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民智国际研究院
为您解读国际风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慧田哲学  ·  张鸣:退休之际的废话(这也太敢言了) ·  昨天  
A项亮  ·  项亮文字的核心思想可归纳为以下五点 ·  2 天前  
A项亮  ·  项亮文字的核心思想可归纳为以下五点 ·  2 天前  
南方能源观察  ·  新型储能装机全国竞技,内蒙古领先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民智国际研究院

听说张艺谋要拍《三体》,我突然对“三体文明”有了新想法

民智国际研究院  · 公众号  ·  · 2024-06-18 16:55

正文


新之


影评人,新之说主讲



如果今天公布一条消息,说地球将光荣地承办下一届星际奥林匹克,届时潘多拉星、M78星云、那美克星、氪星、三体星、科洛桑星的代表队都将光临太阳系的“蓝星”,赛出风格、赛出水平,而开幕式将由来自中国的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我想,中国的科幻迷们一定会举手赞成、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并且万分期待“友星观众”们的赞美。
然而,我们得到的消息是,张艺谋将作为导演,执导中国科幻小说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三体》——消息一公布,我仿佛看到了中国科幻迷、刘慈欣粉丝和关心中国科幻电影的普通观众们脸上的笑容逐渐凝固,直到消失。在新闻的评论区,我们看到了很多悲观的评论,诸如“呵呵,不会是迎合西方的电影吧”“画面不会差,内容肯定不行”“可惜了这么好的题材”……
6月14日,2024抖音电影奇遇夜,张艺谋导演荣获“年度电影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抛开这些“差评”是否客观、是否武断不谈,在我看来这个消息多少带点黑色幽默,或者是欧亨利小说式的展开——要知道上一次张艺谋这个名字引爆全网舆论的大讨论,恰恰也是和科幻电影有关。那个时候,张艺谋被中国科幻影迷视作是中国科幻电影“势不两立”的敌人在攻击:
那是2023年的春节档电影票房冠军之争。郭帆导演带着他的《流浪地球2》惊艳众人,在第一部积累的宏大立意和质量口碑的基础上,“小破球2”全面升级了设定和画面,在观众看来完全可以称得上同时代最优秀的科幻大片,“中国人自己的科幻巨制”竟然就这样多快好省地实现了,不得不说真的让科幻迷、“硬核电影爱好者”们振奋和提气。
然而站在《流浪地球2》面前的,正是当年张艺谋执导的另一部似乎完全相反的影片《满江红》:
《流浪地球2》是整个宇宙尺度上关乎人类命运的宏大场景,《满江红》只局限在一个大户人家的院落中;
《流浪地球2》讲的是未来的故事,《满江红》杜撰了一个过去的传说;
《流浪地球2》是一个讨论人类生命意义的史诗;《满江红》是一个多重反转的“电影剧本杀”;
《流浪地球2》从筹备到拍完用了1400天,《满江红》的拍摄不过51天而已;
在一些人看来,《满江红》不过是“小打小闹”,而《流浪地球2》是“大开大合”,《满江红》不过是“大导演圈钱的小作坊电影”,而《流浪地球2》是“中国电影工业的未来与希望”——于是乎,票房冠军之争被扩大成了“路线之争”和“未来之争”,是“没有背景的新秀”和“掌握资源的上位者”之间的博弈,这可能是《满江红》的导演张艺谋和《流浪地球2》的出品方中影集团都万万没想到的展开。
在一些网友看来,一方面,他们觉得《满江红》“胜之不武”,肯定是在票房上动了手脚,并且找出了很多情节中“政治不正确”“三观不正”的点加以批判;另一方面,他们觉得,这一“仗”只有张艺谋输了,中国的电影工业才有未来,如果赢了,那么将是“中国电影的耻辱”……
