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珍珠: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与阐释者
讲演 | 王守仁
文字整理 | 张霁雯
图片视频 | 刘青
赛珍珠是一座连接中西文明的桥梁。阅读她的作品,帮助我们认识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形成一种跨文化视野,进一步增强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最重要的,我们可以以一种开放的胸怀,一种融汇中西文化的人道精神与人性之美,来继承南大的人文传统。
——王守仁
王守仁教授在讲演中
01
赛珍珠讲述中国的故事,与莫言是有相似之处的。莫言说自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他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就曾提到:“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莫言讲的是自己家乡——高密的故事,中国的故事,赛珍珠如是。她与南京这座城市以及整个国家结下了不解之缘,便是这个题目的来源。
位于南京大学校内的赛珍珠故居
赛珍珠出生于美国一个传教士家庭,四五个月时在摇篮里被带到了中国。
我在很小的时候,被放在一只篮子里带到了中国去,以后就在非常窄狭而不很和睦的传道者社会中生长起来:这对于我始终是一件极不利的事。为要逃避那样的社会,我在可能的时候,就时常跑到那些通称为异教徒的,比较和善的农民和街路上的人群中去。我记得,当我还是第一个很小的小姑娘的时候,我曾站在我们所住的山脚边的一座大寺院的阴影中,热情地望着一位安详地站在布满尘埃的壁龛中的慈悲女神的和善可亲的面孔。那时我已从《旧约》中读到上帝是怎样的:“因为我——你的上帝——乃是很会妒嫉的,如果祖宗犯了罪,我要把灾难降在子孙的身上,直到第三代第四代——”我记得当时曾在我的有一些害怕的心中顽梗地说道:“我选取你——我选取你——你的样子很和善。”
——《忠告尚未诞生的小说家》
她随父母住在镇江,所见到的这位“慈悲女神”便是观音菩萨,可见她是认同佛教,而非基督教的。另外,她深入普通的老百姓——和善的农民和街路上的人群,非常熟悉他们的生活,这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深刻影响着小女孩的基本立场以及日后她作品中的平民意识。虽然赛珍珠是传教士的女儿,但她不是传教士,她所做的工作也与传教无关。
1917年,她与研究农学的布克结婚并迁居安徽县,在此广泛地接触当地的皖北农民。1919年搬到南京,因女儿的残障问题回到美国,又在1921年回到中国,受聘于金陵大学。在这段断断续续长达12年的执教生涯过后,她于1935年离开南京,回到美国。
1938年,赛珍珠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这样写道:
For her rich and truly epic descriptions of peasantlife in China and for her biographical masterpieces.
她的获奖有两个原因,一是对中国人民生活史诗般的描绘,二是她所著的关于父亲和母亲的两部传记。
1938年赛珍珠接受诺贝尔奖金
02
赛珍珠和南京大学渊源深厚。她就是在金陵大学寓所里(今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写下了史诗般的《大地》三部曲。她与南京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品里多次提及这座城市与城中的人事,比如《大地》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分家》里,就有很多对南京城非常细致的描写。故事的主人公王元留学归来,收到在南京堂弟的来信:
我本该来看你,但我在这个新首都脱不出身来。我们已使这个城市改变了面貌。堂哥,我们拆除了旧屋,开出新路,新路像一阵清风似的穿过城市,四通八达。我们正计划铺更多的新路。我们要废除无用的庙宇,在那儿建设起新的学校。在新的时代里,人民不再需要寺庙了,我们要教他们学科学。
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在新首都工作的。现在,这儿有成千上万的人等待着,希望找到工作。整个城市正日新月异地变化着,人们在这儿建起了一个大都市应有的一切。弯弯曲曲的旧街道已被拆除,将要建造的一切都是崭新的。
