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从异域孤军到「高级佣兵」
两个大时代,西进中国大陆的台湾半导体人,命运却大不同。2000年初期,二百五十位联电系统内的菁英,在当时最有接班相的「联电太子」徐建华领军,到苏州盖和舰厂,但遭台湾调查、起诉,他们的上市配股梦也跟着破灭。这群人,如当年国共内战后遗落泰缅边界的异域孤军。中国大陆不重视,台湾公司无安排去处。事隔十多年,美中贸易战下、中国大陆「全民大炼芯」拼搏半导体产业,一切风云变色。不仅沉寂多年的和舰顺势翻身,计划在中国大陆A股上市,
新一代台湾高级佣兵也出现了。他们是烧热「中国芯」炉火的核心部队,却象征台湾含金量较高、最后一批关键人才的出走。
南京高铁站,串联南京、上海与合肥成为中国大陆产值较高的长三角半导体聚落,催生更受瞩目的中国大陆大炼芯舞台。(摄影者.陈宗怡)
一、中国大陆最成熟半导体聚落:上海
崛起年代:约2000年
主力发展领域:晶圆代工、IC设计
代表企业:中国大陆规模较大晶圆代工厂中芯国际、华虹宏力、华力微电子、联发科竞争对手紫光展锐、华大半导体
傍晚5点,我们在中国大陆晶圆代工龙头中芯不时听见台湾口音、看见员工下班。原来中国大陆半导体业待遇不比网络、金融业,员工多准时收工,但此景可能改写。
我们的第一站,是上海。这里是中国大陆最成熟、产值较高的半导体聚落,包括中芯、当年(2000年)台塑二代王文洋投资成立的宏力半导体,联发科的中国大陆对手展讯,都将总部设于此。
2016年,上海半导体产值破人民币千亿元(约合新台币四千七百亿元),约占全中国大陆大陆半导体产值23%,是中国大陆较大的半导体基地。
物理距离上,上海离台北仅有约一个半小时航程。但,近两年到上海的半导体人,他们跟台湾的心理距离,却是终生不再回台任职的准备。
他们的脑袋,牵动上百亿利益去向
一位在中国大陆晶圆代工厂任职近十年的台湾人告诉我,如今大家西进中国大陆,除了机票,还有另一个文件相伴:前东家寄出的存证信函。
因为,大家脑中的硅智财(IP),动辄牵动数十亿元的利益,有可能颠覆一间公司,甚至一个产业的命运。
「这边六十个人全收到了(存证信函),全收到了!」在张江科技园区的一间咖啡厅里,一名登陆近十年的受访者刻意压低音量、用录音笔几乎收不到的气音对我说。这批人登陆后都被警告,不得泄漏营业秘密,「他们家里都打电话问,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怎么会接到存证信函?」
这六十人就是从台湾过档大陆厂商的工程师。
突破二十八纳米制程,可能带来多少利益?
以联电为例,其去年二十八纳米制程订单,就贡献营收至少逾新台币220亿元,而台积电的二十八纳米即使已量产七年,去年仍占其营收23%,约当于2250亿元。华力微只要从前两者手中分得5%市占率,每年便有逾120亿元进帐。
另一个的例子是,记忆体厂南亚科技六月二十二日宣布,控告一位离职的工程师,涉嫌窃取营业秘密到中国大陆任职。南亚科认定,如果对手使用该技术,可能获得超过新台币三十八亿元的利益,相当于南亚科今年第一季近五成净利。
正因为这群佣兵,动辄牵涉数十亿、上百亿利益,并让中国大陆加速威胁台湾半导体业,因此得背负台湾社会不谅解的眼光。
中芯成立18年,台湾员工从初期上千名到如今约100人,宿舍附近4、5间以台北为名的餐厅聚集,为他们一解乡愁。
拼高薪舞台,面对同乡「好像叛徒」
一位已离开中国大陆的半导体人,被前东家控告四项罪名。在法庭上,「法官的态度就只差没指着我说:你对不起台湾。」另一位在中芯任职的台湾人也回忆,他回母校跟学弟妹分享中国大陆工作经验时,「好几个学弟问的问题,会觉得,你好像叛徒。」
能完全同理这群台湾佣兵们心情的,是来自韩国的半导体人。韩国人的民族主义更浓,更不能容忍「背叛」,几乎到中国大陆的韩国半导体业人才,都已经做好不再回家的打算。
根据每年经手上百名中高阶半导体人才猎头案的智理管理顾问公司,与半导体业内人士推估,目前约有两千位台湾半导体人在中国大陆企业任职,另外并有一千人在中国大陆公司设于台湾的据点工作。
这三千人,多数是高阶经理人或研发人员,以全台湾半导体业研发人员共约四万三千三百人来看,约占六%到七%。
高薪与舞台,是吸引这群人到中国大陆的关键之一。
中国大陆这么迫切需要他们,因中国大陆是全球较大的芯片消费市场,每年进口芯片金额超过原油。然而,过去十多年,中国大陆网络公司轻资本、赚快钱的思维,让他们之前看待半导体产业时,认为这是「傻子做的事」,因为这产业动辄得投资上百亿美元、一个技术得蹲三到五年才问世。
现在,中美贸易战开打,人才与技术缺口,更明确的被凸显。
傍晚五点多,我们看着中芯国际门口出现大量下班人流。我好奇,这一次中国大陆砸入人民币千亿元、从台湾与世界各国引进人才,它就真会如张忠谋所述:将进步得非常快吗?
