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奇葩说的辩题火了:
“父母该不该告诉小朋友童话都是假的?
”
我们需要深思熟虑才能说出答案。毕竟,让孩子们
早一点认清现实,和让他们自己
去发现生活的真相,这是非常关键的选择。
在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我想起前几天我儿子的一件事。
他上的是寄宿学校,上周五回来跟我说:牙掉了。我祝贺了他,告诉他这是长成大孩子的标记。
然而他非常疑惑地问我:可是我把牙齿放到了枕头底下,为什么第二天没有变成金币呢?
原来他还记得很久之前看过的《小猪佩奇》里面有关“牙仙子”的故事。
我想了半秒钟,告诉孩子:可能同一时间掉牙的小朋友有好几个,牙仙子没顾上,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学校的门卫叔叔不让牙仙子进去。
他一下释然了,说:对对!门卫叔叔说不能随便进学校的。那我下次把掉的乳牙拿回家,放在家里的枕头底下。
之所以没有直截了当告诉孩子“哪有什么牙仙子?都是假的啦!”是因为我想让他看到这漫长的人生中的温暖闪光点。
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的童话,都同样动人,结局温暖,过程鼓舞人心。
它是用最简单的情节来告诉孩子一个深刻的道理。
直到现在,我们还记得,沉香是如何找寻宝莲灯,拿到开山神斧救出妈妈的;
也一定都记得《玩具总动员》里所有的故事,原来我们人类小孩的喜怒哀乐一举一动玩具们都看在眼里,他们的使命就是陪伴我们长大,然后告别;
也永远都记得城堡里忧郁的长发公主,森林里蓝精灵的聪明善良和勇敢,冰雪世界里面安娜和艾莎的独立和坚强。
我特别认同赵英男在刚结束的《奇葩说》中说的那句:
对于孩子来说,进入成人世界的过程,就像是滑一个很长的滑梯。
如果说成人世界很残酷,那只是说明滑梯的入口有问题。
他们愿意相信童话的真实,愿意去因为得到一个结局而去努力,也愿意去克服看似漫长的艰辛过程。
等到他们变成大人,知道童话世界很多人物是不存在的,但美好的信念会保留下来,也依然会愿意把美好传承给他们自己的孩子。
而童话也教会了孩子们如何面对分离的苦痛甚至是死亡。
记得我的孩子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家里的小乌龟死掉了,他非常伤心,含着眼泪问我:小乌龟要去哪里?
我回答:他要去另外一个世界,要去变成它一直想成为的一种东西。
他问:变成什么呢?
我说:小乌龟没有告诉过我,但我猜,或许它会变成一颗星星?
他转头问我:妈妈你死了之后会变成什么呢?
我说,我要变成一棵树。
他想了几分钟告诉我:他准备变成一只鸟,停在我变成的那棵树上。
后来看了很多遍《寻梦环游记》,他突然告诉我:妈妈,等我死了之后,你一定不要忘记我,这样的话,我们还可以在另一个世界再见到。
我没有过多解释,反而心里特别坦然。因为我发现童话可以告诉他不要悲伤,
即使生命中要面对必定会出现的生离死别,我们也会有一种更温暖的纪念彼此的方式。
这种方式会比单纯的哭泣和恐惧更能激励继续走下去的人。剩下的路程,不会那么孤单。
小男孩在圣诞节前夜临睡前,发现了一列神奇的极地特快列车,他跳上去后发现很多小朋友都已经准备就绪——他们要向圣诞老人的家乡出发。
他特别幸运,得到了那个晚上圣诞老人送出的第一份礼物——驯鹿的铃铛。
他惊慌又得意,把铃铛小心翼翼收在睡衣口袋里,乘着极地特快列车回来之后才发现,原来睡衣口袋有个窟窿,铃铛不见了!
但他又听到驯鹿的声音,原来圣诞老人给他送还了铃铛,并且祝福他平安夜好梦。
等圣诞老人走了以后,他惊喜地去跟爸爸妈妈说,有没有听到圣诞铃铛的声音?
故事结束的时候,那句话是这样说的:
或许,那平安夜的铃声,只有孩子们才能听得到。
但孩子们相信,床头挂着的那个红袜子里,圣诞节那天一定会有惊喜出现,哪怕是一盒巧克力糖果,一个圣诞卡片,都要珍藏好久。
那是我们最单纯的真善美。
这些小小的美好一点一点积累下来,我们才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成长的路上要面对的各种假恶丑。
我们没有权利去剥夺孩子们自己感受童话的美好。
就像我们无权去摧毁那段专属于梦幻童年的滑梯。
因为终有一天他们必定会知道,灰姑娘如果不是本性善良,如果没有向往自由的勇气,也不会去帮助那位老奶奶,也就不会得到改变一生命运的水晶鞋;
他们也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知道,海的女儿即使有机会跟现在不爱的人告别,也会有恢复自己身份的能力,但还是为了自己的追求奋起努力;
他们不用我们暗示就会明白,即使自己没有哆啦A梦,身边的爸爸妈妈和亲人好朋友都会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但前提是自己也要坦诚对人;
我们用童话编织成的童年的城堡,保护了儿时的幻想,也治愈了我们追求真善美路上所遇到过的各种艰难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