2023年春节档,《流浪地球2》和《满江红》同台竞技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有了这样浓烈的恩怨情感加持,这一次,曾经被科幻迷们指为“科幻的对立面”的老谋子,居然拿到了他们心中中国科幻的最顶级IP资源、刘慈欣科幻世界的明珠——《三体》的执导权,成为了未来主导这个IP的人,其中的“违和感”确实是一言难尽,用最近流行的一个网络用语形容——实属是“倒反天罡”了。
其实,抛开情绪和恩怨,无论是我这样的普通观众,还是深爱刘慈欣宇宙的三体迷们,对于《三体》的电影化能否成功,无非拆解为两个疑问——1.中国“电影工业”水平能否跟上、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同时,配得上《三体》世界的宏大与空灵吗?2.内容和立意能否贴合原著甚至是有所升华?——我们熟悉的那个擅长色彩和画面的张艺谋,这两点能做好吗?
和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不同,在我看来,第一点,也就是在“电影工业”上的表现,张艺谋是比科幻迷众望所归的郭帆导演要有优势的。
“电影工业”这个词这几年被提及的频率实在太高了,甚至在很多观众口中已经成为了某种主旋律。毕竟,在大众心目中,中国要靠电影这种主流的大众艺术在世界讲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就必须和美国争夺文化话语权,而美国在文化上的影响力来源最为人所知的就是好莱坞的电影工业,于是乎“电影工业”几乎成为人们心中文艺界7nm芯片似的存在。
然而,热度之下,是大众对于“电影工业”的误读。首先,不是电影里表现“工业”的浓度越高,这个电影的“工业化”程度越高。
打个比方,《流浪地球2》和《满江红》谁的工业化程度更高?很多人觉得,你看《流浪地球2》里那宏伟的工程机械、瑰丽的特效场景、宇宙维度上的大片格局,必然是中国工业化程度最高的电影啊。实际上,《流浪地球2》的成功要素中被影迷津津乐道的郭帆的“化缘仙人”、各种工业企业慷慨提供机械支援、特别漫长的周期和剧组极限拼搏应对各种意外因素,都是中国科幻电影工业化程度不足的体现。
2023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流浪地球2》 获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电影工业的本质在于“流水线”,所有构成电影的要素,剧本、道具、美术、特效、演员,都是现成的可自由组合的成熟模块,电影制作时只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很短时间内把所需的各要素“组装”在一起,以最高的效率完成影片的拍摄(当然也包括后期的发行)。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满江红》的51天拍摄周期实际上是一个实验性很强的电影工业极限操作——以最高的效率,针对市场定制剧本、把不同属性、面向不同票房群体的明星捏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最大公约数和可看性的故事,在一个狭窄的空间内完成复杂的调度(一开始张艺谋还想尝试一镜到底),最终也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可以说,如果所有中国导演就“电影工业”这个主题PK的话,张艺谋能拿出的案例是最有说服力的。
所以,也就有了第二个误区,“电影工业”不是中国电影的万能灵药,它和企业的流水线一样,只是一种高效率的生产方式,它可以生产利润更高、更复杂的产品,但产品本身的好坏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
正如郭帆在接受《中国电影周刊》采访时说的那样:“大家说我们每天只睡4个小时这事儿,它不对。这恰恰证明我们的电影工业化不够,才会导致我们只能睡4个小时。我们想要的电影工业化的结果就是高效到尽量不用熬夜。”到目前为止,中国电影在工业化上最成熟的,可能还是科幻迷比较看不上的一些“小题材”“低特效”的电影,比如《满江红》,比如陈思诚的电影。