这座城是这个国家搏动着的年轻的心脏,城里到处是与王源相差无几的年轻人。他们绘制着宏伟的蓝图,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不为自己而是为了人民。
——《分家》(1935)
另一部作品《龙子》(意为“龙的传人”),讲述的是抗战时期的南京的故事。其中有对日本人来到这里之前,城中安逸祥和的情景的描写:
在林嫂看来,这座城市似乎从来没有像今天傍晚这样繁华。店里人很多很忙,大街上到处可听到小贩们的叫卖声,人们来来往往,有说有笑,风停了,傍晚比白天还要热,已经有人把凉床搬到大街上来了,现在正坐在家门口吃晚饭,看着过往的人群。到处是笑声和大声的呼叫,也不管是否认识人家,他们只管互相开玩笑。在林嫂看来,他们似乎都很高兴,就像是一个家族的人一样。
“我们是一个种族,”她想,感到很欣慰,“我们都是汉人,城里人有自己的气味,我们乡下人也有自己的,可我们依然是亲骨肉。”
——《龙子》(1942)
赛珍珠在《龙子》中纠正了在西方传统中被认为是邪恶象征的“龙”的概念,在作品的扉页上也对其进行了专门的介绍和阐释:龙在中国文化中是可以呼风唤雨的神兽,是中国这个英雄民族的祖先。
讲演现场
03
终其一生,赛珍珠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和阐释者。
早在1933年,赛珍珠就曾翻译《水浒传》,用英文来讲中国故事,帮助中国文化“走出去”。她选了孔子的话做标题:“四海之内皆兄弟”(All Men Are Brothers)。
赛珍珠的文学创作是从讲中国故事开始的,她的第一部小说《东风·西风》发表于1930年。故事的女主人公桂兰以独白的方式向外国的女友讲述自己和家里的故事。作为传统的中国女性,嫁给了在外国学医归来的留学生丈夫,可以说这是中国最早的关于海归留学知识分子题材的作品。
赛珍珠非常客观地描写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表达出对生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普通百姓的同情和谦卑之心。《大地》中写了王龙以及妻子通过努力从一无所有到生活富足的故事,在倍受关注和赞赏的同时,也引来了诸多评价,比如1933年,赵家璧先生的《勃克夫人(即赛珍珠)与黄龙》中曾经对其进行评论:
许多写中国小说的人所以失败而勃克夫人的《大地》所以获得世界的——连中国的在内——赞赏,就为了前者单描画得了中国人的外形,而勃克夫人已抓到了中国人的一部分灵魂。
勃克夫人所写中国小说最大的特点,便是除了叙写的工具以外,全书满罩着浓厚的中国风,这不但是从故事的内容和人物的描写上可以看出,文字的格调,也有这一种特点。尤其是《大地》,大体上讲,简直不像出之于西洋人的手笔。
勃克夫人在描写中国小说上的成就,应当归功于她三十余年来和中国人的共同生活,而中国旧小说的影响,同样使她完成这件困难的工作。
当中国的新小说家正在模仿西洋的复杂或倒置句法的今日,勃克夫人却倒过来学中国旧小说中的直截简略的笔法,确是一件令人寻味的事。
黄龙是一个典型的初民(Primitive man),抱着单纯的信仰,过着单纯的生活,信着单纯的命运观,这一种落在现代文化背后富于初民性的人,欧美诸国不容易找,而中国就有一半以上可以出来充做代表。所以黄龙这人绝不是纯由勃克夫人理想中产生,而是由勃克夫人在中国实际社会里挑选出来最足代表的一个。
胡风也曾在《里的中国》中提到:
除了作为中国农村风物志以外,《大地》是还有它的成功的原因的,作者笔端上凝满着同情地写出了农民底灵魂底几个侧面。读者在离奇的故事里面也能够感受到从活人的心灵上流出的悲欣。第一是农民对于土地的爱。第二是封建铁蹄下的农村妇女底命运。
没错,她所写的就是“活人的心灵”与“流出的悲欣”,而“大地”就是“土地”,是中国农民最关注的。《分家》的结尾,王源眺望着田地,站在自家的土地上,对女友梅琳说:“我们俩——我们什么都不用怕”,这不仅反映了年轻一代的知识分子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更以“土地”为结尾,显得意味深长,表达着一种深沉的土地情结。
讲演现场
04
1942年,赛珍珠发表了《龙子》,其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可谓经典。日本人入城之前爱国学生在茶馆里的宣讲让人热血沸腾:
你们,爱国的同胞们,”他说,“请听我说。昨天,敌人的飞机在城里扔了几颗炸弹,炸毁了许多房屋和店铺,炸死了许多男人、女人和孩子。战争已经开始了。我们一定要准备抗战。我们一定要抵抗敌人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我们死了,我们的子孙要继续抗战。听着,勇敢的人们,敌人虽然开始占了点便宜,但他们是不会得逞的。他们已经占领了我们大片国土,但是,我们决不能让他们再前进。我们一定要守住我们的国土,战斗下去!
