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嬉皮
| 对潜伴系统的反思
位于科隆的 Cathedral Cave,摄于2017年5月
下文由
程程_Constance
译自
cisatlantic.com
,并
基于中国大陆创作共用协议3.0之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CC BY-NC-SA 3.0)编辑发布,译作权归译者所有
写在前面
最近将会出品一批略带“反动色彩”的文章,对潜伴机制进行全面反思。之所以捡几篇“负面”的文章来翻译,并不是因为我自身反动情绪高涨,而是因为网络上对潜伴机制的正面描写太多,大家也对潜伴机制的好处耳熟能详。物以稀为贵,我先收藏几篇理趣不凡的文章在这里,安慰一下难以凑对儿进行四手联弹的胖友。
在我第一次潜水的时候,“要有一个信得过的潜伴”思想就在我脑海里根深蒂固了。那是2012年在普吉岛体验潜水,在海里看见什么如今早已忘记,但在水中和潜伴手拉手跟着潜导初探水下世界的猎奇新鲜刺激感一直挥之不去。我的第一个潜伴是我校民主辩神冬爸,那个时候我并不清楚潜水的风险在哪里,只知道到
要是
气瓶没气我就完蛋了,而同窗四年的冬爸就是潜导口中那个能在关键时刻和我共享气源的潜伴。
首次潜水后兴奋不已的民主辩神冬爸和我,摄于2012年普吉岛
新认证的潜水员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周围的每个人,都构成一定危险。这一点,在我的第二个潜伴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2013年的时候,我手下有一个小实习生叫山山,她不会游泳,却被我忽悠一起去学了OW。毕业潜的时候,她大概是没气了,拉着我的手一起冲出了水面,我一脸懵逼,她一面镜鼻血。山山事件过后,我就一直在寻觅一位能够长期同步学习的潜伴。没想到这比找对象还难:如今山山已经和土哥结婚一周年了,而我还在和真假Buddy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由此,有了以下:
对潜伴系统的反思
原文作者:
Alex Brylske
原文地址:
可点击阅读原文获取
人们经常把开飞机和潜水放在一起比较,因为二者都是在异于地表气压的环境中进行的,而且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获取参与资格。然而,这两项运动又有一点截然不同:对于飞行员来说,首次独自飞行可谓是其飞行生涯中一座闪亮的里程碑,在获取私人飞行执照后,他们就很少请上帝以外的人作为副驾一起飞行了;然而对于潜水员来说,“永远不要独自潜水”却是安全潜水准则中的重中之重,独自潜水就等同于飞机起飞前没有进行安全预检。
“永远不要独自潜水”,图片为2015年在PG学习Tec50的我和小G
然而,你要是认为所有潜水员都在严格遵守潜伴机制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现在有很多潜水员其实都在进行独潜,他们有些人是有意计划独潜的,而另一些人则是意外丢失潜伴。
虽然潜伴机制确实可以促进安全潜水,但它并非无懈可击。有很多时候,潜水员都觉得自己是在和潜伴一起潜水,但是潜着潜着就变成了独自一人在潜水。
缺乏环境警觉性和注意力分散是其中最常见的原因,说好的潜伴潜水变成了潜伴寻回潜水,这些意料之外的丢失潜伴案例占了独潜很大一部分比重
。
位于科隆的 Cathedral Cave,摄于2017年5月
很多情况下,潜水员都会简单地因为有人在和自己一起潜水而产生安全感。然而这种安全感其实并不靠谱:
有人和你一起潜水并不代表那个人就是你的潜伴。
除非你们都有良好的环境警觉性,并且愿意和能够帮助彼此,否则你们就都是在独潜,只是恰好同一时间在同一地方潜水罢了。
以下这种事情,想必经常发生:一位没有潜伴的潜水员报名参加了一次潜水行程,因为被告知不能独潜,于是和另一位没有潜伴的潜水员临时凑对儿成了潜伴。二人只是交换一下姓名,简单做个自我介绍,便打着遵循潜伴机制的旗号放心下水了。像绝大多数潜水一样,此次行程并未发生意外,于是二人觉得潜伴机制安全有效。
但仔细想想,
这到底是证明了潜伴机制安全有效呢,还是在说潜水事故发生的频率实在太低以至于无法验证潜伴机制是否有效?
