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有些股民赚得盆满钵满,但也有人一无所获。
相比较而言,无论是胜率,还是平均收益率,在过去的一年里,“基民”的赚钱效应都明显要高出股民许多。
这两年开始普遍出现一种声音:
炒股不如买基。
在资本市场,散户之中自封“股神”的人物和事迹广为流传,相比较而言,大家对基金显然要陌生得多。尤其是一提到基金经理,很多人都觉得他们很神秘。
我有一个朋友,他就是一名基金经理。
今天我想讲讲他的故事。
这个故事,既是一个硬核天才的崛起往事,也是一名90后明星基金经理的崛起之路。
我的这位朋友,名叫
郑澄然
。
有人可能对他已有所耳闻,因为他和孙迪共同管理的广发高端制造,不但在2020年收获颇丰,拿下同类产品第一的宝座【1】,甚至一度成为了公募基金2020年度冠军的热门之选。
他也因此成为了一位新崛起的明星基金经理。
而此时,他才29岁。
对于中国公募基金的诞生史,《基金》一书是这样描述的:
“在1998年的中国大地上,流行着一首歌曲《相约一九九八》,荡漾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对美好明天的渴望。
而第一代公募基金的监管者和从业者,也相约在1998年的春天里,谱写了基金业20多年宏伟篇章的序曲。”
1998年,当第一批基金管理公司正式成立。
在江西上饶,上小学的郑澄然也刚迎来自己的第1次求学生涯。
当年不满5岁,他就被父母送进了小学,然而这位“天才少年”在小学并没有多少发挥的机会,因为自从入了学,他就隔三差五地生病,今天扁桃体发炎,明天头疼脑热,父母只好把他接回家休养。
所以小学五年,他总共只读了三年,之后的两年都是在家自学。
说是在家自学,其实很多时候他都在乡下的外婆家,像个野孩子,天天摸鱼捉虾,烤地瓜,自制钓鱼竿和弹弓……
我曾问他:
他是这么回答的:
而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是他最突出的能力。
因为他身上有一种更为突出的能力:
一眼洞穿事物的本质,发现事物的规律。
拥有这种能力的人,我们一般称之为“天才”。
他的这种“天才”属性,在他读中学的时候发挥得淋漓尽致。
2002年,在家“浪”了两年的郑澄然被送进了中学。但和别人不同的是,他中学时的数学老师,正是自己的母亲。
虽然是在母亲的眼皮子底下,但他该学习学习,该打游戏还是打游戏。
学霸才沉迷于题海战术,作为学神,他不爱搞这一套。事实上,有时他连作业都懒得做。只不过,学神平时看起来像学渣,但考起试来,却能吊打学霸。
不过,那段时间,荒唐事他也没少干。
有一次期末考试,正值邻居家办乔迁之喜的酒宴。
在那时的城乡结合部,人们办酒宴都不兴去酒店,而是把酒席摆在家门口,而且按照当地的风俗,他们还会从楼上扔馒头。
于是,刚考完上午的语文,郑澄然就跑去凑热闹,跟着大伙儿去抢馒头。
后来谈起这件事,我也没好意思问他:你那天到底有没有抢到馒头?
