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昨天在一个百万大V的微博下@我,
那条博文的内容是这样的:
博主教育所有女孩的家长,高考之后务必带孩子去北京走一套流程:
住2万的酒店;
买一万五的电子设备;
坐2万多的飞机头等舱;
刷一万五的信用卡下一周馆子;
剩下3万买贵妇保养品化妆品+衣服+全套随身物品;
总之,这10万在北京砸完之后,你的女儿就能永远隔离屌丝了,不必在大学被屌丝“免费祸祸”。
(祸祸 = 破坏、糟蹋、浪费)
而且这10万块钱也不用心疼,因为有付出才会有回报。
你砸完这10万块,以后就等着加倍收彩礼吧!
这篇博文里面诸如
“隔离屌丝、免费祸祸”、“损失大了、加倍彩礼”
这类词语让我怎么看怎么难受,有非常明显物化女性的倾向。
而且我也真没想到,高考刚结束两周,这就有人蹦跶出来挥斥方遒了。
指挥所有女孩家长花10万砸女儿,只是为了屏除穷人家男孩+加倍收彩礼。
可是我就很想问一句:
这到底是在培养不正确的消费观,还是为了把女儿卖更高价格而包装?
但是,还真有粉丝认同了他的想法,要带家里的女孩走一趟这个流程。
按照这个情景,我们合理的揣测一下:
女儿那一周被砸了10万后,知道了这个世界的另一幅面孔。
明白了有钱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理所当然会对金钱生出向往之心。
可是女儿的眼界涨上去了,但是父母的后续财力跟不上怎么办?
那她要怎么让自己继续拥有奢侈的生活?
像文里举得例子lamer,当她用过了上千块的lamer,还会想再用几十块的大宝吗?
如果女孩的家境能一直持续的供应lamer,大概也不会出现这种一次性突击消费了。
可是,当一个女孩在短期内突然间尝到了物质的甜头,虚荣心的诱惑、人上人的生活;
那么她是不是有可能会为了继续维系奢侈的日常,而走向歧路呢?
陡然富有之后再回归贫穷,很可能让女孩们变得虚荣、不切实际;
继而忘记什么是脚踏实地,甚至对贫富差距出现怨怼之心:
“凭什么有人生下来就有钱?”
“我又为什么要出生在这种家庭!”
别觉得我在危言耸听,我们回想一下《变形记》里那些被交换的农村孩子就明白了。
《变形记》主题是“在别人的世界里寻找自己”。
节目形式是选取一个农村孩子与一个城市孩子交换身份。
这档节目自2006年播出以来一直拥有非常高的收视率,同时也伴随着非常大的争议。
其中呼声最大的质疑声认为:
这种交换对于农村孩子本身是一种伤害!
因为对于被交换的主人公的选择:
城市孩子普遍家境十分优越,与父母、老师矛盾深重,平日不学无术、抽烟喝酒,甚至会对家人拳脚相向。
而农村孩子呢?
基本都是家境贫穷的乖小孩,品学兼优、懂事的让人心疼。
可是突然让一个大山里的穷苦孩子去享受几天的奢华生活,
却在他即将习惯于城市繁华时,再骤然把他丢回大山打回原形。
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他们的心理到底应该如何承受呢?
有一期来自云南的农村主人公叫吴宗宏。
他刚到城市里的“爸爸”家时,就接到了一个1000块的大红包。
他说:
“
这几乎等于在山里他们家一年的收入。
”
后来的城市生活里,有天晚上吃完了一顿海鲜大餐后,节目制作者问他想念父母吗?
他张嘴就是一个“不”字,
而且坦然说道:
“XX(城市主角的妹妹)的爸爸也是我的爸爸呀”
节目结束后,吴宗宏曾几次给城市爸爸打电话,家里人劝阻也没用。
他在电话里表达了想要回到城市去的愿望,但被城市爸爸拒绝了。
最后他再打电话时,发现被城市爸爸拉黑了。
7年之后,在记者的采访里,吴宗宏说:
“那7天的生活就像南柯一梦,直到现在自己还无法忘记。”
你看,一个每天都吃不饱的人,突然开始顿顿都吃满汉全席。
好不容易他吃到快习惯了,你突然又给他换成白粥咸菜。
他怎么接受的了?
一口吃不成胖子,饿坏了的胃肠与大鱼大肉也容易有排异反应。
同理,一次性砸10万,又怎么可能让普通家庭的女孩瞬间拥有上流社会名媛的心态和眼界呢?
这种方法只会逆向滋生普通家庭女孩的虚荣心。
所以号召给女儿突击砸十万的那条微博下,
有网友直言博主的说法是在“培养二奶”。
从这个评论中我们也能发现,博主和他大部分粉丝的确立场一致:
“笑贫不笑娼”
“做有钱人的二奶,也比嫁给穷人强”
随后,百万大V似乎是为了佐证自己倡导的“10万砸女儿”,又举了自己家保姆的例子:
在我看来,文中的保姆对女儿既没有在钱的层面富养,也没有在爱的层面富养。
什么都不给女儿,自然就让她在各方面都很“渴求”。
其实男朋友到底是不是总裁这个问题,交往一个月是能藏的住,但是一年半载乃至一起生活,能藏得住吗?
她想嫁给他不过是因为:
她在这个男人这里感受到了那种从小到大从来没有被“宠和满足”过的渴求。
但是这两条微博下却有好几个粉丝受到了感悟:
“女孩就是要富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