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有方空间
呈现中国建筑现场,提供最佳建筑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gooood谷德设计网  ·  北京招聘 | 舍园建筑事务所 – ... ·  6 天前  
gooood谷德设计网  ·  北京招聘 |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有方空间

新作|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 中国院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有方空间  · 公众号  · 建筑设计  · 2024-09-18 09:45

正文

△ 入口庭院夜景  摄影:李季

△ 南立面上逐层外挑的教室阳台  摄影:喻弢


设计单位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项目地点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

竣工时间  2022年

建筑面积  13288平方米

撰文  喻弢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坐落于东湖之滨风景迤逦的武汉大学主校区内狮子山脚下,毗邻武大初创时的近代历史建筑群。场地南侧为林木茂密的狮子山北麓,北侧紧邻宿舍区。站在旧楼屋顶,向南抬眼可望樱顶老图书馆,向北越过宿舍可眺东湖,地理位置和风景资源可谓得天独厚。


△ 学院楼与校园南侧视角鸟瞰  摄影:李季


旧的城市设计学院楼由二十年前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的一座单跨结构的附属中学校舍改造而来,为时任学院院长张在元教授负责设计并扩建,历经岁月沧桑,楼体安全已堪忧,空间也无法满足日常教学需求。2017年夏,在拆除旧楼后的原址上,城市设计学院新教学楼建设工程全面开启。


△ 从狮子山下山道路北望城市设计学院老楼  摄影:喻弢

△ 老楼屋顶南望狮子山  摄影:喻弢


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在这次设计中需要被重视和回应。学院与校园、当下与历史,都应建立起传承创新式的关联。通过对面临任务的梳理,设计目标逐渐明确:


1. 集约利用场地空间,高效组织教学功能;
2. 更新校园环境,提升周边品质,改善步行体验;
3. 创新教学空间,提供多可能性的弹性空间;
4. 回应校园风貌,体现具有现代性的传承精神;

5. 还原使用场景,保留学院场所记忆。




城市设计学院是包含规划学、建筑学、设计学等设计学科的综合学院,历经二十载发展其教学空间亟待扩大。但对于1.33万平米规模、40余间教室、近百间教研办公室的功能需求而言,学院原址仅有5.2亩的用地显得异常局促:场地东西向长约150米,南北两侧最窄的地方则不足30米,建筑高度也被限制在18米内(主入口处计)。


△ 场地总平面图  ©中国院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 大樟树下的学院入口庭院  摄影:张广源

△ 建筑入口处偏转体量  摄影:张广源


严苛的场地条件需要设计以最具效率的方式组织功能空间。功能房间按空间类型归类,最核心的教学功能——大进深的教室放置朝南。在保证室内自然光线的同时,让学生可在学习之余面向自然,感受狮子山的山景。教室外设阳台进一步加强室内外的环境交融;教室空间上下叠合,逐层外挑,向内争取更多使用空间。

场地北侧环境则完全不同,距离仅20米的学生宿舍形成一道近在咫尺的“街墙”。设计在这一侧布置数目繁多的教研、办公和辅助房间。北侧外墙上利用外格栅和道路旁高大的树木用来消除建筑之间的互视干扰。


△ 概念模型  ©中国院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 城市设计学院与东侧宿舍区  摄影:喻弢


建筑因有限高要求,这也需要设计在层高上精打细算。南侧教室和北侧教研办公分别被定义为4.5米层高和3米层高的大小空间,彼此间形成规律性的错层组合,以使楼层间的穿插联通具备可能,同时空间得以有抑扬的变化机会,建筑因此不会因“新”显空,也不会因“低”而显压抑。


△ 空间叠合策略  ©中国院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 建筑模型  ©中国院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 剖透视示意图  ©中国院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在现场踏勘时,旧楼门厅中环绕着一个不大的院子,当中一颗大樟树枝繁叶茂,四下满是斑驳绿意,其带来的场所感令人过目难忘。设计保留了这棵标志性的大樟树,并从这里打通北侧宿舍区去往狮子山南教学区的步行通道,使这条日常的校园路径更便捷安全。此处也将建筑的首层空间分为东西两个部分,成为新学院楼的入口庭院。