二、最被看好的大炼芯基地:合肥
崛起年代:2015年后
主力发展领域:记忆体、IC设计
代表企业:合肥睿力(旧名长鑫)、晶合集成(台厂力晶与合肥市政府合资)、台湾的联发科、群联电子、世芯电子都在此设子公司
周志铭(左2)领军的兆联是半导体废水处理隐形冠军,他说,近年跟着台积电在中国大陆建厂「知名度大爆炸」,客户从南京到合肥都有,让他一年得往返两岸近30趟。
技术被学走仍要去?周边包商:「中国大陆半导体像唐僧肉,全球都想吃一口。」
一早八点,我们从合肥西南方的市郊前往四十分钟车程外,初期投入近新台币2500亿元兴建的记忆体厂合肥睿力(旧名:长鑫)。
这座由合肥市政府出资的厂,是华亚科与南亚科赴大陆工程师的最主要去处。其执行长王宁国出生南京,但在台湾成长,华亚科退休的资深副总经理刘大维也在此工作。
每一张晶圆厂设计图,都得上缴
这座占地六万平方公尺、比台积电厂房都还大的晶圆厂,其核心工程,如无尘室、机电、废水与气体回收等等,都由台湾包商承揽。
专营半导体厂废水处理的兆联实业中国大陆区总经理周志铭,指着大家在晶圆厂旁盖起的一栋栋工务所说,这里就像个小台湾村,所有叫得出名字的台湾半导体工程商,例如:帆宣、亚翔、汉唐等公司都来了。
中国大陆如今是「全民大炼芯」,包括天气冷冽、不适合晶圆厂运作的吉林,或四川省自贡市等无产业群聚效应的内陆城市,都想盖晶圆厂。其实不只台湾人,三星、美光、英特尔等厂商也早已插旗。估计中国大陆现在至少有四十座晶圆厂正在运作。
两位受访者对我说:政策力挺下,中国大陆半导体就像块唐僧肉,不只台湾,全球的厂商都想吃上一口。
当各国的企业与佣兵都聚拢到中国大陆这座舞台,确实正催化中国大陆半导体快速发展,目前IC设计和记忆体领域,几乎已和台湾打成平手。
企业前来中国大陆参与「全民大炼芯」盛世,其实都清楚技术会被学走的代价。
「不耽误、不懈怠!」这里是合肥睿力整建中的工地
当地台商透露,在中国大陆做工程,都得以审核工程安全为名,上缴一份设计图给官方,「图样都要给官方盖章,所有图都会被看到。很多人很会藏,但你就算藏,他(中国大陆)还是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厂商不只为了利益,更为了防守而来。因中国大陆可能为力拱自制芯片,而补贴中国大陆供应链,尽可能减少对外采购。担任半导体工程公司顾问的环宇财富合伙人洪炳宏说,「你不赌,就没有赢的机会……。」
富贵险中求。懂「分寸」,成为佣兵们必要的生存术。
合肥睿力的包商工务所至少有10家台湾供应商,我们碰到的兆联员工和来自台湾的太太在此打拼,是大炼芯时代下人才移动的缩影。
佣兵生存术:当免洗筷、少点意见
一位曾在中芯服务逾十年的中高阶主管说,他的原则是不参与国家项目、公司内要盖章负责的事情,他不碰,「来这边你就是佣兵,不要太有意见……,要负行政责任的,台湾人还是比较敏感。」
也不只一位受访者说:「要把自己当免洗筷,不要想(在中国大陆)做到退休。」
这群半导体人很清楚自己脑中的技术有赏味期限,不少人设定在中国大陆的职涯就是五年、七年。因为在中国大陆若不能持续进步,贡献完在台湾所学,约满后,下场只有接受降薪、资遣,或像下楼梯,再继续往更次等的中国大陆公司移动,继续卖自己原本会的技术,成为半导体游牧民族。
当中美关系越趋敏感,台湾佣兵们如同行走在钢索上。一位台商举例,近两年合肥睿力从台湾大量挖角后,部分工程师带枪投靠,涉嫌泄漏营业秘密,但这个事实就不得而知。去年遭美光提告,中方已经暂停雇用跟给薪,要被控告的工程师解决官司诉讼后,再复职。
合肥让我看到,当大量资金与人才齐聚中国大陆后,它正在为「全民大炼芯」添加薪火。然而,当中国大陆加速前行时,这是否代表台湾半导体业人才流失,只是开端……?
