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张是之
笔耕不辍,这里将分享我关于经济学、教育、成长等方面的思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疆949交通广播  ·  新疆这一机场,预计年底通航! ·  11 小时前  
参考消息  ·  最新!特斯拉宣布在美召回 ·  昨天  
参考消息  ·  米莱送了马斯克一把电锯 ·  2 天前  
参考消息  ·  官宣:彼得斯将访华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张是之

为什么主观主义的经济学遭人痛恨

张是之  · 公众号  ·  · 2021-05-30 23:43

正文

文丨 大卫 • 戈登

>>David Gordon <<

译丨禅心云起
在《人的行动》一书中,米塞斯指出,随着经济理论的发展,反对它的声浪也越来越强烈。当主观主义学派表明经济学并不局限于一个孤立领域,可以说,一切人的行动都可以被科学地研究时,反对者甚至于对理智本身也提出了质疑。
在经济理论起步之前,哲学家们从规范角度研究政治经济事务。他们试图说明社会应该如何组织,就好像他们设计出了人类应该如何行动的说明一样。
他们从实际统治的观点看待人间世事。他们一心一意想要树立政治行动的一些规则,也就是,一套关于统驭治理和政治手腕的技术。他们当中喜欢理论遐想的,拟出一些野心勃勃的大计划,想要把社会来个彻底改革和重建。他们当中比较谦虚的,则满足于收集和系统整理历史的经验资料。但所有这些,都是充分相信在社会事件发生的过程中,没有像在我们的推理中所曾断定的和在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中所曾发现的那样的规律和不变的现象。他们不去寻求社会合作的一些法则,因为他们以为,人是可以随自己的意思来组织社会的。如果社会条件不符合改革者们的愿望,如果事实表明他们的理想国无法实行,这样的过错,乃是人类的道德不足所致。社会问题被当成了伦理问题。他们认为,要建构理想的社会,欠缺的只是英明的君主和善良的公民。有了正直的人,任何乌托邦都可能实现。(米塞斯《人的行动》)
米塞斯是要表达什么意思呢?假设你和许多人一样,都认为雇主应该付给工人“维持基本生活的工资”,使他们能够靠一份收入来养活一个家庭。如果雇主不这样做,他们就会被指责为贪婪。这里的假设前提是,是否提供这种工资完全取决于雇主。在何种意义上也许并非如此呢?诚然,雇主可以自由报价,雇员可以选择接受或拒绝。
但根据经济学理论,工人赚取的是其劳动的边际价值产品折现。简而言之,工人赚取的是其劳动对其所创造价值的贡献。如果一家公司支付的生活保障工资高于这一水平,它就会赔钱,很可能会被其他公司所取代。如果法律要求企业支付生活保障工资,经济就会遭到破坏。因此,存在各种规律,限制了政治行动能够达成的目标。如果政治人物无视这些规律,他们将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国家统制主义者既然回应不了经济学家的论证,就向他们的动机发起挑战。这一挑战有两种形式:
  • 首先,就是声称经济学家不是公正的学者,而是受雇于想方设法尽可能少付工资给工人的资本家。(此类指控远未结束:南希•麦克莱恩(Nancy MacLane)《链条中的民主》(Democracy in Chains) [2017]一书的主题就是这种指控。)
  • 其次,对于经济学持批评态度的人士认为,不存在所谓客观推理。人类所有的推理都是有偏见的,阶级和种族经常被认为是这种偏见的根源。
经典左派理论宣称,一个人有什么观念,取决于他属于哪一个阶级。每个社会阶层都有它自己的一套逻辑。思想的成果,除了是思想者自私的阶级利益“意识形态上的伪装”外,不可能有别的意义。“知识社会学”的任务,就是揭穿各种哲学和科学理论的面纱,揭露其“意识形态上的”虚伪空洞。而经济学则是“资产阶级”的一个权宜工具,经济学家是“阿谀谄媚”资本的人。只有公有制乌托邦的无阶级社会,才会以真理代替各种“意识形态的”谎言。【注:“知识社会学”指的是卡尔 • 曼海姆(Karl Mannheim)和马克斯 • 舍勒(Max Scheler)的研究。】(米塞斯《人的行动》)
米塞斯小心翼,避免以牙还牙。如果他提醒人们要关注经济学的反对者有什么动机,也就是说,关注这些人希望推广国家统制主义灵丹的动机,试图以此诋毁他们,那么,难道不该指责他做了和国家统制主义者一样的事吗?这些人说,经济学家有偏见;而米塞斯说,批评者有偏见。这有什么分别呢?
米塞斯回答说,他并不是以唤起人们注意到反经济学人士存在偏见的方式来反驳他们。他所务求的是就事论事地探讨其观点。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追究那些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的动机。
我们不容许仅以这些反对意见由一些政治动机引发为由,就将其一笔抹煞。科学家决没有资格可以预先假定,他的批评者被灌输了激烈情绪和党派偏见,因而对其理论的不赞成就一定是毫无根据的。他必须对每一项批评做出回应,而不考虑其背后的动机或背景。(米塞斯《人的行动》)
在19世纪70年代主观主义学派兴起之前,反经济学人士可以说,即使存在有约束力的经济学法则,这些法则也只适用于人类行为的一部分,即对于物质财富的追求。根据这一立场,经济法则不适用于非物质的目标,这为国家行动提供了充足空间。19世纪70年代之后,这种回应就土崩瓦解了。一门可以确立所有人类行动的真理的普遍科学出现了。这一更彻底的主张引发了对经济学更尖锐的抨击。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没有意识到:从古典的价值论过渡到主观价值论,决不止于是以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巿场交易论替代了一个比较不令人满意的(…)它决不止于讨论人们如何在“经济方面”做出努力,且远远不只是一门关于人们如何努力获取财货和改善物质生活的理论。它是一门研究人的一切行为的科学。(米塞斯《人的行动》)
米塞斯表示,
这种全盘否定经济学的激进主义,很快就被一种更大而无当的虚无主义所超越了。自古以来,人们在思想、在说话和在行动时,无不把人心逻辑结构的一致性和恒久性,当成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一切科学的探索,向来根据这个假定。然而,在讨论经济学的认识论(知识基础和逻辑)特性时,有些论述者连这个假定也否定了,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的头一遭。(《人的行动》)

题图: Paul Henr y

上一篇: 奥派从来没有追求完美世界
课程推荐 ★
欢迎本号读者 扫描下方二维码 ,由「一课经济学」带您进入 崭新的经济学世界 。在这里,我们将 颠覆您对传统经济学的认知 ,感受真正的神秘!“ 零基础无数学,你也可以学好经济学 ”带您飞速进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