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浪潮工作室
给你另一种看世界的角度和态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网  ·  这种瓜子有毒还致癌,吃到了立马吐出来! ·  15 小时前  
中国新闻网  ·  马丽春晚登场,网友一看:快去医院吧! ·  3 天前  
新华社  ·  新研究确认一颗“超级地球” ·  3 天前  
新华社  ·  超2亿人次! ·  3 天前  
扬子晚报  ·  天津医院:已报警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浪潮工作室

为什么今年这么热,以后还会更热吗

浪潮工作室  · 公众号  ·  · 2022-08-03 13:47

正文



6月13-26日,中国出现了今年首次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河南河北最高温超过43℃[1],三点水全部蒸发,只剩下“可南可北”。


四川人民也从来没想到,自家室温能赶超吐鲁番。


为什么今年夏天这么热?为什么夏天这玩意,好像一年更比一年热了?



这个夏天,热得有理吗



如果只看今年,这个夏天的高温源于我国东西两侧夏季高压的左右夹击,在爆发力和耐力两方面,都有惊人的表现。


在西侧,伊朗高压异常偏强、东扩至中国西北,与大陆高压会合,导致北方地区处于强大而稳定的暖性高压下,出现持续性高温[1][2]。


而在东侧,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向西拓展,控制了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预计将与大陆高压打通[4]。


三高联手消消乐,这谁顶得住啊?


北京时间7月26日8时的500hPa等压面高度场,三大高压已经打通 / 中央气象台


此外,偏西气流在太行山东麓下沉增温,成为河南河北极端高温的幕后推手[1]。


据中国气象局统计,2022年6月,全国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9℃,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1]。


但你有没有发现,“今年夏天比以前热了”这句话,我们好像年年都在说?



全民喊热,已不是第一次



你以为的异常高温,其实早就埋下了伏笔。从1951至2020年,中国地表年均温上升速率达到0.26℃/10年,显著高于同期的全球水平[3]。


尤其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的最暖时期。中国自1901年以来的10个最暖年份中,有9个出现在21世纪[3]。


让中国成为“升温尖子生”的原因,首先在于中国庞大的陆地面积。


陆地的升温速率高于海洋,大面积的陆地为区域气温的明显升高提供了重要条件[15][19]。而在陆地面积最大的前三个国家中,中国的纬度大体上比俄罗斯和加拿大都低,这意味着中国有机会获得相对更多的热量。


在二者的双重加持之下,中国升温速率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1901~2020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距平 /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


此外,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日中天的城市化进程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和城市热岛效应,也成为升温的幕后推手[19][20]。


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区域气温噌噌上涨的背后,是全球变暖的大趋势。


尽管科学家们将一次次的高温过程,归因于某种具体的“大气状况异常”[11],但可以肯定的是,全球气候的变化使区域大气出现变异和调整,才会导致极端高温[7]。


2020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2℃。2011至2020年,是1850年以来最暖的十年[3]。


来自牛津大学等多家机构的研究团队就在去年的一份分析中指出,如果全球升温幅度在未来二十年左右上升到2℃,那么原本应该是千年一遇的热浪,可能每5到10年就会出现一次[21]。


关于极端事件受气候变化影响大小的分析模型,最高的两位分别是极端低温和极端高温,而暴雨、干旱、热带风暴等事件,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 / National Academies


全球变暖的野心,并不是夏季高温这么简单。


高温造成地表水蒸发,导致干旱并可能引发山火。而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增加,带来的则是规模更大的暴雨和洪涝。与此同时,海平面的上升不仅会淹没海岸,而且意味着在风暴来临时,会有更多的海水涌上陆地,造成更大危害和损失[17]。


换句话说,我们和后代,会面临一个更不可控的世界。



气候变化中,如何科学安家



要在一个气候变化的世界里买房、生活,你得洗清革面,重新思考什么地方“宜居”。


首先,你要尽量避开江河海等水边,因为这是最直接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区域。


当生物居于靠近海岸、冰川或季节性河流的地区时,受气候变化导致的灾害风险是最高的[6]。


1980-2021年之间,中国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3.4毫米,预计未来30年可能还会上升68至170毫米[22]。


海洋来点风暴,河流下雨涨水,都有可能卷跑你辛苦半辈子挣来的两室一厅。为保障各位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建议不要把自家的窝选在靠近水域的地方。


房子建得离海太近,多涨点潮都会被淹 / 老友记


海景房江景房指望不上,那可以跑路大西北吗?


