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拾文客栈
有态度、只原创,笑迎八方客,戏谑古今谈。(未经授权,禁止商业转载,已签约维权骑士维权。)
51好读  ›  专栏  ›  拾文客栈

历史的另类脸谱: 他在19岁时只身赴美, 开创一项事业惠及后世

拾文客栈  · 简书  · 历史  · 2017-12-22 12:33

正文

北洋大时代的生存智慧(七十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咸丰四年,鸦片战争的创伤还没有愈合,清廷传统的读书人都还抱着宋明理学、王阳明的心学苦读,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他们大多数固执地将西方的科技文明视为奇技,而那里都是蛮夷之邦。以他们穷乏的想象力,从来没想到地球是如此的浩大,也从未对自然科学有过深入的思考。然而就在这一年,清廷的一位留学青年以优异的成绩从耶鲁大学毕业,成为了第一个拿到该校学士学位的中国人,这个人就是容闳。

因为并非出身于大富大贵之家,容闳的父母大概是因为家境贫寒付不起当时的正常途径,也就是在儒家学堂读书的钱,又或许考虑如果能学会说洋人的话,在那里作个翻译应该会有不错的收入,所以将他送入免费的洋人学堂。不久鸦片战争爆发,容闳辍学回家帮忙干活补贴家用。但当时洋人学校里的郭士利夫人很喜欢这位聪颖的小朋友,她在离开时特地交代传教士布朗,一定要带回几个小孩子回去学习,其中自然就包括容闳。

两年后,布朗返回美国,表示愿意带学生前往读书,容闳勇敢地站了起来,踏上了异国的求学之路,当时年仅19岁。19岁的年纪只身赴美,他们当时乘帆船途径好望角,辗转到达美洲大陆,整整航行了九十八天。在求学期间,容闳表现出惊人的学习天赋,经过中学的学习后,容闳竟然考上名校耶鲁大学。但当时容闳还面临着另一个困难,那就是高昂的学费,因为想要自主选择自己的事业,容闳拒绝了资助,他虽然贫穷,但还是想有朝一日能回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历尽坎坷的容闳终于从耶鲁毕业,他已经不是当年离开时那个懵懂的少年,他开始意识到他的故土是多么的落后和困苦,他想有更多的人能得到和他一样的机会,看看这不一样的世界,最终使清朝也能够走向文明与先进。怀着理想,他毅然踏上回国的路途。之后,在他的努力主持之下,数次前往拜谒曾国藩,并且向李鸿章求助,在晚清两位重臣的推动下,清廷推行了一项创举,那就是派遣幼童到海外留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