中国电影在“工业化”道路上的探索,就像《流浪地球1》里的饱和式救援一样,所有的人,从不同的方向,用不同的方式,有的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有的甚至是踩着失败的前辈肩膀上,(郭帆曾很真诚地感谢拍摄完成但最终失败的第一版《三体》电影)向着同一个方向和目标奔跑,我们不应该妄自菲薄,但是也应该脚踏实地、心怀敬意。而在这个领域,张艺谋也许确实是那个更能调动现有资源、更有话语权和实践经验的导演。
相比于第一个疑问,我更忐忑的其实依然是《三体》电影最终成品的精神内核问题。如果让我总结《三体》系列的关键词,我的答案是两个词:“时代”和“生存”。所以之前有人觉得,既然现阶段中国的技术条件拍不了《三体》,我们是不是可以干脆不拍,把它留给后人呢?我不赞同这个观点,《三体》必须尽早拍,因为如果再过20年,那时中国的大部分观众,处在那时的中国,可能根本无法共情作品中那种残酷的牺牲和生存的压力,也根本理解不了“威慑纪元”和“地球三体组织”到底意味着什么了。
剧版《三体》获得极大成功 图片来源:资料图
《三体》原本有一个副标题,叫“地球往事”,其实这是一个巧妙的双关语——看似讲的是一个虚构的关于人类未来的故事,其实,不过是刘慈欣用科幻的外衣来描绘他对于“往事”,也就是历史的理解和思辨,这个历史就是冷战阴影和中国面临生存危机的时代。生长于那个时代,这种压力和阴影对他的影响之深,不仅仅体现在《三体》中,在很多他的经典作品,诸如《侏罗纪往事》《超新星纪元中》都有深刻的体现。
刘慈欣是60后,郭帆导演是80后,从他们各自的作品(《三体》和《流浪地球》原著VS《流浪地球1》《流浪地球2》这两部故事几乎完全原创的电影)中,我们还是能很明显看出“时代”赋予两者气质上的差别——刘慈欣的未来世界更加迷惘、每每更加悲观;而郭帆的故事虽然每每心怀战栗,但多了一份“我亦可往”的豪迈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丝滑和理所当然。
为什么郭帆的《流浪地球》系列剧本几乎另起炉灶却被广大刘慈欣迷高度认可?不仅是因为郭帆读懂了刘慈欣,更因为他是80后,而刘慈欣的读者里最中坚、被影响最深也是80后(算上部分90后),也许郭帆的改编在内核上没有那么契合刘慈欣本人的作品气质(这一点《球2》更甚),但绝对最契合刘慈欣的中坚读者们的内心需求和爽点——只有同一代人才最懂自己人!
而张艺谋呢,他出生于1950年,我突然意识到,他和叶文洁(生于1947年)是同龄人啊!其实,如果按照代际来划分,我会把叶文洁(1947)、张艺谋(1950)和刘慈欣(1963)这样生于新中国成立后、在冷战结束前度过青年时期、又在改革开放后拥有很大空间大有作为的人归为一类,姑且称之为“共和国一代”吧。
他们是非常重要的一代人,和80-00后“互联网一代人”相比,他们吃过苦、经历过命运的大起大落,因而有着更为坚韧的内心和更强大的追求不断向上的动力和拼劲,他们在改革开放后的不懈奋斗造就了今天的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但同时,他们和《三体》里那个批示“已阅,狗屁不通”的前辈所代表的“革命一代”相比,他们又是“温室里的花朵”——虽然经历过各种运动的动荡,但他们实际上从出生起就生活在一种“正能量秩序”中,共和国的屏障为他们挡住了曾经那些仗着技术和“文明”更加先进,就肆无忌惮地压迫弱小落后民族的列强殖民者,他们不会有前一代人直面屠刀和机枪的那种刻骨铭心。他们面临最深刻的恐惧来自于“落后”,而这种落后的冲击又如此强大——当他们在冷战后第一次看到国门外的那个世界,恰好是对方春风得意在最顶端时撞上我们民族自信的最低谷,由此造成的那种“思想钢印”之深可想而知。
也许,无论是威慑纪元的地球人,还是八国联军枪口下的义和团,一前一后都会被叶文洁那番“一个科学如此昌明的社会,必然拥有更高的文明和道德水准”的“高论”所深深震撼吧——就因为这个,地球被你送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