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理解山东的政治与金融生态,在回到对山东企业债务危机的讨论之前,我们先来聊一聊有关于山东地方债的奇幻故事。2014年,广东、山东、北京、上海等十个省区市被纳入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范围。与以往地方债发行不同的是,此次财政部要求试点地区按照规定开展债券信用评级,并自行组织债券利息支付与本金偿还。此举的初衷是为了明确地方政府的责权,打破以往中央“代发代还”模式中举债和用债主体模糊的弊端,取消财政部对地方债务的隐性担保,进而推动形成有条件、有控制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模式。
这本是推动地方债走向市场化的一桩大好事,然而就在第二个试点发行的山东省出现了令人惊讶的一幕。2014年7月11日,山东省政府债券的招投标顺利结束,但是债券利率水平低却令人诧异。五年期、七年期、十年期债券利率招标确定的利率水平分别为3.75%、3.88%和3.93%,低于同期限国债整整约20个基点!然而第一个试点省份广东的债券利率也仅仅是与国债持平,此后同年试点的其他八个省市区也均未出现类似的情况。
如此之低的地方债利率意味着什么?首先,这意味着在市场定价的逻辑之下,山东省地方政府的信用要高于中央政府,这个结论是多数投资者无法接受的。做一个直观的比较:此前中央代发代还、信用托底的地方债利率在一般情况下会高于国债约30基点。
2014年在首个试点省份广东省出现地方债利率与国债持平的情况时,已经让投资者们大跌眼镜。
到了山东省,利率竟然比同期限国债低了20基点,直教投资者感叹“没有最低只有更低”。根据信用债定价一般规则,利率要体现信用溢价及流动性。因此在地方政府信用水平低于国家信用,地方债流动性远差于国债的情况下,政府逾期债务率在各试点地区中最高的山东省,其地方债利率更够远低于广东省和国债,可谓魔幻。唯一可能的合理解释便是在山东债发行过程中存在非市场因素主导的情况。
其次,地方债非市场化的超低定价,将严重影响其在二级市场的流动性,这意味着承销的金融机构需要面对更大的持有到期压力。地方债相对于国债而言,投资者范围较窄,变现渠道有限,还存在期限结构不够丰富等劣势。2016年上半年,地方债现券成交金额约为5500亿元,然而换手率只有8%。二级市场流动性不佳,一级市场供应却持续不断,系统风险全部压在了承销银行的身上。
事实上在2015-2016年,随着地方债的快速扩容,越来越多参与地方债承销的银行感受到了巨大的财务压力,其中势单力薄的中小银行更是叫苦不迭。截至2016年8月,参与各个地方债承销团的银行将9万亿元的地方债尽收囊中,其中只有很少部分进入市场流通。有参与承销的银行工作人员表示,“现在地方债由于非市场化定价,承销机构一旦拿在手里就只能放到持有到期账户上,以避免体现出浮亏。这样下去越积越多,债券收益率调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然而据了解,在山东债招投标过程中有承销商直接给出了低于前5个工作日国债利率均值15%(约60个基点)的报价,而其他地区承销商的最低报价一般比标位下限高出40个基点以上。是什么原因让参与山东债承销的银行宁愿冒着巨大损失的风险,还要以如此低的价格参与投标呢?
一种可能性是承销银行在其他方面和地方政府有合作关系,这些合作机会可以提高银行收入,弥补银行因承销地方债造成损失。例如由于地方政府拥有财政存款及其他直接影响作为承销商的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重要资源,使得商业银行市场化定价能力无法体现。这直接导致地方债在发行定价过程中,市场并未起到决定性作用,“看不见的手”往往让位于“看得见的手”。
据报道,早在广东省首次试点发行时,就有某承销银行交易员表示,部分金融机构通过买债表示对地方政府的支持,以换取财政存款。对于山东省而言,也有消息说该省将向中标的八 家银行配置同等规模的财政存款。其实,稳定且成本较低的财政存款可以给银行带来颇丰收益,即使为保住既有的财政存款份额,银行也有动机配合政府债券发行。这一做法在此后的地方债发行中变本加厉,据知情人士透露有不少于5个地方政府在2015年4月底已开始允许商业银行以地方债作质押,来获取财政存款。
然而即使有关财政存款的结论成立,也有人认为这仍然不能弥补由承销地方债带来的损失,政府的力量和影响力还体现在其他方面。例如,可能存在地方政府找金融机构“做工作”,或者金融机构为“讨好”地方政府主动降低发行利率的情况。尤其在此次山东地方债事件的分析中,还需要结合当时山东金融改革的大背景。
2013年8月7日,山东省政府正式发布《关于加快全省金融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山东金改“22条”,希望借此机会大力振兴山东金融业,并通过金融改革加大对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的支持力度。为此,山东省积极引进金融人才,一年之中山东就引入30名金融干部挂职,有13个地级市迎来“一行三会”的官员挂职副市长。
另一方面,山东省高层还与工、农、中、建、国开行等大型银行的主要负责人密集会见。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密切互动之下,银行通过与政府打好交道,可以获得更多支持,有助于它们拓展在山东省的业务机会,降低业务成本,这些都使得山东省政府在债券发行过程中地位更加主动。
在国家战略和当地产业支持的大背景下,金融机构的放贷出现了唯政府和重点企业马首是瞻的倾向,金融政策开始倾斜。事实上,银行很可能从其他业务和政银关系角度考虑业务开展,尤其是在国家战略和当地政府的双重因素叠加之下,为寻求更多的业务机会并降低业务成本,进而使业务决策缺乏相对独立的考量,这加剧了企业贷款违约风险。
从魏桥的“孤网”发电到“黄蓝”战略下的金融倾斜,在山东巨象的成长的每一步都踩在了政府厚实的肩膀之上。时至今日,面对齐星集团的困境,永远站在第一线的政府仍在重复着老路,不遗余力地托底,以求力挽狂澜:不仅全力帮助西王集团对齐星进行重组,还为西王提供变更土地性质、调整规划、担保增信等一系列帮助。在政府的全力支持下,短期风波平复了,但巨象经济的负担却并没有丝毫的减轻。有朝一日,当巨象们成为政府的不可承受之重时,又该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