不是不行,但我建议你三思。


中国西北地区的气候近年来有从“冷干”转向“暖湿”的趋势,气温升高,降水增加[12],平常的日子似乎会越来越舒服——但是,这也意味着,西北这个习惯了天天和干旱作斗争的地区,某一天可能会暴雨如注。


而这些巨变,会给西北目前的防灾基建设施带来更大的压力和考验。


吐鲁番火焰山,年平均降水只有16毫米。2014年6月26日,一场持续11小时的降雨引发了洪灾,景区地宫被淹,配电室、纪念品店等设施不同程度受损 / 图虫创意


事实上,要避开这种气候变化导致的基建问题,我们就需要避开西北这样气候变化太大的地方。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区域首推西藏,其次为西北。根据预测,到21世纪末,我国北方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会明显高于南方[14]。


三种碳排放情况下我国2016-2100年气候变化指数空间分布,颜色越红则受影响越大 / 梁玉莲,韩明臣,延晓冬 & 赖雨薇.(2016).基于CMIP5模式的中国气候变化敏感性预估与分析. 气象科学(02),158-164.


所以,和西北相比,去中南、西南买房避难,或许是一条百年大计——前提是,你能忍受武汉、长沙夏季的酷暑,以及成都可能的洪水。


不过,比周密的买房计划更重要的,可能是行动力。毕竟,自然留给人类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1]中国气象局. (2022). 中国气象局2022年7月新闻发布会.

[2]中国中央电视台. (2022). 焦点访谈丨高温下的坚守与关爱.

[3]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 (2021).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 科学出版社.

[4]中国气象报社. (2022). 强降水影响贵州至江汉黄淮一带 21日起高温将再度发展.

[5]光明日报. (2022). 北方高温“炙烤” 南方暴雨“盘踞”——“南涝北旱”的六月,原因何在.

[6]IPCC. (2022). Climate Change 2022: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Summery for Policymakers).

[7]王亚伟,翟盘茂 & 田华. (2006). 近40年南方高温变化特征与2003年的高温事件. 气象(10), 27-33.

[8]彭海燕,周曾奎,赵永玲,魏建苏 & 杨秋明. (2005). 2003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异常高温的分析. 气象科学(04), 4355-4361.

[9]叶殿秀,尹继福,陈正洪,郑有飞 & 吴荣军. (2013). 1961—2010年我国夏季高温热浪的时空变化特征.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01), 15-20.

[10]唐恬,金荣花,彭相瑜 & 牛若芸. (2014). 2013年夏季我国南方区域性高温天气的极端性分析. 气象(10), 1207-1215.

[11]王国复,叶殿秀,张颖娴,黄大鹏 & 侯威. (2018). 2017年我国区域性高温过程特征及异常大气环流成因分析.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04), 341-349.

[12]姚旭阳,张明军,张宇,王家鑫 & 肖涵余. (2022). 中国西北地区气候转型的新认识. 干旱区地理(03), 671-683.

[13]新华网. (2022). 持续高温影响全国超9亿人!还要热多久?.

[14]梁玉莲,韩明臣,延晓冬 & 赖雨薇. (2016). 基于CMIP5模式的中国气候变化敏感性预估与分析. 气象科学(02), 158-164.

[15]胡婷,孙颖 & 张学斌.(2017).全球1.5和2℃温升时的气温和降水变化预估. 科学通报(26), 3098-3111.

[16]SIPA Center, Columbia University. (n.d.). China’s Vulnerability to Climate Change.

[17]National Academies. (n.d.). Global warming is contributing to extreme weather events.

[18]National Academies. (2016). Attribution of Extreme Weather Events 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

[19]China Daily. (2018). China warming faster than global average.

[20]Stott, P. A., Christidis, N., Otto, F. E., Sun, Y., Vanderlinden, J. P., van Oldenborgh, G. J., Vautard, R., von Storch, H., Walton, P., Yiou, P., & Zwiers, F. W. (2016). Attribution of extreme weather and climate-related events. 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 Climate change, 7(1), 23–41.

[21]World Weather Attribution. (2021). Western North American extreme heat virtually impossible without human-caused climate change.

[22]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 (2021). 2021中国海平面公报.


你已选中了添加链接的内容







网易文创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献审核 | 李梦一 内容编辑 | 言   柯

图片编辑 | 天   一 微信编辑 | 小夏夏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浪潮工作室长期招聘作者,稿费千字300到800


公众号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