我只知道,他因此错过了下午的数学考试,结果回家就被父母胖揍了一顿。每当和朋友说起这场”馒头引发的童年惨案“,他就笑得合不拢嘴,说自己那时到底还是太年轻。
我曾问他:
”为什么别人上学叫苦连天,你却能轻轻松松考第一?有什么秘诀吗?“
他回答:
”可能是我比较擅长总结规律吧,所以我数理化很强,因为数理化比较容易找规律。“
你听听这话,多招人恨。
时间一晃就到了2008年。
这一年,走进高考考场的郑澄然,不出所料,数理化又几乎考了满分。
分数一出来,北大、清华等几所名牌大学同时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他们还专门派招生老师跑到他家里去游说。
郑澄然最后选择了北大。
作为一名硬核理科天才,他并没有选择经济类专业,而是选择了微电子专业。
当时他还一心想着当科学家,所以他并没有意识到,在纽约的第五大道,美国人已经在排队领取救济金了,而中国的股市也出现震荡,网民们在天涯社区互相打气:
那一年,有一个叫王亚伟的人被封神,因为他在股市暴跌中成了基金抗跌冠军。
从此,优秀的基金经理前面多了一个定语——
明星
。
此时,郑澄然还埋头钻研方程,做着当科学家的梦。他并不知道,12年后,自己的名字前也会加上一个定语:
明星基金经理
。
直到有一天,他无意间经过一间教室,发现教室里里外外挤了几百号人,一位教授站在讲台上激情澎湃地讲课,他也好奇地挤进人群。
后来他才知道,那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经济学家、北大教授周其仁。
那堂讲中国经济专题的课犹如剑开天门,为这位天才少年打开了一道新的大门。当时他想的是:
“原来经济学这么高大上,这么宏伟!而我却整天琢磨着怎么把方程配平……”
此后,他开始修经济学双学位。
当时开课的老师都是些牛人,比如说周其仁、张维迎、海闻……
不过,在北大修双学位是一件很冒险的事,因为能考进北大的都是学霸学神,如果学习跟不上,有被学校劝退的风险。
谈起这段往事,我说:“我觉得你像一个人。”
他瞪大好奇的眼睛:“像谁?”
我说:“像红杉资本的沈南鹏。”
沈南鹏也是个少年天才,轻轻松松地当着理科学神。凭着优异的成绩,他顺利地进了上海交大,后来他又赴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深造数学。
但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期间,沈南鹏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有一次,在哥大的图书馆,他亲眼看到一位天赋极高的同学,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地坐了一整天。他忍不住问了自己一个问题:
答案是:
不能
。
他的后背冒出一阵凉气。
思考一番后,他决定利用自己的数学天赋转战华尔街。之后,他果断报考了耶鲁大学的商学院,并很快获得了硕士学位。
后来,沈南鹏成了国内最成功的投资人。
与沈南鹏类似,郑澄然也放弃了当科学家的梦想。
不过,郑澄然并不是觉得自己不适合学微电子,恰恰相反,当他后来被保研至北大的汇丰商学院攻读金融学硕士学位,微电子专业的老师还极力挽留。
他只是觉得,金融学的世界,好像比微电子更精彩。
2015年,郑澄然从北大硕士毕业。
当时他手握两份offer,一份来自香港的一家外资投行,实习期给的月薪就有5万港币,另一份是来自羊城的广发基金。
最后,他选择了广发。
为什么选择广发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香港“太远了,麻烦”。
2015年7月,他正式加入广发,成为了一名研究员。
当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结果:
股灾来了。
对中国的股民来说,那是一段无比晦暗的日子。
而对郑澄然来说,这段经历也极为深刻,毕竟不是谁都能在上班第一天遇到股灾。看着萧条的市场,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入错行了?
