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挺有意思的争论:
80后的那一代人,和 90后的那一代人,谁更懂得爱情的意义?
下面的评论简直像是炸了锅。
“80后根本不懂什么是爱情,都是为了结婚和生育。”
“90后一点都不珍惜自己的人格和身体,太放纵了。”
“80后都爱的太小心了,一点都不懂爱情本来应该是热烈的。”
“90后都还太年轻,没什么阅历,也不懂平淡的爱情才是真。”
......
你很难想象,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只不过隔了一个十年,在爱情观和婚恋意识上面,就能有这么大的对抗与差异。
那么,80后和90后对于爱情的理解有哪些区别?
又是谁对谁错呢?
01.关于闪婚。
闪婚,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词汇了。从七八年前开始,就已经有大批量的情侣选择闪婚。我知道最快速度的闪婚,是我一个自己创业的朋友,跟女朋友认识了一周就扯证了。
虽然婚后也挺不错,但闪婚这件事情还是有风险的。
而且,我之前一直以为90后更年轻,对于这种新颖的婚姻形式会更感兴趣。但就我接触的学员和粉丝来看,反而是80后的群体更能接受闪婚。
90后对于闪婚保持着更谨慎的态度。简单来说就是:
80后的多数人更希望尽快步入婚姻,而90后则保持着对恋爱的积极性和对婚姻的保守性。
02.关于恋爱条件。
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审核条件和原则,于是,每个人都会有各不相同的“恋爱条件”。
比如说,有的人是颜控,有的人喜欢有才艺的,有的人喜欢学霸,有的人喜欢霸道总裁。
对于恋爱条件,80后一代和90后一代也大不相同。
80后更多的人关注的重点是两个人以后过日子会有多少磕磕绊绊,而90后大部分人则把经济条件和物质基础看作是刚需。
一句话概括就是:
80后渴望坚定不移的亲密关系,90后的爱情更容易被现实打败。
03.关于性和婚姻。
为什么要把这两点放在一起说呢?
因为不管是80后还是90后,大部分人都是极有共通性,又有严重的两极分化。
先说性。
80后和90后对于性的态度都是比较开放和包容的,只不过这一份开放和包容的出发点不一样。
80后更喜欢把性看作是考量两个人是否合适的【硬标准】。也就是说,因为恋爱经验和人生经历更多,所以80后一代人看待性的时候总会有一定目的取向。两个人合不合适,性,是一个重要考量条件。
而对90后来说,性更像是一个等了很久之后终于来到自己家门口的“陌生的老朋友”。几乎所有90后对于性的态度都是探索而好奇的。他们更多的兴趣点是一种新奇的体验,大部分人也并不会把性和婚姻联系起来。
再来说说婚姻。
这可能是80后和90后分歧点最大的地方了。
80后一代中的一大部人对婚姻的态度可以用四个字概括:按部就班。差不多到了合适的年龄,找到了差不多合适的就可以结婚了。结了婚肯定就是备孕生小孩,生了小孩开始养育下一代,开始攒上学钱....
我更愿意把80后一代的婚姻看成是自行车链,一环扣一环的就这么发生了。我有好几个80后的来访者,在结婚两三年之后才反应过来自己已经结婚了。这不是反射弧长,而是当你的婚姻像链条的下一个齿扣卡进轨道里的时候,你确实是没那么敏感的。
相反的,我见过的很多已经结婚的90后,婚后都没有怀胎十月才生孩子的,基本都是六七个月就生小孩了。
什么意思呢?
当然不是说90后都早产,而是说很多结婚的90后都是“先上车再补票”。
我认识的很多90后夫妻,都是发现自己怀孕了,然后还是着手准备结婚的事宜。而且,基本两个人相处3年以上的情侣,在未婚先孕准备结婚的事情上,都“快速且顺利”。
这是因为对于90后一代来说,两个人在一起之后,更关注的是彼此本身,而像是领证、办婚礼这样的形式并不会被特别重视。
就像最近微博上关于“结婚不办婚礼能不能接受”这个话题的讨论中,觉得婚礼只是形式,有没有都可以的人,几乎全都是90后。
那么,80后和90后对待爱情的态度,究竟谁更正确呢?
都正确。
韩国文学家朱耀燮说:
“男女之间真正的爱情,不是靠肉体或者精神所能实现的,只有彼此的精神和肉体相互融合的状态中才可能实现。”
可见,爱情并不只会存在于一种形态中。
就像我常说的,两个人在一起之后,所有状态、情绪、感受和体验都在不停的变化,这是因为爱情本身就是一个时常在变动着的情绪集合体。
所以,不管是80后渴望爱情是稳定且和谐的,还是90后崇拜热烈和充满激情的关系,都是爱情其中的一种状态。
就像以前各种情感类文章都会引用的一句话:“我们每天晚上都会望向同一个月亮”,不管是80后还是90后,不管爱情观有多大的差异和冲突,我们最后所期盼的不都是爱情里的那一丝幸福么?
只要是爱,就没有对错。
你是80后还是90后?你对爱情又有怎样的理解呢?在留言里和我讲讲你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