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闲来无事,整理旧贴,正巧手头有若干火热出炉的新鲜史料,于是补记之,期成完璧。
首先还是先要了解一下清朝的科举体制。 这样后文的叙述就方便多了。正所谓:吾心已随长今去,人生何处不PK。旧时才俊若要入仕途,必经以下步骤。
第一步,县(童子)试:
每3年举行2次。須经县、府、院3试,考生一律称童生,但考时分“已冠”、“未冠”(16岁为限)出题。共考六场(俗称一考五覆),第1名称“县案首”(不成文之规定,将来院试必取为秀才)。
第二步,进学:
中秀才后,加试1场(覆紅榜),定名次,成绩优秀者分发府学,其余分发分到县学,称附生。学宫谓之“泮宫”,泮即半,意为半于天子之宫。学宫必设一个泮池。生员入学时都须绕泮池一圈,因此也叫“入泮”。(故有重游泮水之说,意即考取秀才一甲子后,重回学宫之荣)
入学后,沿:附生--廩生--岁贡生,依序递迁。(遇覃恩之年,岁贡第1名称恩贡,得有特权,非有重罪,不能革去科名。先贤后人入国子监,也称恩贡)。另有“拔贡”(年45岁一直考不上举人之老秀才,每12年一次特招入国子监),“优贡”(学政保举),“副贡”(乡试中,因额满见遗,或卷好,但稍有瑕疵之落第者)。
此外,钱可通神“准贡、廩贡、增贡、附贡、例贡"都可由捐纳而來,(行规是这样,捐纳之人,逢缺不补,不过日后若能考取举人,则逢缺即补,升迁优于同时中举之生员)
第三步,乡试:
3年一科,在各省会举行(每年秋八月)。考场称“贡院”,1日1场,共三日。中了就是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曰亚元,前五名曰经魁。督府于放榜后数日,设“鹿鸣宴”(因会上要唱诗经中的小雅鹿鸣篇),宴请主考、学政暨全体新科举人,(故中举满一甲子,谓之“重宴鹿鸣”)。
第四步,会试:
乡试后的第二年2月,京师贡院。赴试的举子,都享受公费待遇,称公车。也是1日1场,共三场。中了就是“贡士”。第一名“会元”。然后经保和殿覆試,列等,才有资格参加殿試。
第五步,殿試:
例于4月22日举行,地点仍是保和殿,每份试卷都須经八位读卷官阅过,拟定前十名进呈御览,钦定名次,一甲三名,依次为狀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其他七名列入二甲赐“进士出身”,其余赐同进士出身
。
第六步,受职:
新进士受职前,又须经过朝考,朝考分三等,一等第1名称“朝元”,之后核計覆試、殿設、朝考三者的等第受职(比如状元任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任編修,其他进士任检讨討、庶吉士等)。
第七步,散馆:
3年见习期满,皇帝亲主考试,绩优者或留朝中为官,或放外任。
介绍完毕,现在开始看最后一届科举。
首先是乡试,也就是各省海选。各省分拟各题,侧重各不相同。最切合朝廷风向的自然是顺天乡试了。拟题如下:(以策论为例)
题1,《汉初驰商贾之律论》
题2,《东汉中兴功臣多习儒术论》
题3,《龚遂治渤海虞诩治朝歌论》
题4,《隋唐二史不为王通立传论》
题5,《吴兢上贞观政要张九龄上千秋金鉴司马光上资治通鉴真德秀上大学衍义论》
(这种题目与当时清廷新政可谓是相呼应了。此外,江南,浙江,江西,福建云贵各省,出题思路大体同上,甚或有一二重复,勿需赘言)。
以下再列几省相对有特色的试题:
河南,《中州形势论》
陕西,《王猛治秦论》
山西,《韩信引兵下井陉如陈余用李左车策信将何以待之论》
(这类题型属于地域色彩相对较浓的一型)
最嚣张的是湖南,《夏少康年四十以一成一旅致中兴论》(明摆着是亲光绪么)
最有趣的是广东,《武以侠犯禁论》(估计是当时广东革命党暗杀之风太烈了)
最费解的是山东,《辽金元开国兵力论》(也没人举报它,这种题目足够兴一场文字狱了)
侃完乡试,谈会试:
光绪三十年正逢西太后七旬万寿,为庆贺太后寿诞,故将本是正科的会试和殿试改称为甲辰恩科.
考时:四月初十日
考点:由于京师贡院毁于庚子拳乱之时,故时会试改在开封举行.
