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吴师兄。
从昨晚开始,很多人都在讨论:
微信接入了DeepSeek
。
这对于我们这些每天在微信上处理事务的上班族来说,简直是个“王炸”!
以前,我们用微信,所有信息几乎都封闭在这个生态里。
你想找什么内容?用微信内的搜索,往往只有微信自己的数据。
这种“互联网孤岛”的做法让我们渐渐习惯了被局限在一个狭小的流量池里。
而各大厂商都乐此不疲的引导甚至强迫用户无法在网页上使用产品的全部功能,必须通过厂商自己的 App 才能正常使用,互联网本来应该是开放无界的,现在却是越来越多的孤岛把我们困住。
突然,DeepSeek 这个 AI 工具进来了,带来的是开放、自由和无缝连接的搜索体验。
你在微信内不仅能查找微信数据,还能接触到整个互联网的知识库。
这种变化,和过去完全不同,真是让人惊讶
。
群里一些朋友吐槽,
DeepSeek的接入,本质上不过是大公司之间的“自保行为”
。
他们担心开源技术带来的“平等化”,打破了各大平台原本掌控流量和信息的局面。
想想看,知乎和腾讯推出的DeepSeek版本,虽然都使用同样的开源模型,但答案却完全不同——这不就是在给开源的内容加上一层“防火墙”吗?
这种“防御性接入”其实在说:“我们有大数据,你不能轻易拿走!”
而且,从用户角度来看,这个“接入”看似便利,但却有更深的隐忧
。
比如,微信内部集成DeepSeek,确实比通过其他APP来搜索更省事,这样不就能更有效地留住用户流量吗?
DAU(每日活跃用户)才是最关键的嘛!月活十亿的微信最值钱的就是这个 DAU!
从传统互联网的角度来说,谁控制了流量池,谁就能称霸市场。但反过来想,如果微信都开始“蹭”开源AI的热度,
我们这些用户是得到了便利,但也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更深层次的“流量工具”。
“人人都有,反而人人都没有”这个道理,倒是给我一些启发。
开源模型的普及,正是因为每个人都能用,它才有价值
。
如果每个平台都开始将开源模型包装成自己的“专有技术”,用户其实反而会失去选择和自由。而这种“信息封闭”趋势,最终只会让人更困惑,甚至加剧信息过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