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爱范儿
关注这个时代最好的产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IT之家  ·  Mate ... ·  昨天  
腾讯研究院  ·  腾讯研究院AI速递 20241212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爱范儿

自动停车助手,这应该是今年 CES 最出彩的机器人

爱范儿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1-10 07:59

正文

一个充满机器人的未来,看起来应该是什么样子?这个充满未来感的问题很容易让人沉浸于无尽的幻想当中,好在每年 CES 上总有那么一两款真实机器人能够让我们“预见”未来。


在 CES 2017 上就出现了一款为你自动泊车的小机器人 Loomo“路萌”,它自己本身或许默默无名,但是打造出这款机器人的 3 家团队你肯定都很熟悉:Segway Robotics(赛格威机器人)、宝马、Intel。

这一点也可以从 Loomo 的外形上看出:行走部分实际上是一台 9 号平衡车;长脖子上面顶着一台安卓平板,像一个大脑袋;胸口有着另外一个小脑袋,还会左右旋转观察,上面打着 Intel 和 Segway Robotics Logo,看起来的确有点萌。

问题来了,它究竟如何实现“自动泊车”服务呢?这首先要从其工作场所说起。一块在宝马 CES 展区内特别划分出的区域,区域画好了几个停车位以及出入口。实际工作流程如下:
  1. Loomo “前往”宝马展区试驾入口,大脑袋上直接显示“为某某先生/小姐提供停车服务”(现场会直接显示出试驾者的人名);

  2. 装备有 Co-Pilot 功能的宝马新 5 系轿车驶入展区,接近入口后 Loomo 对目标车辆显示“Follow me(跟我来)”;

  3. Loomo 倒退着将目标车辆引入特定区域,并且在车辆达到指定位置之后显示“停车”,这个时候车上的人就能够带上所有东西直接下车。

  4. Loomo 行驶到车辆的左侧,开始等待。车辆本身则开始自动行驶,并且通过不断修正方向,倒车停在车位上。

  5. Loomo 再次“前往”车辆入口等待。

以上整个过程中完全不需要人工介入,不过宝马还是给 Loomo 同时配备了专门的遥控和控制人员,主要是考虑到现场参观环节需要近距离观察,以及在现场人太多情况下进行停机操作。

也有围观路人提出了疑问:这个机器人似乎也只带了一小段路,它的作用似乎可以忽略。对此宝马负责开发的负责人 Michael 表示:
Loomo 实际想解决停车场找车位的问题,这个场地只是个示范,更加复杂应用环境中“带路”功能也能实现。
对于目前都市中日益复杂的地下停车场来说,完全可以在每一层放置几台 Loomo 引导用户前往停车位。这样一来用户能够减少寻找停车位的时间,节省在停车上面花费的时间,如果再配合上宝马自动泊车之类功能,体验的确会上好几层楼。
另外一方面,通过引导停车场也能够真正有效地管理停车位,甚至能够实现在前面车辆即将开出前 30 秒开始引领下一辆车前往。这项服务同时也能针对前往停车场寻找车辆的人们展开。

另外一个是 Loomo 的工作续航问题,根据在场 Segway Robotics 商业和开发者计划负责人张佳辰介绍:
昨天这台机器人连续运行了 10 个小时,就连拉斯维加斯不时出现的 6、7 级阵风也能很好应对,至少没被吹跑。
相比续航,Loomo 正常工作所需的一系列核心技术更加值得关注:采用 Intel Atom 芯片作为主处理器,在小脑袋上配备了 Intel RealSense 传感器;最后 Loomo 还通过无线局域网与新 5 系、以及特定区域的停车管理系统三者互相联通。

根据爱范儿现场跟宝马工作人员了解,整套系统主要由宝马负责开发,基础是 Segway Robotics 和 Intel 提供的开发者套件:9 号平衡车是整体基础,除了提供行走能力之外还负责整机的供电;Intel 提供的 RealSense 则负责计算机视觉部分、同时还通过 Atom 平台提供所必须的运算能力。
实际上早在去年的 CES 之上,Intel 就已经在主题演讲中着重介绍了当时的 Loomo——“Segway Robot”,不仅名字有些难读,同时也只是一个测试原型机。
但很明显 Segway Robotics 和 Intel 已经意识到了其中的意义,去年 4 月开发者计划就已经正式发布,同时开放相关的软件和硬件平台。开发者只需要购买与现场一致的 Alpha 版本,就能够通过简单地开发实现视觉、自主导航、语音、连接、交互和硬件扩展 6 大能力。

根据张佳辰介绍,宝马也不是唯一一个提交开发申请的第三方,实际总申请数量达到 3000 多份,并且来自不同领域。最终他们选择了与宝马进行首次合作,在三方通力合作之下,整套系统开发仅仅用了 1 个月时间,这也基本证明了整套平台对于其他环境应用的开发潜力。

究竟未来 Loomo 还会发生怎样硬件层面和应用环境上的演变和进化?能否成为第一波生活机器人浪潮?这些似乎都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