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pple VisionPro(
后称AVP,
https://www.apple.com/apple-vision-pro/
)发售日期的一天天临近,作为投资人的职业病也越发严重+脑袋痒痒,非常想就未来的AVP及MR应用形态+流量逻辑进行一些猜测,然后用这些猜测和假设来辅助判断未来AVP及MR软件企业的发展趋势,于是有了此文。当然这些猜测和假设也会随时调整(肯定会少不了打脸哈哈),希望各位看官能够多多敲打!如有兴趣,也可以一起头脑风暴!(联系方式见文末)
**本文核心内容基于Apple WWDC23 VisionPro相关session进行发散**
目前思考下来,核心有这么几个观察和猜测:
-
AVP/MR未来裂变获客的玩法可能会引入丰富的3D元素,多元有趣
-
基于家中、办公场所的具体空间场景,可能会出现有趣的应用
-
把应用做成人型,同时用大语言模型赋予其自然语言交互能力和性格可能有意外之喜
-
在AVP当中,越深的用户体验深度和探索空间可能带来更高的用户粘性
-
信息的组织形式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从2D变3D,从碎片变完整
-
大模型、AIGC、技术美术非常重要
后续我们会详细展开,但
在展开之前,我们必须要首先明确未来的MR的应用形态是什么样的:
根据苹果官方的session指引,AVP中的应用主要分为Windows、Volumes、Spaces三种形态。
Windows
其中Windows就是我们常识中的窗口型界面,在AVP中打开应用的窗口感觉会有点接近于Mac中的窗口,不过由于在MR中,我们的视野非常宽广,以至于Windows的周围可以陈列多个交互按钮,
让软件的主体功能一览无余,同时还能保证核心窗口的显著性
,比如像下图这样:
同时由于MR的视野非常宽广,可以在视野中同时容纳多个窗口(这也是所有人期待的一种体验),比如像下面这样:
值得注意的是,苹果给开发者的建议是,尽管应用的启动界面(指应用刚打开时候的样子)可以设置成Windows和Volumes,但仍然建议设置成Windows,这样可以帮助用户更快了解软件功能(这样是不是也说明,2维形式的信息在表达某种内容的时候,还是具备效率优势的,嘿嘿)。
Volumes
接着我们来说下Volumes。Volumes,体积,顾名思义,主要用于在MR环境中呈现3D资产,这个出现在眼前的3D资产可以来自于网页、应用和本地文件夹,比如像下面这样:
(上图来自网页、下图来自本地)
来自网页、应用的3D资产可以具备一定的交互逻辑,同时理应能够通过点击返回原网页和唤起原应用(理论上可行,目前没有看到官方session有相关介绍)。目前AVP支持的3D资产格式是USD,USD作为一种开源的3D资产格式,未来有望使得单一3D资产在多种
3D图形软件和工具间具备兼容性,硬要举例的话,可以把USD比作3D版的PDF格式。
可跳转、具备高兼容性的3D资产在应用上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Spaces
最后说下应用形态中的Spaces,这个比较好想,从展示效果来看,接近于传统VR,不过苹果将Spaces的沉浸形态划分了3档,分别是Mixed、Progressive、Full。其中Mixed混合沉浸,将仍然保持虚拟和现实混合的状态,
但会隐藏其他没有在交互的应用
。而Progressive渐进沉浸会呈现一个180度视野包裹的感受,但仍然能看到边缘侧的现实环境,
也会
隐藏其他没有在交互的应用
。最后是Full完全沉浸,就是传统意义上的VR效果,
同样也会隐藏其他没有在交互的应用!
