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诉讼艺术
专注于民商事争议解决问题研究,分享商事诉讼专业知识,致力于让庭审更有价值!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BFC汇谈  ·  详解黄金本轮逼仓行情 ·  昨天  
金融早实习  ·  三井住友银行中国2025春季校招启动! ·  3 天前  
Wind万得  ·  陆家嘴财经早餐2025年2月8日星期六 ·  3 天前  
国际金融报  ·  《哪吒2》冲击百亿票房,光线传媒股价大涨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诉讼艺术

北京金融法院:结构化信托中“原状分配条款”的解释、认定及裁判规则

诉讼艺术  · 公众号  · 金融  · 2024-10-12 16:39

主要观点总结

北京金融法院将提高办案质量作为重要导向,加强金融类案标准化审理,建立规则创设类案件管理。推出营业信托纠纷的典型案例。本文介绍了一起结构化信托纠纷案件,涉及原告甲银行诉被告乙信托公司、丙有限合伙营业信托纠纷。案件主要争议焦点为结构化信托中的“原状分配条款”能否对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归属产生影响。法院基于结构化信托的本质特征和监管要求,判决撤销乙信托公司转让给丙有限合伙的债权转让行为。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背景介绍

北京金融法院提高办案质量,推出金融审判智库平台,标准化审理金融案件。本期案例涉及一起营业信托纠纷,是新类型金融纠纷中的典型案例。

关键观点2: 案件概述

甲银行(优先级受益人)和丙有限合伙(劣后级受益人)委托乙信托公司设立结构化信托计划。因股票质押纠纷导致信托计划终止,乙信托公司将非现金资产分配给丙有限合伙引发的争议。

关键观点3: 主要争议焦点

本案主要争议焦点是结构化信托中的“原状分配条款”能否对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归属产生影响。

关键观点4: 裁判要旨

法院认为在优先级受益人没有明确放弃优先分配权的情况下,不能直接依据“原状分配条款”认定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归属。结构化信托以风险与收益相匹配、优先保护优先级受益人为基本原则。

关键观点5: 裁判结果

法院判决撤销乙信托公司转让给丙有限合伙的债权转让行为。对于结构化信托的本质特征和监管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分析。

关键观点6: 典型意义

本案的审理体现了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市场原则,对于准确认定结构化信托中涉及不同委托人的受益权层次和范围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推动信托行业的转型升级。


正文

转自| 北京金融法院

建议阅读时间 7

编者按

北京金融法院将提高办案质量、打造精品案件作为审判执行工作的重要导向,高水平搭建金融审判智库平台,加强金融类案标准化审理,建立规则创设类案件管理、典型案例发布等系列制度规范。在金融法院受理的案件中,新类型金融纠纷比较集中,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占比较高,其中不乏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典型案件。今天“金典案例”栏目推出一期营业信托 纠纷的 典型案例,供读者品鉴。



结构化信托中“原状分配条款”的解释、认定及裁判规则

—— 原告甲银行诉被告乙信托公司、丙有限合伙营业信托纠纷


01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深化,信托行业作为金融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发展。其中,结构化信托作为一种创新的信托业务模式,因其灵活多样的结构设计、较高的安全性和良好的流动性,逐渐成为信托业务中的重要模式。


所谓结构化信托,是指信托公司根据投资者不同的风险偏好对信托受益权进行分层配置,使具有不同风险承担能力和意愿的投资者通过投资不同层级的受益权来获取不同的收益,并承担相应风险的集合资金信托业务,其主要特点包括集合性、结构性、担保性和杠杆性。具体来说,结构化信托通过优先与劣后的分层设计,既满足了不同投资者的风险收益偏好,又通过劣后级对优先级提供一定程度的担保,增强了产品的安全性。


本案是甲银行诉乙信托公司、丙有限合伙营业信托纠纷,案涉《资金信托合同》对不同委托人信托受益权的分配体现了结构化信托本质特征。该案件的主要争议焦点包括案涉“原状分配条款”的解释、认定和法律适用问题,裁判结果直接影响案涉优先级受益人和劣后级受益人信托受益权的实现。


02



裁判要旨


在优先级受益人没有明确作出放弃优先分配权的意思表示情况下,不能直接依据结构化信托中的“原状分配条款”认定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归属,即使信托公司在原状分配后将非现金财产转移至劣后级受益人处置,对于处置变现所得,优先级受益人仍有权优先分配。

03



基本案情


本案中,甲银行(优先级受益人)和丙有限合伙(劣后级受益人)委托乙信托公司设立信托计划(结构化信托)。各方签订的《资金信托合同》中约定,信托计划终止时,乙信托公司应将现金类资产分配给甲银行,非现金类资产分配给丙有限合伙。乙信托公司与丁公司签订《股票收益权转让合同》以及《股票质押合同》,以《资金信托合同》下的信托集合资金受让丁公司持有的戊上市公司股票收益权,同时丁公司将股票质押于乙信托公司。后因股票触及预警线,丁公司未能按约补仓并停止向乙信托公司付息,构成违约。乙信托公司在申请法院对质押股票执行过程中,质押股票因涉及刑事犯罪而被法院裁定中止执行,导致信托计划底层资产至今未完成处置变现。之后,信托计划到期终止,乙信托公司作出《权利转移暨原状分配通知书》,将前述股票收益权及对应全部权利原状转移给丙有限合伙。各方对于《资金信托合同》的原状分配条款的解释与适用、债权转让行为应否撤销发生争议。甲银行诉至法院,请求撤销乙信托公司与丙有限合伙之间的转让行为,确认甲银行在本金及最高可获分配收益范围内,享有优先于丙有限合伙获得信托计划项下信托利益以及信托计划终止后信托财产的权利。

04



裁判结果


北京金融法院经审理后,判决如下:

1

撤销被告乙信托公司转让给被告丙有限合伙的债权转让行为。

2

驳回原告甲银行的其他诉讼请求。


05



裁判理由


本案的主要争议焦点为案涉结构化信托中的“原状分配条款”能否对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归属产生影响。法院认为:

一、结构化信托以风险与收益相匹配、优先保护优先级受益人为基本原则,本质特征之一是优先级受益人优先于劣后级受益人分配信托利益。


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信托公司结构化信托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结构化信托是以优先级和劣后级受益权的不同安排,获取资金用于特定的投资目的,满足不同投资者对于风险和收益的差异化需求,其以“风险与收益相匹配”及“注重保护优先级受益人合法利益”为基本原则,本质特征之一是优先级受益人优先于劣后级受益人受偿。结构化信托自始便强调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的基本原则。对于优先级投资人而言,结构化集合信托产品的意义在于保障优先级投资人的资金安全,劣后级投资人实际提供“增信担保”的意义。对于劣后级投资人而言,其出资的意义在于撬动更大杠杆、获得更大收益。


因此,从信用担保的角度来讲,“先优后劣”的分配方式更符合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结构化安排的目的,该原则贯穿结构化信托产品的始终,无论是信托计划存续期间内还是终止后,受托人都应按照优先级受益人先于劣后级受益人的顺序进行分配。


第二、在解释《资金信托合同》时应当充分考虑监管要求,当事人合同约定不能违反监管规定


对于案涉《资金信托合同》相关条款的解释有必要考虑监管要求,而不能作出违反监管规定的解读。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第二十一条关于发行分级资产管理产品的金融机构应当对该资产管理产品进行自主管理,不得转委托给劣后级投资者的规定,以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计划备案管理规范第3号-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关于严格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风险与收益相匹配原则设计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的规定,均体现了保护优先级受益人合法权益的精神和要求。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