△ 场地关系轴测示意图  ©中国院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 面向下山道路方向的学院入口空间  摄影:张广源

△ 北侧宿舍区去往狮子山南教学区的步行通道  摄影:张广源


进到室内,空间尽可联通,以适应展示、交流等类活动的举办。朝南的落地玻璃使空间在视觉上延伸至室外顺地势布置的多个平台,亦可休憩或布展;整个建筑采用开放式管理,可一面打开的多功能厅、屋顶平台、北侧走廊上的跃层空间,都向学校全日开放,也是师生学习交流的理想去处。而最核心的学习交流场所,则出现在教室和教室之间。


△ 东侧门厅外景  摄影:李季
△ 东侧门厅内景  摄影:李季
△ 多功能厅可开合界面  摄影:李季
△ 北侧跃层空间  摄影:李季

△ 北立面上跳动的交流空间  摄影:李季



设计将“登山”这一概念引入教学区室内,这是源于我们初次踏勘武大校园的时候——穿过狮子山南坡的“老斋舍”(注:建于民国时期的学生宿舍)拱门,沿山道拾级而上,两侧就是一排排的宿舍格间,山路成为宿舍的主通道和上下楼梯,空间富有节奏且高效。这启发了我们对于城市设计学院教学空间的思考。


△ 武大历史建筑学生宿舍中的上山步道  摄影:喻弢


设计学科的教学空间应该是启发思维、沉浸创作、鼓励交流、激发碰撞的场所。我们希望这种“穿越中的临场感和节奏感”也能在城市设计学院的楼中行走时被感受到。通道被融于教学区中,班级间打破空间隔阂,穿行于教室间就好像登山一样,行走的过程即引发好奇,获得启发。各种教学实践汇集为沉浸式的学科氛围,将激励其中的每一位使用者。


△ 教学空间分析  ©中国院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 剖透视示意图  ©中国院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 教学空间剖面模型  ©中国院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每个教室被定义为一个开放式的空间单元,彼此间以1.5米高差相互衔接。不同学科上下叠合,每个学科专业都拥有一个完整的、动态上升的教学空间。学生可由每个学科层入口拾级而上到达教室,也可选择垂直楼电梯和平走廊抵达,富有趣味的跨班穿行和简洁快速的到达之间可以自由切换。


△ 教学空间实景  摄影:李季



设计对校园风貌的回应分为自然环境和建筑风貌两个层面。建筑作为设计型学科的发生体,以理性的建构设计和功能性表达去回应场所环境,避免“形式要求主导设计”,则显得极为必要。


面对着狮子山的层林叠嶂,我们选择了“生长”的形式语言,让建筑也像场地内的树木一样,植根于用地中,在向上的过程中越过边界逐层出挑。竖向“生长”的清水混凝土框架在外墙上清晰显露,枝杈状的梁柱斜向上延展,和教室外侧的阳台共同形成建筑南侧有层次的结构系统,使建筑呈现下小上大、探向山林的生长姿态。这种秩序性的上下出挑与教室间的横向错动在两个维度上相互呼应,赋予学院楼不同于其它校园建筑的“活跃态”,是对于场地条件的策略性回应,也是设计学院这类创意型学科特点的一种外在呈现。


△ 南向逐层出挑的阳台  摄影:张广源

△ 枝杈状的建筑结构  摄影:喻弢


需要呼应武大历史建筑的传统形式,则是设计之初的基本要求。武大东湖校区属于武汉主城的重点风貌控制区域,上位规划对校园内的新建建筑有着严格的规定。其中明确指出:“新建筑屋顶需为蓝绿色坡屋顶形式,以与历史建筑的琉璃瓦屋顶相协调”。校园里的新建筑多采用琉璃瓦或金属坡屋面来满足这一要求。我们在设计时希望能打破这种简单一统,故尝试以绿植堆坡的做法来达到“绿色坡面”的效果要求,一来可与环境中茂密的林木相融合,二来可保留一定面积的上人平台。