具体效果如下图:
(上中下图分别是:Mixed、Progressive、Full三种沉浸状态,注意Progressive左下角能够看到房间的门)
给应用的形态这一部分做个总结:
-
多个应用可以分别以不同形态(Windows、Volumes)共同存在于你的视野中(上图左,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应用)
-
单个应用同样可以拉起多个“窗口”,每个窗口都可以以不同形态(Windows、Volumes、Spaces)
同时存在
(上图右)
3. 在Spaces时,
其他应用会被隐藏
(上图右)
关于Anchor和SharePlay
在明确了应用的形态之后,我们还必须确定应用在一个大的空间中如何分布,这一定程度也决定了应用的入口逻辑。
这就不得不提Anchor(锚)
。
在使用AVP时,它会扫描你的空间结构,生成对应的空间坐标,一旦应用以Windows或者Volumes形态被锚定在了某个空间坐标上(如上图),其位置便不会再发生移动,有点像空间中凭空多出了这么一个窗口或者物体(笑)。这样你可以在你的厕所里放一个大屏幕、厨房里放一个一键买菜的按钮、冰箱上放一个一键下单可乐的按钮(Trump和Buffett会喜欢的)。
如果用户扫描了多个空间,且多个空间都布置了对应的Windows和Volumes,那么用户在进入对应空间的时候,会看到正确的对应的Windows和Volumes(如上图)。比如你在办公室看到的就是各类办公应用的Windows和Volumes,而在家里看到的就是自己买的各种虚拟装修和陈列等。
说完Anchor(锚),我们再来说说AVP上的SharePlay功能
,该功能给了我一定应用裂变上的启发,也展现了一定未来协作的形态。
在iOS中,SharePlay主要是由Facetime的参与者发起,比如你和你的朋友在进行Facetime通话,那么你可以在Facetime中分享一个支持SharePlay的应用的界面或者功能,比如可以分享AppleTV的剧集、AppleMusic的歌曲给你的朋友,这样你们就可以一起享受一部剧或者音乐了。由于Facetime功能在国内被阉割,国内的分享主要由应用内的关系链解决(比如抖音的通讯录-好友体系)或者微信支持的分享形式(以上我印象中大多是异步的)。
而在AVP(或者VisionOS)的SharePlay中,发起同样是由Facetime参与者发起,比如小A在Facetime中邀请小B一起参与一个“漫游地球”的体验,那么这个“漫游地球”的应用就会在双方的终端上同时被唤起(需要双方都安装,但是被邀请方可以没有对应应用的账号)。而且唤起的应用形态可以是Windows、Volumes、Spaces。如果唤起的形态是Spaces,
仍然会隐藏其他不相关的应用,
如下图:
进入某个应用的SharePlay的体验中后,如果唤起的形态是Spaces,则参与者会有多种位置形态,比如Side-by-Side(横排)、Surround(围着)、Conversational(讨论状态),如下图:
如果唤起的SharePlay应用的形态是Spaces,那么所有人看到的信息都是同步的,同时也支持通过手势来引导团队的注意力,如下图:
当然也可以在Spaces的SharePlay状态下,打开对应应用的非SharePlay功能,比如领导在上面讲话,所有人都能看到SharePlay的屏幕和领导的手势,但是你可以拿起一个没有Share的小本本,写你自己的笔记,如下图:
如果未来AVP在国内发售后,Facetime仍然被阉割,或者很多应用不支持Facetime中的SharePlay,那么各大应用中应该做好属于自己的类似SharePlay的功能,
并尽可能完善其跳转和裂变能力!
给应用的Anchor(锚定)和SharePlay做个总结:
-
Anchor(锚定)可以给你的应用在特定场景下固定一个入口
-
SharePlay及类似的分享方式,可能能帮你快速获取用户
裂变、使用频率与体验深度
好了,到这里我们可以继续分析,未来有一定成长性的AVP/MR的应用特征:
-
极好的传播性或者裂变性
-
仍然具备“高频”的特征
-
最好是有体验深度,不只是功能丰富度,最好是需要经常进入Spaces状态
(当然最后要持续有壁垒,还是需要网络效应或者使用黏性啦~)
首先我们来说说传播
。苹果早期的策略目前看下来是通过迁移大量的iOS的应用来填充其AVP的使用场景,然后在AVP这一代产品中,不断获取开发者的idea和反馈,逐步改善其开发环境,同时逐步补充AVP原生应用。
如果应用是原来iOS版本的延伸,或者尽管是AVP原生的,但是应用形态主要以Windows为主,那么产品的宣传方式可能会和现在平面产品接近,但要注意精准人群的投放。
如果应用是AVP原生的,或大量用到了AVP的新特性,那么可以考虑:
-
通过链接的形式
(比如在浏览器中通过各种Web API来调用硬件能力)
可以让用户体验到产品部分最精华的功能,比如点开链接可以浏览一些3D资产的鞋,并可以试穿;比如点开链接就可以挥舞宝剑战胜一些简单的敌人等等(甚至3D版的拼多多一起砍一刀哈哈)