三、对抗美日韩的记忆体重镇:武汉
崛起年代:2016年后
主力发展领域:记忆体
代表企业:长江存储(紫光与武汉新芯联合)
ASML的光刻机入驻长江存储
我们进入武汉,跟上海相比,这里的工作节奏明显加快,受访者比喻:「这里就像90年代的竹科。」
这里像外商,一成员工是外国面孔
武汉,是中国大陆对抗美、日、韩的记忆体国家队──长江存储之基地。在机场,可以见到许多日本人,多半是来支援该公司的协力厂商。
这个新兴的中国大陆记忆体基地,目前有约三千名员工,其中一成来自世界各地,不只台湾,更有日、韩、新加坡与美国的佣兵。
一位曾经在此任职的台湾中高阶主管说,这里与其说是中国大陆公司,更像外商,每周固定召开的主管例会,与会二十人中,有八成的人母语不是中文,「都要用英文开会,而且在这里,什么人都看得到,连坂本幸雄(已破产的日本记忆体厂尔必达前社长)也来过。」
身为国家队,在此工作的格局也不同。台积电近几年,每年平均约110亿至120亿美元的资本支出,已经是全球罕见,但长江存储所做的规画,却是五年880亿美元。
在资本为后盾、愿景为燃料的催化下,该名中高阶主管举例,他曾要求部属做一张全球供应链地图,在台湾,这可能需要花一星期整理,但他在中国大陆交办后,隔天,这张地图就挂在办公室上,「现在这边的年轻人很有『中国芯』情怀,他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很骄傲的事,完成民族大业。」
每天他们都在跟时间赛跑,和成熟的上海聚落不同,在这里,加班到午夜是常态,就像分红费用化实施前的竹科。
台湾在停滞,四、五十岁的人很彷徨
其实,我们访问的这群经理人,来中国大陆并不只为了钱,还因为台湾发展已停滞。
「在台湾半导体业,四十五到五十五岁的这些人,很彷徨,大部分公司没有在扩充……,你可能五十岁当部门经理,就当一辈子啊!」一位台籍经理人表示。
以制造端来看,联电上一次在台湾有新厂动工已经是六年前,力晶、旺宏更都已是八到十年以上的事情。在设计端,以台湾前三大IC设计公司联发科、瑞昱和联咏而言,十年来平均每位员工贡献的获利,都大幅衰退。单联发科,十年就衰退92%。
一边在衰退,一边在蓬勃。一直仰人鼻息的台湾记忆体业员工,感受更深刻。这次中国大陆开打,大家希望能有机会跟老大三星与美光大干一场!「给我十年,我很有机会把技术跟产品达到世界水准。」该名经理人说。
我们问,「你认为人才来中国大陆的情况会持续下去?」大家的回答是:未来五年,情况只会加剧,但却不会无限制的延续下去,因为五年、七年后,当中国大陆本土人才备齐,也就不再仰赖佣兵了。
当人才根基松动,接下来的台湾,该怎么办?
四、台积电12吋晶圆厂落脚处:南京
崛起年代:2015年后
主力发展领域:晶圆代工
代表企业:台积电落脚后,吸引200间半导体企业,包含紫光集团、欣铨科技、ASML、创意电子
窗外这3栋人才公寓,是台积电500位外派员工在南京的家,特区内因台积电设厂而开的台商学校,也早已开始招生。
两年前,这里黄土一片……今年,台湾半导体产值恐被超越
最后一站,我们到了中国大陆更受瞩目的半导体新聚落南京,这是台积电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座十二吋晶圆厂。
两、三年前,台积电南京厂所在的浦口特区还是黄土一片,如今不仅盖起一栋栋的高楼,台积电新厂的圆形建筑体,就像一个发光的太阳,吸引上下游约两百家厂商进驻,从IC设计、设备商到化学原料等等,应有尽有。
两百家上下游厂跟着来,像种下种籽
里昂证券半导体产业分析师侯明孝预估,四年内,中国大陆市场占台积电营收很可能超过两成,将是台积电重要的成长引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