鉴于二人刚刚认识,并不了解彼此,也没规划发生紧急情况的解决方案,那想必是在说后者。这两个人只是恰好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一起潜水的假潜伴罢了。
斯洛瓦克的蛋白石矿井,图片来自网路
另外一种假潜伴机制更加可怕,那就是有些潜水员把它当做自己技术无能和心理不安的拐杖。
这些潜水员并不具备去某些潜点的技术能力或心理素质,他们无法在水下照顾好自己,但是他们坚信只要跟随一位有能力的潜伴就万事大吉了。这种依赖潜伴综合征是世界上最危险的事情。
首先,丢失潜伴是潜水中很常见的事情,你不能假设你的潜伴会永远在你身边帮助你;其次,无论是由于缺乏相关知识或技术,还是简单地不想承担责任,并不是所有潜水员都可以被你放心倚靠的;最后,万一那位“有能力照顾你”的潜伴才是需要帮助的人,那该怎么办?这种单方面依赖的潜伴机制可谓一无是处。一个没有能力在水下照顾好自己的潜水员应该找教练好好补习功课,而不是找一个潜伴好好照顾自己。
位于科隆的 blue hole,摄于2017年6月
综上所述,不论是否知情,我们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独潜。因此,安全潜水的关键并不在于和谁一起潜水,抑或和多少人一起潜水,而在于你是否能够在水下生活自理。只有当你有能力照顾好自己了,你才真正有能力去帮助他人。
成为生活自理的潜水员
即便对于那些永远不会考虑进行独潜的潜水员来说,能够在水下生活自理也应该是其作为潜水员的必备条件。从实践的角度来说,能够在水下生活自理的潜水员可以在没有潜伴或潜伴没有注意的情况下独自解决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潜伴是锦上添花而非不可或缺。从心理层面来看,能够在水下生活自理的潜水员可以自信地完成一次潜水,因为他们知道到无论潜伴是否在身边,自己都有能力应对各种问题,这意味着更少的惊恐和焦虑。这样,潜水员的呼吸频率和恐慌底线都会相应降低,他们也能够更专注于潜水本身和留心潜伴。
成为能够在水下生活自理的潜水员有三个基本要素。
第一也是最显而易见的一点是你必须掌握完成所计划潜水的技能
,你至少应该能够在所计划潜水发生的典型环境中,在没有旁人指导的情况下,从容不迫地完成在相关课程上学到的所有技能技巧。
这些技能技巧当然也包括熟习自救和救助他人的能力。如果你不知道发生意外时该如何帮助你的潜伴,那么你再怎么愿意帮助他也是毫无用处的。当然,这些救援技巧不是凭空说有就有的,我们应该通过参加救援课程来学习。
Conception Wreck中觅得的一个灯泡底座,图片来自四海一_Suola
能够生活自理的第二个基本要素是长期保持能胜任所计划潜水的身体条件。
那什么才能称之为“能胜任”呢?问题的答案因人而异。首先我们要考虑自己经常在怎样的潜水环境中潜水,是否有流?深度和水温如何?是在海洋、湖泊还是矿坑中?你的身体条件必须能够扛得住这些环境因素,甚至能够轻松战胜它们才可称之为胜任。当然,这意味着经常在美国东北进行沉船潜水的潜水员的体力需要比偶尔在阳光迈阿密进行休闲潜的潜水员的体力好很多。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够生活自理的潜水员必须了解和接受自己的极限在哪里。
这大概也是最难以实现的一点,因为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很难诚实地面对真实的自己。我们的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英雄梦想,而正是这些英雄梦想掩盖了一部分事实。对于那些过于自我感觉良好的潜水员来说,这是相当危险的。真正能够生活自理的潜水员是应该清楚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这样潜水的时候才能够做到无畏而往。
科隆Akitsushima号上的防毒面具,摄于2017年5月
成为潜水独行侠
以上种种观点都是建立在潜伴机制失效,需要弥补和修复的基础之上的。这完全忽略了另一类人群的存在,
他们在应对潜水安全问题时完全采取了另一种套路:独潜,特意不要潜伴的那种独潜。
尽管这种潜水独行侠在整个潜水圈子里是相当小众的,但这些修正主义者认为倡导把生死托付于他人而非自己的机制是错误的,所以他们选择完全靠自己,毕竟在紧急情况下自己才是唯一靠得住的人。
