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价格通常包含大量有用信息,能够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这也是将资产价格纳入货币政策的出发点之一。Cecchetti et al.(2000)指出,由于资产价格泡沫可能会扭曲投资和消费,导致实际产出和通胀过快的增长和下降,造成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因此,央行应该适时对利率进行调整,一方面促使资产价格处在合理水平,有助于抵消对产出和通胀的不利影;另一方面降低资产价格泡沫发生的概率,有助于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瞿强,2007)。Bordo和Jeanne(2002)认为资产价格、金融不稳定和货币政策之间是一种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故而中央银行应该考虑到资产价格的变化,并且做出相应的反应。此外,他们认为资产价格上涨和下跌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产生的影响并不对称,特别是资产价格下跌时,其作为信贷担保的价值就会下降,从而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冲击。此时,央行应预先利用利率工具来进行干预,当然,这样做需要满足很多技术和政治经济上的条件。Wadhwani(2008)认为识别泡沫并不必然需要央行相比私营金融机构有更多的信息,并且在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后央行没有能力进行扫尾工作,一场深且久的衰退可能会发生。如果央行等泡沫破灭后再采取对策会使央行失去机会,建议央行采取“逆风向行事”政策,即适当提高利率在资产价格上升超过正当水平时和降低利率在资产价格下降超过正当水平时,通过改变预期来抑制泡沫的大小,这些措施可全面提升宏观经济的稳定性。Mishkin(2009)指出那些在金融危机期间货币政策无效的观点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危险的。因为它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如果货币政策是无效的,那么没有任何理由用它来应付危机;第二,在金融危机期间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效果会适得其反,因为它削弱了货币当局控制通货膨胀的信誉,从而引起通货膨胀。相反,他认为在金融危机期间应实施积极宽松的货币政策,因为它可使负面反馈循环不太可能。所谓负面反馈循环指经济衰退会产生资产价值的更大不确定性,这又会增加金融动荡,而金融动荡又会导致经济衰退进一步恶化,如此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