考官:裕德(协办大学士),张百熙(吏部尚书),陆润庠(左都御史庠),戴鸿慈(户部右侍郎)。
考题:第一场,史论5篇:
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5“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第1题藩镇,第2题平戎,第3题变法,第4题举贤,第5题以夷制夷。)
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第三场《四书》《五经》义
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闲话不表,最后会元之选落在两个人头上,其一为福建闽县人林志烜;其二为湖南茶陵人谭廷闿。两人学问,家世相当(小林子是晚清名臣林则徐的族人,老谭是前两广总督谭钟麟的爱子)。两厢比较,朝中还是湖南人比较有面子,主考之一的张百熙,湖南长沙人,出来说了几句:
“吾乡二百余年,三鼎甲具备,独少会元。场中得湖南一卷,写作俱佳,以正大光明次序论,吾班次第二,例中会魁,科举将停,机会难在,情商裕相,庶使吾乡科名免有缺陷”。于是首席主考裕德(字寿田,喜塔腊氏,满洲正白旗)卖了一个人情给他,另外两位考官戴鸿慈(字少怀,广东南海人),陆润庠(字凤石,江苏元和人,状元出身)也无异义,遂点了谭廷闿,如此一来湖南科举虽然完美收场,而大清少了一位大三元(林志烜之前已是福建省之解元,此次要不是被放了鸽子的话,殿试时,按科场规矩铁定会被推点状元,以成就一番科场佳话)。
点会元时已然是朋党激斗了,点状元时就更是热闹。故老传说,居然没有一种说法是一样的。
考时:五月二十一日
考点:保和殿
考官:王文韶(字夔石,浙江仁和人),鹿传麟(字滋轩,直隶人),陆润庠(字凤石,江苏元和人,),张英麟(字振卿,山东历城人),葛宝华( 山阴人),陈璧(字玉苍,福建侯官人),李殿林(字春丞,山西大同人),绵文(宗室)
考题:策题四道
1,“世局日变,任事需才,学堂,警察,交涉,工艺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董理.将欲任以繁剧,必先扩其见闻,陶成之责,是在长官.顾各省设馆课吏,多属具文,上以诚求,下以伪应.宜筹良法,以振策之”。
2,“汉唐以来兵制,以今日情势证之欤”。
3,古之理财,与各国之预算决算有异同否”。
4“士习之邪正,视乎教育之得失.古者司徒修明礼教,以选士,俊士,造士为任官之法.汉重明经,复设孝廉贤良诸科,其时贾董之徒最称渊茂.东汉之士以节义相高,论者或病其清议标榜,果定评欤 唐初文学最盛,中叶以后,干进者至有求知己与温卷之名,隆替盛衰之故,试探其原.……今欲使四海之内,邪慝不兴,正学日著,其道何之从?
”
说法一,金梁(字息侯,杭州驻防,满洲正白旗,甲辰进士),其在《瓜围述异》中载:“是科第一,原定朱汝珍,太后阅,始改刘春霖,而余本第三。相传太后观字喜疏淡而恶乌方,朱檀楷法,惟用笔较重,太后阅第一卷,不甚合意,见第二卷为细笔,而第三卷尤瘦硬,将置卷首,即余卷也,及阅策首有“痛哭流涕”句,竟掷于地,遂改二为一,左右既知第三卷不为太后所喜,急易一旗籍为探花......”
说法二,商衍鎏(字藻亭,广东驻防,汉军正白旗,甲辰探花),其曾说,主考陆相(陆润庠)告其往事云:主考官最初进呈的名次是朱汝珍第一,刘春霖第二,张启后第三,商衍鎏第四,光绪看了进呈殿试卷,认为第二卷字比第一卷更好,第四卷对策比第三卷更好,于是将一,二卷名次对调,三,四卷对调,结果钦定名次变为刘春霖,朱汝珍,商衍鎏,张启后。
说法三,民间传闻,西太后不喜广东人,加之珍妃之死,故把籍贯广东的朱汝珍降格,而刘春霖不仅字好,而且籍贯是直隶肃宁,寓意“肃靖安宁”,加之名字也好,恰逢北方大旱,春霖二字可以冲喜,于是刘得了第一。
最终名次: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传胪,张启后。之后,就是游街之类的例行公事了。发榜数日以后,所有新科进士再参加选拔翰林的朝考.考试结果,又是谭廷闿排名第一,然后就是入馆,不到一年,全部公派留学,习新学,本指望回来之后报效大清,没想到世事难料,人才是出了不少,效忠朝廷,那就远远谈不上了。(以其中三主席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