此外,还有许多其它原因让坚持独潜的潜水员选择了放弃潜伴。他们认为一些潜水活动其实更适合独潜。譬如,水摄爱好者最不想经历的大概就是周围有其他潜水员把好不容易发现的珍奇生物吓跑;又或者是有人在扬沙,破坏了原本良好的能见度;再或者是总有人不适时机的抢镜。实际上,
除非需要模特,
许多专业的水下摄影师都会选择独潜。
即便水摄爱好者有潜伴相陪,他们也是在独潜,因为他们的注意力都放在被摄物体上了,而不是潜伴或其他潜水员身上。
即便水摄爱好者有潜伴相陪,他们也是在独潜,因为他们的注意力都放在被摄物体上了,而不是潜伴或其他潜水员身上。图片摄于2014年,塞舌尔。
和水摄爱好者一样,渔猎爱好者也更倾向于独潜。捕捞龙虾的潜水员只会觉得和自己一起下水的潜水员是有限资源的竞争者,而非所谓的潜伴。有人伴潜就意味着暴露了自己发现的优质捕猎区和独有的捕猎技巧。猎鱼潜水员也对潜伴有类似的看法。除此之外,他们认为没有潜伴反而更安全,
因为在能见度不好的情况下,潜伴极易被误认为渔猎目标而被误伤,
潜伴反而成
了牵绊。
因为在能见度不好的情况下,潜伴极易被误认为目标而被误伤,潜伴反而成了牵绊。图片来自adventure-cornwall.co.uk
另外一些人选择独潜就只是简单地因为他们不想对别人负责。有趣的是,许多人都认为独潜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但那些真正致力于独潜的潜水员却往往比很多忠于潜伴机制的潜水员更有责任感。对此,大可不必大惊小怪。因为成为一名真正的潜水独行侠需要潜水员对每一次潜水都进行更周全的考虑、做更细致的计划,自身也需要有更强的在水下独自
解决问题的
能力。即便有人愿意作为潜伴一起下水,很多潜水员也还是会选择独潜。他们认为独潜要比同不相熟的潜水员,
尤其是那些能力不足、缺乏经验、没做准备、又不愿意尽“真”潜伴之责的潜水员,
一起潜水安全得多。坦白说,有关临时凑对儿潜伴的问题,都是爹说爹有理,娘说娘有理。《独潜:水下自立的艺术》(Solo
Diving: the Art of Underwater Self-Sufficiency)的作者 Ron Von Maier 这样总结道“
任何有潜伴的潜水未必都是没有牵绊的潜水。
”
任何有潜伴的潜水都未必是没有牵绊的潜水.图片为沉船Irako内的洗衣槽,摄于2017年5月,只要在科隆潜水,出事的总是Irako.
另外一个促使人们选择独潜的重要原因就是压根找不到潜伴一起下水。坦白讲,潜水这项运动并未普及,它还属于小众运动的范畴。找到一位合适的真潜伴可以说是相当困难,
据有关调查显示,潜水员放弃潜水的首要原因之一就是找不到潜伴
。尽管以此为由而选择独潜不值得鼓励,但我们也不应当唾斥。
最后一条选择独潜的理由也是挺无可奈何的:避世思想。有些人认为潜水是一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的运动,自己的世界不容许他人入侵。
潜水独行侠的真谛
独潜总被人误解为是一种在没有潜伴陪同的条件下噗通一声跳下水的行为。那不是独潜,是在赌命。由于在水下发生问题时,独行侠们没有其他人可以依靠,他们的潜水计划通常都比遵循潜伴机制的潜水员做得更加详细和严格,
他们从来不拿自己的生命做赌注
。除了标准的潜水流程外,他们还遵循一套特殊的安全准则。
进行独潜的首要原则就是独行侠必须在目标潜点拥有足够的潜水经验。也就是说,目标潜水不应该超越潜水员的能力范畴和技术极限。
这项原则不仅局限于潜水员刚入水时的潜水状况,还应适用于潜水期间的情况变化。
也许潜水员刚入水时,周围阳光明媚,风平浪静,但很有可能潜水期间天气状况直转急下,一时间风起云涌,水流湍急。这个时候独行侠是没有他人可以共度难关的,他不仅需要拥有在平静水域动如脱兔的能力,还应该能够在大流中静如处子。如果在计划潜水时,潜水员认为自己仅能在海况稳定的情况下完成目标潜水,那么放弃独潜的想法,寻觅一位经验相当的潜伴应当是最明智的选择。这也是对前文提到的应诚实面对自己的最好印证。
一旦入水,潜水独行侠最应当考虑的问题就是气量管理了。
人们都知道下潜前,潜水员应花时间精心计算气量需求和可能的呼吸气体使用情况。
但除了计划技术潜水外,很少有潜水员愿意这样做。
“三分一法则”是
一个简单又实用的气量使用指南。简单来说,该法则规定潜水员应仅使用三分之一的供气来作为旅行气,然后另外三分之一供回程使用,最后三分之一则是突发状况的气体储备。当潜水员没有潜伴进行独潜时,这最后三分之一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