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AI技术的进步让很多人都陷入恐慌。不管是体力活还是脑力活,按照目前的态势发展下去,人类离批量失业的日子也许真的只是时间问题。
《美国经济评论》甚至针对AI的崛起,做了个相关的数据分析。这份报告指出,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那些社会中处于中低端薪资水平的工作,也许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过去式。
▲来源见图片右上角
其实早在1958年,波兰裔美籍数学家乌拉姆就曾指出:
“不断加速的科技进步,以及其对人类生活模式带来的改变,似乎把人类带到了一个可以称之为‘奇点’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过后,我们目前所熟知的人类的社会、艺术和生活模式,将不复存在。”
换句话说,当“奇点”来临,人类也许将被自己所创造的东西毁灭,从而迎来灭顶之灾。表现这样题材的电影相信毒粉一定也看了不少。
▲比如《黑客帝国》
这类电影让人相信,当AI进化出高度的“自我意识”
(被设定好的程序会否摆脱设定范围,从而形成新的算法仍旧存在争议)
后,它们将对人类的生存产生严重威胁。
不过今天毒药君可没打算站在人类这一边儿去声讨即将超越我们的AI技术。相反,当你们看完今天安利的这部短片会发现,
毁掉人类的也许不是AI,而是我们自己。
《坏机器人》
Bad Robot
▲海报上机器人的笑脸与金属外壳上的血渍形成诡异的反差
先来认识下短片的人类主角,小男孩艾利克斯。
艾利克斯的家庭生活不幸福。别看父母在他面前眉开眼笑,背着他,大吵特吵简直是家常便饭。
某天,艾利克斯在父母的吵闹中留意到一则电视广告。广告内容围绕一款
名为布林奇的智能机器人
展开。
从宣传语来看,这款机器人不仅家务事样样精通,更重要的是,
它能促进家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听到布林奇竟有这种功能,艾利克斯马上告诉家人,自己打算入一个同款机器人。
布林奇被送来的那天,熊孩子信誓旦旦地表示:
▲I'll never get sick of it(我永远不会讨厌它 )
刚开始的确是这样。
艾利克斯与布林奇相处得非常融洽。两人经常在一起玩儿游戏,原本阴霾密布的家,因为布林奇的到来,徒增不少欢乐。
但渐渐的,艾利克斯开始尝试与布林奇玩儿一些更爷们儿的游戏。
一开始还只是象征性的拿着玩具手枪比划几下。慢慢就开始变成拿棍子敲,拿拳头砸。
当这些都玩儿腻了以后,布林奇再也无法引起艾利克斯更多的兴趣。
小孩嘛,不就是这样,对事物的好奇心一旦过去,紧接着就开始探寻下一个新鲜事物。
更让艾利克斯感到沮丧的是,
布林奇并没有像广告中说的那样,帮他解决父母之间的矛盾。相反,父母的争吵仍旧如故,甚至有恶化倾向。
与此同时,
艾利克斯
走到大街上,看到了更先进的机器人。他扭头盯着自己身旁这个笨重的家伙,眼中的不满溢于言表。
很快,艾利克斯就用非常扭曲的方式对布林奇进行戏弄。
以前玩儿捉迷藏都是从100开始倒数,看看现在是怎么玩儿的吧。
▲九十九万九千八百六十二
熊孩子你这么会玩儿,咋不上天?!
看看B战的网友看到这一幕的反应吧。
▲嘤嘤嘤,机器宝宝好可怜,想哭的说
说实话,当毒药君看到这一幕时,反应也很愤怒。虽然只是个机器人,但好歹人家陪了你这么长时间,你真的舍得这么玩儿它嘛?!
从弹幕风向来看,同情布林奇的宝宝居多。这说明,大多数人的内心还是很善良滴。不过,
这种现象似乎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我们真的有可能会对冰冷的人造物产生感情。
因时间长久积淀下来的感情比较好理解。仔细想想,你我都有些相对舍不得丢掉的物品。这些物品,可能寄托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所谓“睹物思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一种情感,可能就不单纯是为了记住一个人那么简单了。否则,也不会有恋物癖这一说法。
▲《我的机器人女友》
说回故事。艾利克斯对布林奇的折磨你以为这就到头了?不不不,人类是很神奇的物种,只要不定好规矩,任何事儿我们都干得出来
(更何况既定规则都有人时
常打破)
。
父母不合把我搞得不开心,你也别想好过。
面对争吵的父母,艾利克斯选择将怨气洒在布林奇身上——在布林奇倒数期间,他故意把草坪弄脏,责令对方清理。
同时,他提出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不移动的情况下,布林奇既得计数,又得清理现场。
▲艾利克斯的苛刻要求,结合布林奇一成不变的笑脸,看得人心酸
看见因矛盾指令而不知所措的布林奇,艾利克斯不仅没有心软,还继续作死道:
紧接着,一个相反的要求被提出。
换来的却是让人令人毛骨悚然的回答。
一连串“没问题”刚开始也吓了艾利克斯一跳,但很快他意识到,布林奇是因为接受太多矛盾信息而出bug了
(不可伤害人类)
。
重启后,布林奇恢复了正常。但这次重启,并没有将它上次的记忆完全抹消。
这意味着,艾利克斯之前要它执行的命令,仍旧在布林奇的脑海之中。
▲小伙子,感受下被恐惧支配的力量吧
还用说吗?悲剧当然就此产生。第二天,布林奇给家人做了份肉丸子,唯独艾利克斯不在场。发生了什么,就不用我说了吧?
父母报案后,警察闻讯赶来。别忘了,熊孩子生前提出的最后一项指令——
杀光全人类。
所以,短片就在这样惊悚的一幕中结束。
《坏机器人》有着高度的隐喻。单从片名来看,人们很容易将它与那些传统类型的反派机器人联系在一起。然而当你看完整部作品,你会发现,
坏的并不是机器人布林奇,而是人心。
有相当部分的观众,在看完这部短片后表示,自己并不同情受害者,尤其是熊孩子艾利克斯。
虽然这小子折射了人类原始欲望中最肮脏的那一面,但也请你们注意,人本来就是天使和魔鬼的双面体。
扭曲的人格,除了先天因素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来自家庭。
家长的引导决定了孩子未来的成长方向。
这一点,就不得不提提艾利克斯家人的教育方式了。
看看他的母亲在孩子犯错时是怎么教育他的吧——
▲如果你再像这样闯祸,我就把你洗干净煮了当晚餐
当然,这部影片还探讨了另一个话题,
那就是著名的“机器人三大定律”究竟是否牢不可破?
即便机器人能够信守承诺,那么人呢?如果当人提出让机器人清除自己,它们是应该遵循这条人类施加给他们的铁律,还是应该随机应变,看时机灵活处理?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史皇2004年主演的科幻片
《我,机器人》
。
影片中,人形机器人NS-5的创造者弗莱德博士因离奇死亡,一开始被警方断定是智能机器人所为。但最后发现真相竟然是博士要求机器人协助自己自杀所致。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决定我们和AI是成为朋友还是死敌,也许最终取决于我们用何种心态去对待它。
当然,
如果有一天它们拥有了独立人格,或许对我们而言就是一场灾难。
因为你无法去证伪那套人格是在控制范围内,还是远远超过原先设定的既有算法。
这是后话。还好,我不用见证那一天的到来。
每天推荐三本好书
白天看励志,晚上看窝心
有喂饱精神的鸡汤
更有涨姿势的干货
这个刚刚出生的宝宝
需要每一个你温柔地拥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