看。老了老了,有条件了,精力跟不上了。年轻的时候看书,都是浑沦吞枣。《西游记》里说,‘静坐讲黄庭’。我就纳闷儿,这‘黄庭’是啥。这么多年,还是你告诉我有本《黄庭经》,我才知道有这么一本书。”

我说,“爸。《黄庭经》那本书还有书法版本的。王羲之都是亲手抄写过的。有本王羲之的《黄庭经》字帖,我也买了。明天就到。”


2.

晚上回到家。坐在那儿回顾一天看到的山河大地,最后回想起跟我爸的那几段对话。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儿。

想了一会儿,我找到了答案:那本《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我还没读完呢!此时距离我买那本书,已经好几个月过去了!

现在书在我爸那里,我又不能过去跟我爸说,“爸,其实这本书我还没看完呢。您先别看了,先让我看完吧……”。

正好沙发上有本《曾国藩家书》,我拿出来翻。随手翻到一页,上面写道:

我平生坐犯无恒的弊病,实在受害不小。当翰林时,应留心诗字,则好涉猎他书,以纷其志;读性理书时,则杂以诗文各集,以歧其趋。在六部时,又不甚实力讲求公事。在外带兵,又不能竭力专治军事,或读书写字以乱其志意。坐是垂老而百无一成,即水军一事,亦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弟当以为鉴戒。

这是咸丰七年(1857年)十二月十四日,四十六岁的曾国藩写给弟弟的信。

我把这段话用红笔圈了一下,顺便浏览了上下文,又往后翻了几页。然后又看到一段话:

余生平坐无恒之弊,万事无成。德无成,业无成,亦可深耻矣。逮办理军事,自矢靡他,中间本志变化,尤无恒之大者,用为内耻。尔欲稍有成就,须从有恒二字下手。

这是咸丰九年(1859年),四十八岁的曾国藩写给儿子的信。

读完之后,我身上出了一身冷汗。

又翻了几页,看到这么一句话:


一书未读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

那天夜里,凌晨三点多了,我还没睡着。


真是难忘的一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