——《龙子》(1942)
小说里对日本侵略者的控诉也历历在目:
如果一个男人看到敌人后想要转身逃跑,他就会被枪杀,成千上万的人就这样在一天里被杀害了。如果一个男人看上去像个兵或者当过兵,他准会被杀害,成千上万这样的人在一天被杀死了。如果一个男人做事时,动作稍微慢一些,或者太年轻,体力不支,无法做繁重的事,或是一位老人或学者,过去从未干过这类活,那么他就会被杀害,像这样死去的人,一天就有成千上万。
——《龙子》(1942)
电影《金陵十三钗》剧照
《龙子》中关于城中的妓女为了保护其他妇女而慷慨赴难的描写,与《金陵十三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代价是这样的,”白种女人说,“我不好意思把这种代价告诉你们,但是,我必须告诉你们。这样,你们才能救你们自己。他们说如果我们给他们一些女人,跟他们走,他们就不进来。大概五六个或者……”
接着,林嫂看到一件永生永世难忘的事:这使她的心永远对所有被视为邪恶的女人感到温暖和亲切。因为躺在她身旁的那位漂亮的年轻女子站了起来,把头发向后平整地理了理,把衣服拉拉直。
“起来,我的小姐妹们,”她用一种十分疲惫不堪和悲伤的语调说,“起来,梳梳你们的头发,带上你们的笑容,我们该出去干活了。”其他几位听后就纷纷站起来,但没有一个人说话。当他们七位在草垫上穿过大厅向门口走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说话。那位领头的女子在白种女人面前停下来。
“我们准备好了。”她用十分动听的语调说。“上帝会祝福你们。上帝一定会为此而送你们进天堂!”白种女人说。但那漂亮的妓女摇了摇头说:“你的上帝不认识我们。”她静静地挺直身子,带头走向院墙大门,其他的人跟在后面。白种女人在后面把灯笼提得高高的,好让她们看得见自己的路。
她们走了,屋子里一片漆黑,没有一个女人说话。林嫂躺在自己孩子的旁边。她另一侧的地方空出来了。她躺在那儿,怜悯交杂着悲痛,她的心碎了,眼眶里充满了泪水,刚一檫掉,又滚滚落下。
——《龙子》(1942)
赛珍珠用英文写作《龙子》,目的非常明确:用英文讲述中国的抗战故事,向西方展示中国人民血战到底的决心和气概,以此得到西方国家的同情和支持。
1941—1942年,是中国抗战最艰难的时期。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参战,这同时对中国战场影响深远,赛珍珠虽然人在美国,但却心系中国,她不仅通过小说来表达自己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还通过各种社会活动支持中国抗战。
中年赛珍珠
05
20世纪50年代赛珍珠的作品《同胞》讲的依旧是海归知识分子的故事。从美国学医归来的詹姆斯·梁开办医院,想要消除愚昧,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小说见证了中国当时经历的时代变迁:
我已经感觉到了,我们已经结束了一个时代,正要开始一个新时代。我留在这里是为了未来,而不是因为过去。我知道爸一直盯着过去,但我不是。”
我要在这里结婚,在这里生子,我绝不让他们离开我们的祖国。他们一定要呆在这里,一直要呆到那种时候,即使他们离开也没有什么危险。无论他们走多远,他们还要回来;无论在哪里,他们还要想着回来;无论做什么,都要为我们的人民着想。
——《同胞》
1969年发表的《梁太太和她的三个女儿》讲述了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故事。早年跟着孙中山革命,推翻帝制的梁太太退出政治舞台后在上海开了一家餐厅,并将三个女儿(Grace、Mercy、Joy)送到国外留学。故事主要围绕扎根中国大地的大女儿Grace开展,在小说中表达了主人公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
梁太太作为一位睿智的夫人,秉承着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看待生活。在她看来,天下大治和天下大乱处于一种循环的状态。作家用中国的传统观念与思想写作,既看到如今中国人民所面对的困难和所走的弯路,又借梁太太之口表达对中国未来发展的信心。文革中被“打倒”的孔子,在赛珍珠看来会在未来会被重新召唤和传承,现在看来她的确是一位有远见的作家。
赛珍珠1973年去世,可以说她的一生都是在写中国故事。这已然成为了她的使命: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述中国生活,这些都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她,也成就了她。
晚年赛珍珠
06
作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和阐释者,赛珍珠也面临着诸多争议,早在30年代初,Kiang Kang就曾指出,中国的“苦力”和“阿妈”作为中国的底层人民,无法作为写作素材反映中国的现实。而赛珍珠对此进行了反击,她认为这些人民是出色而普通的,他们经历了重重摧残,比高高在上、冷漠无情的知识分子更加真实和伟大。
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标准中有这样一条:
one part to the person who shall haveproduced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the most outstanding work in an idealdirection(理想的倾向)。
而赛珍珠的作品恰恰体现了这一点。在获奖感言中她提到了“创造”:
创造这种艺术的本能与生产艺术的本能是不一样的。用简单的话说,创造的本能归根到底是一种巨大的、额外的生命力,一种超级的能量,一种莫名其妙地生来就有的能力,这种生命力超出了他自己生存的需要——一种个人生活无法用尽的力量。对于小说家来说,唯一的要素是他在自身之内或自身之外所发现的人类的生活。
——《中国小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
“创造”是艺术的本能,赛珍珠作为一个作家,无疑具有一种巨大的、与生俱来的生命力和能量,使她具备一种跨越中西方文化的能力。同时,这种生命力和能量也需要中华大地和中华人民的滋润,这是她好作品的源泉。1935年离开南京后,尽管她努力地想要继续讲述中国的故事,但毕竟是通过间接的手段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民,所以作品的生命力自然不如前期。
