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哲学人
哲学的唯一目的就是挑战思维的极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物道  ·  同龄人都老了,而你还是绝色 ·  5 小时前  
无时尚中文网  ·  严重缺钱 持续甩卖资产 ... ·  2 天前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  特朗普为何看上加沙?知情人:他想在那里开发房地产 ·  2 天前  
物道  ·  加拿大葡萄园:这下麻烦大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哲学人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上完学后还想读书!

哲学人  · 公众号  ·  · 2024-05-08 22:18

正文

推荐关注

上方公号内回复 999 有惊喜

真正的教育要唤起孩子们的好奇,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思考,审视他们的价值和信仰,检验他们的设想,让他们能不断地了解他人,同时更深刻地认识自己。


我自身不断思考的习惯和我所受的学校教育是有关系的。


我那时的老师非常提倡兴趣,他们认为,如果对一样东西没有兴趣,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学好。


我先是在圣约翰大学学习,那是一所教会学校,有比较好的教学条件,图书馆书报杂志很多。老师非常鼓励我们去图书馆广泛阅览,培养兴趣。


另外,老师还教我们怎样阅读。


大一时,我们每天去图书馆看报,有一个英国老师会跟我们讲每天应该怎么看报。他说读报时要问自己:今天新闻中哪条最重要?为什么这条新闻最重要?这条新闻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不知道就去查书。


后来我们按照他的方法去看报,真的很有收获。以后我把这种方法用在读书、做研究上。这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


▲上海圣约翰大学


圣约翰大学的老师们始终执着地秉承一个信念: 真理与自由密不可分。


他们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因为兴趣只能是自然产生的,是勉强不来的。现在的孩子们没有一丁点自已的空间,兴趣也就没有了生长的土壤。


我上的中学、大学都是当时最好的学校,但我们的学习非常轻松,中学时9点钟才上课,上午上正课,下午是游艺课,包括图画、音乐、写字等内容,不考试不计分数,很轻松。


我们那时没有任何家庭辅导,学得很快乐。我还利用课余时间读了不少语言学方面的书籍。兴趣就这样慢慢产生了。

我们当时的老师强调兴趣,认为没有兴趣是学不好的。兴趣是自己产生的,不是外来的;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一个人一定会对某事或某物产生兴趣。必然的兴趣同偶然的机会结合,就能成就事业。


那时的教育方法有好的一面在于,学生有时间从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有时间从事勤工俭学活动。现在的教育给家庭和孩子的负担太重了,孩子没有自己的时间。


小学、中学不能学得太多,要给孩子们时间玩。一个人有空余时间才会去思考。


我们那时中学小学有许多很优秀的老师,他们会让人觉得很轻松。


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中学语文老师吴山秀先生,他为开阔我们的视野,不断给我们讲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经常请名人来校讲演。那时的教材是文言,但他提倡白话文,介绍好的白话文章给我们看。


一定要轻松才能学得好,紧张是学不好的;压力越大不一定就学得越好,压力太大学习效果反而不好。


我主张教育要提供宽松的环境,要给孩子留有空间,这样他们的兴趣必然会自由生长。


我的曾外孙6岁从美国回来,最爱看福尔摩斯。他们从不评什么“三好学生”,认为评等级排队会使其他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老师也不布置家庭作业,他们回家后没有作业。读书都是自动的,不是强迫的。

这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与我们现在的很不一样。


我在中学时,每学期也要考试排队,平时则没有,老师也不会处分成绩差的学生,不会看不起他们。处分学生不是一个好办法,那会压抑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影响完善人格的发展。


在北大百年校庆时,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说: 我们培养学生,要使文科学生了解理科,理科学生欣赏文科;大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专家,而是启发完整的人格,是一种完整的教育。

▲周有光所读大学的校徽上写着孔子的名言,强调思考的重要


比较苏联和美国的教育,我们就知道培养人格的教育有多重要的意义。

苏联的教育是按计划来的,以培养专家为目标,出来就是很好的工程师;美国不去培养高级工程师,而是培养独立的个体,但学生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却很大。这两种教育模式的利弊得失,现在应该已经很清楚了。


所以,真正的教育,用陆登庭校长的话概括就是: 唤起孩子们的好奇,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思考,审视他们的价值和信仰,检验他们的设想,让他们能不断地了解他人,同时更深刻地认识自己。


今天, 遗憾的是,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绝大多数都是以升学和找工作为最终目标,用大量的作业和考试占满了孩子的时间,并不注重孩子们的人格和心理的成长。


第一辑
《为何要摆脱无知:苏格拉底》
《世界是真实的吗:柏拉图》
《好习惯为什么重要:亚里士多德》
《为什么要学习:培根》
《只有怀疑不用怀疑吗:笛卡尔》
《要不要变回原始人:卢梭》
第二辑
《看不见的手是什么:亚当·斯密》
《如何分辨善恶:康德》
《历史是否会重演:黑格尔》
《什么是生产方式:马克思》
《我也可以是超人吗:尼采》
《梦是否有意义:弗洛伊德》

《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共12册

为什么说所有学科的

最高层级是哲学?

哲学能让孩子获得什么?

怎样判断对错?

如何有效地学习?

为什么要养成好习惯?

在哲学的大树下,

感受枝繁叶茂……

原价360元
限时特价188
今日下单赠送
尼采《悲剧的诞生》
一本(价值45元


这不仅不能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反而还扼杀兴趣,让孩子没有充足的时间形成自己的思考。

很多为人父母的成年人同样容易陷入一样的陷阱,他们忙忙碌碌只顾奔波赚钱,很少停下来真正思考一下到底应该怎样培养孩子,他们总以为一切甩手给老师,然后孩子按照要求完成所有作业就万事大吉,殊不知在这样的重压教育下,一个人才可能就此磨灭了。

独立思考的能力,决定了孩子能走多远。 然而,这需要时间悉心培养。

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感受到思考的魅力。


思考原本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当孩子感受到乐趣而喜欢上这件事时,独立思考的能力自然而然就会获得。

在中国教育史上,曾有过这样一个奇迹:


学校没有一座高楼,却大师云集,人才辈出。


明明是“最穷大学”,却被誉为 “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与哈佛、剑桥、耶鲁齐名而毫无愧色。


林语堂评价它:物质上,不得了! 精神上,了不得!


杨振宁说: 它是他中国最好的大学。


后世人赞它: “讲台上,人人是大师,讲台下,则是未来的大师”


相信不少读者已经猜到了,它就是中国历史上“最群星闪耀”的大学——


西南联大。




在它存在短短8年时间里,诞生了:


2位诺奖得主,4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元勋,170多位院士……


以及上百位霸占历史、文学、外语的人文大师。


惊人教学成果的背后,离不开它豪华的师资力量。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说过,“ 真正的好大学,不在有大楼,而在有大师


翻译泰斗许渊冲老先生回忆说:


那时国文课真是精彩,中国文学系的教授,每人授课两个星期: 闻一多 讲《诗经》, 陈梦家 讲《论语》, 许骏斋 讲《左传》, 刘文典 讲《文选》, 唐兰 讲《史通》, 罗庸 讲唐诗,浦江清讲宋词……

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年轻学子们还能津津有味地听课、读书,可见大师们的授课内容有多精彩绝伦、妙语连珠。


出版史上, 首次整理编校了 陈寅恪、张荫麟、冯友兰、朱自清等 15位 西南联大著名教授的作品和讲义。


一共7本书,包括文学、国史、哲学、诗词、文化、古文、国学等。




短短一节课的内容,就抵得上普通 人读10本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