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咳,
我和鹿爸都是985毕业,求学期间班级排名基本前五。
按理,小鹿智商应该会很高,但,她在班级的排名却是中等偏后。
一直安慰自己,不求孩子大富大贵,但求健康顺遂。
而今天,看了这篇文章,我算是彻底放下心结了。
——鹿妈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所以
学霸的后代,按道理讲也应该是学霸。
然而,世事难料,物极必反,很多事情并不按常理出牌,
两个学霸的后代,也很有可能是学渣。
去网上搜一下,竟然发现这样的故事并不是个例,一抓一大把啊!
这些娃子是基因突变了吗?到底是怎么肥四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
学霸+学霸=学渣
的公式到底是不是成立。
知乎网友@chenqin根据2014年CHIPs数据做了这样一个研究,观察
父母的教育程度和子女教育程度之间的关系。
根据全国采样的数据,纵轴是爸爸教育情况,横轴是妈妈教育情况,分母是属于这种情况的在1980到1994年出生的被调查者总数,分子是在这种家庭教育背景下考上大学的人数。
1980到1994年这15年间,出生的人口
考上大学的比例大约是17%。
但在左上角红色方块内,
父母教育程度不高
的这些人群,娃考上大学的比例
只有10%
,远低于平均值。
而在右下角的绿色方块内,
父母教育水平高于大专的
,子女考上大学的比例则
高达80%!
所以第一个结论:
娃考上大学的比例和父母受教育程度其实是成正比的。
两个学霸一定负负得正生学渣,这种猜测是没依据的。
那么,父母受教育程度高,娃就一定是学霸吗?网上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负面例子?
我们继续来看。
1980年到1994年出生的这些人都幸运的赶上了大学扩招,大学录取率17%,到了2001年出生的人也就是今年参加高考的,大学录取率更是到了25%。
而他们的父母当年上大学,录取率可比现在低的多。
按照比例来看,这批父母考上大学、大专的比例,和现在的学生考上211的比例差不多,都是3%左右。
如果将全体分子(子女考上211或985大学)之和去除以全体分母之和(父母水平均在大专或以上),然后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
当父母教育水平都处于当年前3%时,子女仍然处于前3%的概率只有——10%。
假设未来的大学录取率保持不变,那么还会有这样一些推论:
-
父母都考上了985的,子女能考上211的概率在一半左右;
-
父母都考上了C9的,子女能考上985的概率在一半左右;
-
父母都考上了清华北大的,子女能考上C9的概率也在一半左右;
-
父母教育水平都处于当年前1%时,子女仍然处于前1%的概率只有......14.1%。
所以第二个结论来了:
如果父母都是学霸,处于人群的前1%,那么在80%到90%的情况下,自家小孩都是会比自己更差。
综上所述,父母教育程度越高,娃成绩越好;
但是娃想要和学霸父母成绩一样好,还要靠祖上积德。
这究竟是怎么肥四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根据遗传学的定律,人类智商的遗传力在70%—80%。这很显然和上面的数据不符。
但遗传学还有一个概念,叫
“均值回归”。
啥意思呢?就是说父母的极端特征不会完全遗传给下一代,后代这一特征会慢慢向大众的平均值靠近。
这个理论是高尔顿(达尔文他表弟)提出的。
他测量了205对夫妻和他们的928个成年子女的身高,发现:
父母身高很高的话,娃也比普通人高,但通常会比父母矮。
相反也成立,如果父母很矮,娃高于父母的可能性比矮于父母的可能性大。
所以,我们会看到马拉多纳的儿子只踢到意大利丁级联赛,后来改踢沙滩足球了;
林青霞的两个女儿颜值,不说不好看吧,比当年的亲妈也是差了也是十万八千里;
爱因斯坦的几个娃,不是精神病就是夭折,最好的一个也是沦为路人。
不管从外表身高、运动能力还是到智商、学业水平,假如父辈的水平越高,他们娃的成就有可能越平凡,即便比普通人好,也是很难赶上父辈的。
这就是“均值回归”。
以前朋友圈里流传过一张图,不知道你们看过没有:
用高尔顿的理论来理解,
智商遗传这个东西就好象遗产税,而且税率很高,大约是1/3。
假如你们俩的智商都是130,那么跟100的平均值相比,有30的盈余。
对不起,你娃不能全部继承这30,还得交个1/3的遗产税,所以你娃的智商很可能只有120。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如果娃智商没你高,那么说明你的智商可能比普通值高出太多了。
第二个原因,就是环境对遗传基因的影响。
简单说,就是娃子们普遍所处的大环境越来越艰难,竞争越来越激烈了。
遥想当初我们父母那一代人,有多少人有条件去走学习这条路呢?
