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公司的风格如何,无疑是公司掌门人决定的。科研出身的汪滔,让大疆创新看起来也像是个技术卓越却又带着骄傲的公司。凭借技术,汪滔和大疆在无人机领域迅速崛起,收获了资本和消费者的追捧。或许正是从市场到资本的畅通无阻,让汪滔和大疆的骄傲更加放大,比如开创先河的“股权
+
债权”融资方式……
近日,年初因“竞价”融资火爆了一场的大疆,再次进入了大众视线中。
据中国商务部消息, 8月
30
日,美国
Autel Robotics
公司向美国际贸易委员会(
ITC
)提出申请,指控大疆对美出口、在美进口或在美销售的无人机及其组件侵犯其专利权,请求
ITC
发起
337
调查并发布有限排除令和禁止令。
有报道指出,请求ITC对大疆发起调查的美国公司,实则是同在深圳的道通智能的在美子公司。此次调查申请,其实是大疆与道通智能的专利战。
值得一提的是,
2017
年大疆高达
180
亿元的销售额中,
约有
80%
的收入是来自中国以外的市场,
大疆在北美市场的市场份额约在
6
成左右。
这意味着,若大疆在此次调查中落败,其业绩或许会遭遇不小的打击。
事实上,大疆在国内市场上,也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行业级市场“搅局者”
公开数据显示,当前,大疆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七成以上的市场份额。
在国内的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上,大疆更是占据9成以上份额。
2017
年,大疆消费级无人机业务的营收占总营收的
85%
。
2015-2017年,大疆营收分别达
59.8
亿元、
97.8
亿元、
175.7
亿元,净利润则分别为
14.2
亿元、
19.3
亿元和
43
亿元。
不过,对于支撑起大疆营收的消费者,大疆的服务精神显得有些不足。
不仅炸机事件频发,而且产品的售后维修成本偏高、维修等待时间太长等,售后服务方面问题重重。
相较于普通发烧友出于喜好购买无人机,工业级无人机是大疆无人机未来更宽广想象力的发生地。
据三胜咨询调研报告预计,2016年中国行业级无人机市场规模约为
26.1
亿元,
2022
年该行业规模将增长至
527
亿元。
不过,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大疆,目前在利润更丰厚工业级无人机领域还处于“打江山”的阶段。
有分析指出,行业级无人机的研发、服务成本和售价都相对较高,且在植保、运输、测绘、警用安防、巡检等不同的细分领域中,对产品的要求又有诸多不同。整体而言,门槛更高,资产较重。
这对于以往面对普通客户时,服务意识有些不足的大疆来说,打开工业级市场还需要多些过渡。更重要的是,大疆在工业级市场上面临的对手远多于消费级市场。
据悉,目前我国民用无人机研制单位包括军工集团下属单位和科研院所,以及民企。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无人机作为商业运营的企业超过1000家。
2015
年,大疆进入植保领域。
艾瑞咨询
数据显示
,国内无人机市场总规模将
在
2025
年
达到
750
亿元,其中行业应用农林植保
则将达到
约
200
亿元。
截至
2017
年
11
月,
国内植保无人机保有量为
1.1
万台,大疆售出
7500
架,占比近七成,
但是,大疆植保无人机产
尚未盈利
。
这或许是由于大疆为占领市场,采取了
价格战
所致。据悉,大疆在去年
12
月底发布的一款升级版植保无人机新品,在性能、技术都更完善的情况下,其价格较旧款反而便宜万元。这被部分厂商认为是市场搅局者。
不过大疆创新总裁罗镇华此前表示,农业在大疆体量里占比很小,大疆可以负担在该领域一定的投入和亏损。
由此来看,大疆占领蓝海市场时,采用的价格战在其迅速获得市场份额之时,也意味着进入一个新领域就将出现成本不断推升,但短时间内可能无法盈利的状态。
融资“
奇景”
大疆略带傲慢的风格,在一级市场上同样引发了高关注度。
已经先后经历过5轮融资的大疆,在
2018
年
4
月展开其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轮融资。这场融资以竞价的方式,融资金额在
10
亿美元。
据媒体报道,大疆此次融资,采用了基于
D
类股
/B
类股认购比例的方式,进行的竞价排名。即
需要认购一定比例无收益无投票权、类似
“无息债”的
D
类普通股,才能获得
B
类普通股投资资格
。最终以
D /B
认购比例的高低排名,排名低者将被剔除出名单。
大疆给出的融资方式虽然特立独行,但其本身的独角兽特质,让各家投资机构趋之若鹜。首
近
100
家机构递交了保证金和竞价申请,认购金额较计划融资额超过了
30
倍。
火爆的首轮竞价,让大疆不得不开启第二轮,乃至第三轮竞价。
历时一个月,大疆的此轮融资终于在5月初落下帷幕。据悉,确定的领投方有五六家,每家至少
1
亿美元。不过,最终的投资方并未披露。
不过说到底,投资者最为在意的,或许还是退出通道。据中证报称,
“
汪滔是很不愿意受管束的一个人,他设计大疆整个就是红筹结构,就没想过上市
”。
不过,对于
4
月份的融资份额,大疆给出了一个退出机制:
三年锁定期之后,投资者可要求大疆进行回购,或由投资机构进行旧股转让
。而
IPO
依然不是大疆的选项。
对于汪滔这么一个研究出身、颇为傲娇的领导者,想要他改变决定或许并不容易,而若是通过资本的力量逼迫其改变IPO计划,只怕就更困难了。
好在,独角兽大疆“有人送钱”,不少投资者都表示不担心退出问题,因为“总有人愿意高位接盘”。
可问题是,这种火热,能持续多久?
在今年4月份投资者的狂热之前,大疆还有过一场略微尴尬的融资经历。据媒体报道称,
2017
年时,大疆采取同样的“股
+
债”方式,估值为
135
亿美元,但是
2500
万美元的融资额度,历时三个月都未能筹集满。
当前,随着资本市场进入寒冬,“烧钱”不止的新经济公司募资难度不断增加情况下,一直声称没有
IPO
计划的大疆,如今估值已经达到
150
亿美元,未来再进行融资还会出现这种火热的场景吗?
骄傲又
低调的汪滔
大疆对用户及投资者展现出来的“傲慢”,大概都与它的创始人汪滔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