1962年,赛珍珠与肯尼迪总统夫妇
07
1973年,赛珍珠去世,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说了这样一段话:
In life Pearl Buck was a human bridgebetween the civilization of the East and West. With simple eloquence shetranslated her personal love for the people and culture of China into a richliterary heritage, treasured by Asians and Westerners alike.
赛珍珠的文学作品改变了长久以来西方人心目中中国人的负面形象。她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特点。一是对普通百姓,特别是农民的真实描写,二是以非常正面的态度对海归留学生,尤其是对学医和学农的学生进行描写。我们现如今的创作也可以这样,没必要谈大话空话,完全可以从普通人的生活入手,进行艺术创作。
赛珍珠的故事从清末一直讲到十年浩劫。可以说,她的文学在反映社会变革的同时,对这个社会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既能够帮助西方人了解中国,也促进了中外的文化交流。
赛珍珠的写作不同于一些追求猎奇和夸张的写作者,她怀着一颗真诚的心描写底层人民的生活,这一点,在我看来应该是受到了狄更斯的影响。她在镇江便开始阅读狄更斯,并被他的现实主义深深影响着:
是狄更斯让我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他教会我热爱这些人,无论他们地位高低,贫贱富贵,是老人还是儿童。他教会我憎恶虚伪和道貌岸然的夸夸其谈。他使我知道,在冷峻粗俗的外表下面也许有一颗仁慈的心,而仁慈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德行。
——《感谢狄更斯》(1936)
我们今天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和赛珍珠生活的年代不可同日而语。现在除了商品、资本、技术、能源的流通,还有思想观念和文化产品的流通,我们提出要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建立和谐、合作、互补、互惠原则基础上的人类家园,其实完全可以借鉴赛珍珠,她从中国传统思想中汲取智慧,倡导文化平等、文化自主、文化尊重和文化宽容,这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2017年已举办的永慕庐论坛
第42期:宋美龄的格局与人生(宋美龄诞辰120周年特别讲演),主讲人: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姜良芹教授
第43期:南京城市史,主讲人: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薛冰
第44期:《论语》与中国儒学传统,主讲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颜世安教授
第45期:中美关系与中国外交,主讲人: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原外交部副部长、原驻美大使周文重
第46期:《荷尔蒙夜谈》新书分享会,主讲人: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鲁敏
第47期:振兴实体经济的难点与途径,主讲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刘志彪教授
第48期:叔本华与他的人生智慧,主讲人:香港中文大学政治学系李连江教授
第49期:《中国体验》新书分享会(世界读书日特别活动),主讲人: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教授、南京大学周晓虹教授、成伯清教授、闵学勤教授、周海燕教授、胡翼青教授、沈晖副教授、陆远博士等
第50期:《童眸》新书分享会,主讲人: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黄蓓佳
第51期:爱情这件天大的小事,主讲人: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中兴
第52期:被遗忘的盟邦——西方人士笔下的抗战中国,主讲人:美国海波因特大学历史系教授邓鹏
第53期:赛珍珠——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和阐释者(南京大学115周年校庆特别讲演),主讲人: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守仁
第54期: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主讲人: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王崇骏教授
第55期: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主讲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
第56期:全面二孩时代,生还是不生,这是一个问题(延期),主讲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郭未
第57期:中国百年婚姻史,主讲人: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科罗拉多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魏阳
点击以下图片
重温群学书院2016年走过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