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节是西方的节日,当然,西方也不是每个国家都当节日过。
中国也有人曾提议设立中华感恩节,但至今未成行。
感恩作为节日的普遍性还不够高,但感恩的话题,恐怕地球人都绕不开。
中国关于感恩的名言很多,比如“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还有一首歌《感恩的心》,曾经火遍大江南北。
但我们真的都懂得感恩么?
恐怕未必。
至少就我个人而言,很长时间里都是自以为懂。
这些年,从听过的演讲到读过的文章,关于感恩,最触动我的三个“不”。
不要指望人人感恩
从小到大,一直觉得感恩是常理,不懂感恩的人应该是极少数才对,可能八百年也碰不上一个,几乎不存在一年碰上八百个的可能。
但后来发现生活中不是这样。
教科书其实通过寓言故事给过我很好的提醒,包括《农夫与蛇》、《东郭先生与狼》。
可惜一直没有读透寓言的含义,以为蛇和狼这两种动物都很少见,没去想这故事里的蛇和狼指的都是人。
后来好不容易读懂一点,又开始纠结农夫与东郭先生究竟是“太傻”,还是“太善”。
“太傻”肯定是不可取,但是“太善”难道也有错吗?
别人有了困难,难道先要判断一下对方会不会感恩吗?
对这个问题,有位嘉宾的分享让我至今难忘。
这位嘉宾名叫麦可•罗奇(Geshe Michael Roach),是《和尚遇到钻石》一书的作者,他有两点不同寻常之处:
第一,罗奇是一位高僧。
他天资聪颖,考上了普林斯顿大学。
可惜不久后母亲去世,使他的精神备受打击,近乎失常。
一位印度同学推荐他到印度治疗心病,罗奇没有细问就直飞过去。
虽然在印度举目无亲,但他很认真地找到一个有数百年历史的寺院,从此一住25年,每天苦学印度语和佛经,最终精通五门课程,并通过由1000名和尚参加的答辩会,拿到格西(佛学博士学位),成为这个寺院六百年来第一位拿到格西的西方人。
第二,他不是简单地遁入空门。
精通佛学理论之后,他又大胆接受主持的一个空前挑战:
到现实世界应用佛学。
为此,罗奇选择到纽约闯商界,结果把接手的钻石公司做得蒸蒸日上,没用几年时间,销售额就从几百万美元提高到2亿美元以上,并出版一本书《和尚遇到钻石》,畅销全球。
之后,他全身而退,又回归到佛学的研究和教学。
国发院当时这场讲座是杨壮老师对话罗奇,杨老师其中一个问题就是:
无论管理还是生活,我们究竟应该对众生一视同仁,见人就帮,还是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应该秉持什么样的原则?
罗奇的回答是,即便是佛界,也不认为人人都有善根,也不渴求人人都懂感恩。
对善者用菩萨心肠,对恶者要金刚怒目。
大善胜于小善,良善胜于盲善。
他还进一步分享道,我们无论做人经商,都是种“种子”的过程。
你无法强求别人,但自己一定要尽最大努力保有善的种子,然后积极播种。
仅此两点还不够,还有关键的第三点:
土壤。
罗奇说,这个世界并非你的种子越好,播种越积极就收获越大。
种子能不能发芽和成长,还取决于土壤。
因此,再好的种子也必须种到能生根发芽的土壤里才行。
这个土壤不是社会生态,更不是传统的土地,就是我们天天接触的人。
如果你不懂看人识人,如同老农不识土壤。
种子再好,播种再积极也不行。
如果你不幸把玉米种到石头上,结果可想而知。
他认为,每个人的种子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因此,我们除了通过学习和修行改善自我的种子基因,还必须好好选土壤。
但怎么判断你周围的土壤?
感恩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线索。
罗奇说,芸芸众生中有两种人最值得我们多用心。
第一是帮过我们的恩人。
尤其是在我们卑弱时候遇到的恩人,心中多有善根;
第二是正在或经常帮别人的人。
无私的助人者多有善根。
至于那些你曾经帮过的人,只能说明他们曾经遇到难处,不代表他们有善根,千万不要一概而论,不要奢望人人找你报恩。
后来我又读到一个犹太人的故事。
据说二战临近,纳粹开始迫害犹太人。
一位年迈的犹太商人自己走不动,但告诉两个儿子一定要找非犹太人帮忙才好脱险。
老人离世后,具体该找什么样的人帮忙,哥哥和弟弟产生分歧。
哥哥认为应该去找恩人,也许他们还会帮忙,于是去找当年帮他们生意起家的木材商。
弟弟觉得应该去找他们帮过的人,他们帮过一位银行家多次,对方也曾表示有机会一定报恩。
但结果是哥哥成功逃到日本,弟弟死在集中营,告密的正是那位他们帮过的银行家。
虽然这只是一个故事,但如果没有道理,恐怕也难以流传至今。
在生活中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懂得感恩并不容易,在工作中,判断起来就更难。
因为正式的组织都有明确的角色分工,每个人既是人,也是角色。
职场的人与人之间夹杂着权力和利益。
你以为你在帮对方,对方可能认为这是角色之间应有的支持。
因此,人在职场时,你不仅要能看懂对方是什么样的土壤,还必须深刻理解你们之间的角色关系。
不仅如此,你最好还能明白一点:
身为同事,即便对方不是好土壤,你至少也要保证你的角色应该提供的支持,这是组织原则,也是职业精神。
不要深藏不露地感恩
在社会的丛林里,我们要观察和判断别人,同时,别人也在观察和判断我们,因此,不断地修炼和呈现自己也非常必要。
否则,你无法成为更多人的土壤,尤其是无法形成好人之间的合力。
观察别人和呈现自己,其实是高度相通的。
可能因为我的工作和学习都围绕着传播与品牌,我个人觉得,无论是判断别人,还是塑造自己,背后都是品牌与传播。
品牌说起来复杂,足以写一本书,但核心都是两个基本点:
专长与品格。
而是否懂得感恩就是观察或呈现品格最重要的窗口。
不仅如此,品格在品牌两个基本点中的位置更高,份量更重。
因为如果一个人专长水平不够,只要品格好,一般也都愿意培养。
相比之下,如果一个人品格不够,只是专长好,一般都会直接放弃,因为完善一个人的品格要比培养专长难太多。
因此,我们不仅要记得感恩,还要表达感恩,乐于助人。
因为表达感恩+乐于助人,才能更好地帮助恩人和别的好人鉴别我们是什么样的土壤。
可能很多人觉得,只要我心存感恩就好,为什么非要表达出来?
甚至刻意追求深藏不露,好像够低调才更有内涵。
其实一个人如果只是心存感恩,不表达、不助他人,恐怕只能算自我满足,社会意义不大。
在这方面,我读到过美国耶鲁大学校长彼得•沙洛维(Peter Salovey)给全校毕业生的一篇演讲,非常认同。
彼得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拥有耶鲁大学科学硕士、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三个学位,其中以人类情绪与健康行为的研究最为突出。
他不仅学问做得好,也深谙世事,在耶鲁从教授一路做到心理系主任、艺术与科学研究生院院长、耶鲁学院院长、全校教务长和耶鲁大学校长。
作为校长,他在2014年耶鲁同学毕业之际,用全部的演讲时间阐述一个核心理念:
感恩和表达感恩非常重要。
他告诫同学们既要坚守感恩之心,也要学会表达感恩。
他语重心长地说:
“表达感恩的能力不仅是社交礼貌,还是一种核心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