-
也可以考虑通过支持WebXR的浏览器交付一段沉浸的体验
-
当然通过朋友推荐,用类似SharePlay的能力来裂变也是可以的
在3D环境下,传播和裂变可能有各种玩法,全靠大家的想象力,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哈哈。(这里补充一句,如果苹果要最大化自己的软件收益,AppStore仍然会是核心,而且未来AppStore是3D的也说不一定呢~)
然后我们再来说说“高频”
。我阶段性把他分成三种“高频”,他们分别是硬高频、场景高频、并行高频。
-
硬高频其实就是大多数场景都比较高频的应用,比如社交类应用、办公协作类应用、影视娱乐类应用或者是特殊职业的特殊应用,比如内容创作者的工具类应用、对于乐手的乐器练习应用等等
-
场景高频是在特定场景中,可能会特别高频的应用(这里主要用到了之前的Anchor锚定能力,可以把应用钉在对应场景中),比如厨房冰箱的菜谱、买菜应用,比如衣帽间的购物、干洗、家政应用等等。
-
最后是并行高频,这一类说来无聊,但我觉得未来反而是这一类有惊喜。很多人的手和脑其实是可以并行做不同的任务的,但是手的活动不能占太大的带宽。比如美剧当中,父子聊天经常出现一边互扔棒球一边聊天的场景,其实这里的扔棒球也在交互和沟通中起到了作用。那么在MR环境中,有这么一类应用可以在你看电影、思考时陪伴你,比如我很喜欢在思考的时候打响指,那么可以做一个打响指统计器,也可以做一个转笔统计器或者哼歌统计器,或者空气投篮也行,他看着不起眼,但是很多时候会出现,这一类应用通过跳转也可以进入到一些深度的体验中,比如某个游戏是打了100个响指,提升100点攻击力也是有可能的。还有一类我也划到了并行高频,这一类就是人型应用,这一类应用本质是利用了Volumes的应用界面,让部分应用能力封装在人型交互中,比如一个淘宝妹子,站在你桌面上,没事可以和你聊聊天,聊开心了拉出一个清单让你下单也是有可能的。当然这和当前的大语言模型也非常契合。
最后来说说体验深度
。我个人阶段性很看重一个应用进入Spaces的能力。根据目前苹果的指引,进入了Spaces之后,用户对其他应用的触达就比较困难了,也就是说在这个状态下,用户可能会真正的属于你。如果一个应用在Spaces状态下能够提供非常丰富的功能(远超Windows、Volumes的交互能力),且用户愿意长时间在Spaces当中停留的话,这个应用可能会非常有价值。以我现在有限的想象力,我能想到的是一个提供Spaces的微信,可以让朋友们一起体验和经历一些事情,或者Discord可以利用Spaces把一个一个的频道变成3D游乐场,或者一些3D编辑协作类软件,需要拉上协作者进入一个原生的3D编辑环境,且用到各种复杂的功能等等。
我按照刚才的几个标准,对几个非常粗的赛道分类进行了一定的评级(如下图),希望能对大家的思考提供一些参考,考虑到未来的无限可能性以及各位读者聪明的脑袋瓜这里面很多假设都是要推翻的,欢迎大家一起碰撞:
最后的最后,再说一些我觉得可能会发生的一些趋势,某种意义上趋势比事实更加重要:
-
AVP目前定位更像是PC,其应用的扩散路径可能是某些第一性就要用到3D+协作的工种或者需要用到多屏幕+协作的工种先用起来,然后逐步往外扩散,比如一家鞋厂的设计师先用起来,然后在给客户展示样品的时候也推荐客户也使用起来(所以早期效率办公类应用可能真的挺重要)
-
AVP/MR的应用应该改善大部分工作流当中心流中断的体验
-
信息的组织形式和形态可能会发生变化,2D变3D是其中的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是从碎片变成完整,目前由于我们的信息大部分被框在一个Window和一个小小的手机屏幕当中,为了适应这种屏幕形态,很多信息不得不被切碎了分发。如果未来视野的宽度足够,很多信息的关联应该通过一整幅地图的形态来展示,正所谓“一目了然”
-
AVP/MR应该能让人类看到很多本来看不到的东西,这一类信息有挖掘的潜力
-
AIGC对AVP/MR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重要
-
技术美术可能也
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重要
-
对于创业者来说,做AVP/MR原生应用很关键、做得早很关键、能把3D美术和交互玩得很好很重要、找巨头miss的差异化客户很重要、线下可能还有没被挖掘干净的机会
行文至此,差不多也该结束啦!目前说的更多都是在室内的应用场景,也是考虑到了目前AVP的主要使用场景,如果能够支持室外,那么将更加精彩!
这只是一套思维框架,很多细的地方还需调整,权当抛砖引玉,希望看官们不要留情,多提意见!
有任何想法,也欢迎加我微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