那时候物资匮乏,大家都是差不多穷,家里娃又多,资源是有限的。
可能弟弟选择念书,家里姐姐就要嫁人去挣嫁妆了,无形中会过滤掉很多竞争对象。
再到了我们这代人,虽然多是独生子女,资源独享,但说实话,并没有那么可怕的竞争氛围。
我们的父母也没有那么夸张的焦虑,大多数娃子还是放羊长大的,就更不要说家家领学领跑了。
而现在的娃子,背负的东西比我们那时候要多太多了。
家长们恨不得从一生下来就开始各种启蒙加持,从托班、幼儿园开始就挖空心思择校。
如果谁家的小孩1岁还没开始读绘本,2岁还没开始英语启蒙,3岁还不会数数,家长都焦虑到恨不得原地爆炸。
毕竟,时代不一样,大家对学霸的要求也不一样。
换句话说,如果你当年是学霸,现在让你重生一回,你还能保证你是学霸吗?
而且,智力这个东西它很玄妙,在和当下的成长环境结合之后,也会产生偏差。
人类的智力有1000种,而根据最普遍的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人至少有
视觉空间、语言、逻辑数字、身体运动、音乐节奏、人际关系、内省反思、自然
,这八大智能。
因此,当我们说XX夫妻是学霸的时候,这两人可能
擅长的并不是同一种智力。
到了他们的娃身上,娃又遗传了哪一种智力呢?是否产生了变化?
他遗传的这种智力,能适应当下的生存环境和教育模式吗?能在现在的考试中派上用场吗?
几十年前让你成功的基因,不见得就刚好能帮上你娃。
而你要知道的是,有那么多种基因,你娃不可能倒霉到一个都没赶上!
一定有他擅长的智力方向,只是可能刚好不适应现在这个考试而已。
而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
找到并抓住娃擅长的那个点。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
家长自己学习好,未必就擅长教育娃。
父母是学霸,不意味着他在教育方面有专业知识,也并不等于他愿意在教育方面投入时间精力学习。
因此学霸的娃成为学霸的,也要归功于
家庭重视教育,并懂得科学育儿,有专业的教育理念
,最后才有可能成就成功的教育。
但有些学霸父母是恃才自傲的。
他们的口头禅是:劳资当年如何如何。。。
以为自己当年那条野路子还能走通。
没有教育的专业知识,没有科学的教育理念,也不愿意去学,挽起袖子就干。
要知道,时代不一样了,现在的娃品性、爱好、思维也和过去大不一样,用老办法很容易把娃带沟里。
还有些学霸,因为自己运气好(比如他的智力点刚好在当年的教育模式中派上了用场),一路顺风顺水,从来就没在学习上犯过难。
所以,他们很难接受自己的娃没有自己聪明。
当“学霸”父母发现娃的结果和自己的预期越来越远,对娃的管教和介入也会越来越严格,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在这种压力之下,娃就可怜了,可能都没过过一天好日子。
知乎上有一个匿名答主曾分享她的故事:
娃爹:数竞集训队,高二确定保送。
我:高考理科大省,排名前十。
女儿:中等生。
我觉得算中等生里的战斗机了,但还是中等生。
我们对女儿,说起来就像前面很多回答:健康就好,快乐就好,等等。
开始我诚恳觉得我真的这么想,后来发现还是不够。毕竟说说容易。
四年级的时候女儿在班里大概十几到二十几名晃,确定无疑中等生。
因为要小升初嘛,想着多少学点奥数吧,我自己教。结果,天天吼。
我觉得太简单、太理所当然的点,她就是不会,或者她错一次,再错一次,再错一次,还是会错......错四五次我觉得:这是态度问题!于是就吼。
我识时务,怂得快,这段前后也就一个多月吧,回想起来还好,回头得快。
我放弃,送她去学而思,之后我老老实实坐在教室后面听课,听老师怎么讲课。
回家再和娃爹一起开会讨论:
第一步
,我们先各自做题,对比我们的思路,看谁的更优,对,我们两个人如果上来直接开会就会直接掐思路,所以我们先得各自理智地表达自己;
第二步
,我们讨论怎么拆分这个思路让女儿理解;
第三步
,我们还得讨论怎么能让女儿以后都能自然而然想到这个思路。
以上,经常还得准备套备份思路,让女儿自己选择哪个对她来说更容易。
我老公开玩笑,说给女儿做道题死的脑细胞比发篇顶级多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