△ 城市设计学院与樱顶上的老图书馆  摄影:李季

△ 屋顶绿化与狮子山景  摄影:张广源


屋顶设备区被覆以一层金属格栅,以保证山上视角的观感。这层的格栅沿外墙一直延伸至北侧的外立面上。三种蓝绿的跳色搭配使重复的横向杆件间存在微妙的色差,在街道上望去,仿似建筑上一件孔雀蓝的外衣。可惜的是,北立面上的绿格栅最后在施工时被部分取消,只实现了东侧的一半。


△ 西北街角透视  摄影:李季

△ 建筑西南侧鸟瞰  摄影:李季


对于武大历史建筑的回应,还体现在建筑的其它外部构件上。质朴的混凝土屋顶挑檐和水口,意图与武大历史建筑中西结合的屋顶挑檐相呼应;棕红色的铝制外窗和老建筑的木质门窗同色,外门扇上的橫向肌理可带来木质的观感。为与历史建筑檐口处的檩条相呼应,教室阳台的楼板底部也被设计为瓦楞状底面的GRC板,原本期望作为永久性模板与阳台板浇筑为一体,形成结构的一部分。不过最后被现场施工简化为铝合金的室外吊顶,也着实有些可惜。


△ 混凝土屋顶挑檐与棕红色的铝制外窗  摄影:张广源



现场踏勘时的老楼虽然陈旧,却有很多地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樟树的庭院、朝向山坡的外廊、能望见樱顶和东湖的屋顶、能触到树梢的平台、充满阳光的模型展厅、阁楼式的资料室、小花园旁的展场、满是绿意的格栅外墙……每到一处地方,学院的老师都能将这里发生的故事娓娓道来。这使我们相信,留下这一幕幕求学生活中特有的场所记忆,应是传承设计学院精神的重要方面。


△ 场所记忆的延续  ©中国院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在设计过程中,这些场景印象就像一个个提示设计的路标一样,引导建筑中的每一处设计,为空间注入了主题与故事,使设计过程变为一段追忆往昔的故事讲述。新生的城市设计学院楼屹立于狮子山山脚下,阳台层叠朝向山林;清水混凝土的标识墙,迎向狮子山下山的道路;东侧的台阶连接起高高低低的回宿舍的小路;昔日偏安一隅的香樟小院,变身为新的校园空间,朝南的走廊层层环绕着这里,过街楼下的树影红墙间,是师生们络绎的身影。新教学楼处处都联接着这方山水、这片校园和这座学院的曾经,能够被感受和触碰。旧貌换了新颜,但一切都似乎还在,可敬的武大设计学人的故事还将长久地赓续传承下去。


△ 学院楼与校园夜景鸟瞰  摄影:李季



设计图纸 ▽


△ 总平面图  ©中国院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 -8.100m至-3.000m标高平面图

©中国院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 -3.000m至±0.000m标高平面图

©中国院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 1.500m至4.500m标高平面图

©中国院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 南立面图  ©中国院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 剖面图  ©中国院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 南侧墙身构造详图  ©中国院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 北侧格栅墙身构造详图  ©中国院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项目地点: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
设计时间:2017年—2019年
竣工时间:2022年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主持建筑师:崔愷、喻弢、胡水菁
设计团队

建筑专业:曹洋、张笑彧、周益琳、金爽、邢野、曾瑞、Bernardi llaria、向刚

总图专业:武永宝

结构专业:郭天涵、王道博、贾开

机电专业:高振渊、苏兆征、刘燕军、裴元杰、张龙、张雅、唐艺

室内专业:张栋栋、饶劢

景观专业:冯君、李小妮、施惠慈

经济专业:禚新伦、张桂芝

泛光照明专业:王东宁、郭伟

基地面积:11045平方米
建筑面积:13288平方米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摄影:张广源、李季



视觉 / 饶安林   校对 / 李博超
本文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土设计研究中心授权有方发布,版权归来源机构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以“在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