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改革,一个医改中一直以来雷声大雨点小的“老大难”。
作为医改的核心,从2009年到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每年发布的医改重点工作里,都离不开“公立医院改革”的身影:破除以药养医、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完善薪酬制度、鼓励社会办医、开展试点,种种措施都是持续火了8年的热门话题——但持续火热的背后,反映出的是一个不可逃避的现实:8年来,这些被反复提起的措施仍然往往停留在“口号”。
诚然,上述几方面措施中,有些有了新进展:在破除以药养医方面,按照国家规定,从今年开始全国公立医院都将取消药品加成;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方面,上星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支付方式。但是具体追究起来,一个与药相关,一个与医保相关,但公立医院才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而真正改革公立医院本身的制度基本还停留在指导性意见阶段,鲜见具体措施,落实和操作起来都很难。各项数据和指标在提高,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在不断扩大,但改革思路仍然缺乏新意,改革措施仍然老生常谈,这是近几年医改文件直观反映出的问题。现实中也遇到了相同的情况。
面对止步不前的公立医院改革,各方都在积极探索,寻求破题的切入点,但在有些关键问题上,各方观点并不统一。公立医院应该由行政主导还是由市场主导?什么是公益性,什么是逐利性,逐利的医院就没有公益性吗?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二者应该如何定位,在社会上应该分别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落实分级诊疗的根源在哪里,基层医疗机构如何建设?
面对莫衷一是的改革方法与头绪纷杂的改革思路,7月8日,《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特举办医改北京论坛(第二期),6大议题把脉“
公立医院改革与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