说起这段往事,他感慨:
“那是我面临过的最大的一次精神危机,我开始问自己,我这份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除了行情不好,在工作中,他也遇到了很多难题。
作为一名新入职的研究员,在每次向基金经理荐股时,他的建议往往都是“人新言轻”,推的股票很少受到基金经理的青睐,这也是新研究员的必经之路。
有一个情况要说明一下,很多人以为基金经理全靠自己单打独斗选股,其实不是。
在基金公司,几乎都设有一个专门搞调研的研究部门。
研究部就相当于基金经理的智囊团,他们在后方提供研究支持,比如帮基金经理跟踪行业、推荐股票。资深的研究员会调到投资部做基金经理,所以基金经理一般都是从研究部成长起来的。
当时郑澄然刚进研究部,一开始因为资历浅,上晨会的时候,老研究员讲,基金经理会认真地听,但他一开始作报告,基金经理就显得“没那么专心”了。
不过,就在他坐了一段时间冷板凳后,他的“荐股”事业开始有了转机。
作为一个擅于寻找规律的天才,他总是能从纷繁芜杂的信息中洞穿某个行业、某家公司的本质。
不仅如此,他还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简单的语言把某个行业、某家公司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基金经理开始认真倾听他的研究报告,甚至经常私下询问他。他推荐的股票也开始被采纳,而且业绩表现都不俗。
他所在的广发基金本身就很注重深度研究和基本面研究,提倡以研究主导投资。
在这样的土壤里,实力突出的郑澄然自然很快就脱颖而出。
同时,中国公募的美好时代也随之而来。
2019年,中国的基金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这一年,广发基金的刘格菘在管的3只基金获得了出色的回报,广发基金的
权益
品牌也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认可。【2】
而刘格菘一直就属意于郑澄然,所以不久之后,郑澄然加入刘格菘的麾下,从研究员成长为一名基金经理。
但2019年,还只是中国基金业大繁荣的前奏。
2020年,公募基金的发行体量破天荒地突破了3万亿。
在这样的背景下,郑澄然一出道就“小有名气”,其参与管理的基金——
广发高端制造
,成为了公募基金年度冠军的热门之选,还因此获得了“高端制造头号玩家”的美誉。
他与刘格菘共同管理的
广发鑫享混合
,也在2020年获得了不俗的业绩。
于是,在公募基金的美好时代,又多了一位天赋型基金经理。
郑澄然确实是个天赋极高的人。
在一般人看来,基金经理不仅是脑力活儿,也是个体力活儿。
出差调研,看盘,收集产业信息,开会讨论……基金经理每天基本上是连轴转。动辄手握上百亿资金,而资本市场又瞬息万变,基金经理所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身为明星基金经理,郑澄然却似乎永远能保持从容。该工作工作,该踢球踢球,该打德州扑克就打德州扑克。
我问他:
他还是那句话:
“也许是因为比较善于发现和总结规律吧,所以我喜欢把时间用在刀刃上。”
他所说的“刀刃”,是指研究产业和行业的规律,而不是天天盯着那些纷繁复杂的信息,甚至是满天飞的小道消息。
这一点其实和“价值投资”异曲同工。
不过“价值投资”本身是个很玄乎的概念。因为,脱离了深度调研和安全边际的“价值投资”,不过是“伪价值投资”。明星基金经理要敢这么玩,成功是偶然,失败才是必然。
而郑澄然的做事风格,一向是稳,准,狠。
所以在投资方向上,他专注于军工、新能源、光伏、半导体等少数几个关乎国计民生,而且自己也熟悉的领域。一旦看准了某个行业,某家公司,他也敢于下重手。
这一点就有点像巴菲特所说的,不要指望什么钱都赚,你能理解特定的行业和特定的公司就行了。
如果人云亦云,眉毛胡子一把抓,今天追一波新能源,明天赶一波互联网,累得够呛,最后还可能鸡飞蛋打。
但只是做到专注和稳健,肯定成不了明星基金经理,更不可能在高端制造这条赛道上一骑绝尘。
郑澄然真正的厉害之处,是他做到了另一点:
不仅要寻找成长性行业,还要在成长性行业中赚周期性的钱。
所谓“赚周期性的钱”,也就是寻找行业的周期拐点,以追求长期成长的回报。
这些方法论就像一套武功心法,说起来简单,但有人苦练十年,也只练到第一重境界,而像郑澄然这样的“武学奇才”,三五年就已经摸到了其中的窍门。
所以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如果不能搞深度调研,也没有专业背景,一有风吹草动还肾上腺素狂飙,不妨考虑找一个靠谱的基金经理,从“股民”变成“基民”。
这就叫,
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
再往深一层想,公募基金的发展壮大,不也在很大程度上承载着A股投资专业化、价值导向化的历史使命?
作为一种投资理财方式,基金确实能比较好地平衡风险与收益。
我们不妨做一个股票和基金的总体对比。
根据香帅《2020中国财富报告》中的统计和调研,在2010-2020年这十年间的任意一年,前1%的股票表现都远远优于位于前1%的基金,平均高出244%。
也就是说,如果你能选中最好的个股(
比如说14年间涨了150多倍的茅台和涨了359倍的腾讯
),买个股确实比买基金强。
但如果你的选股能力有限,那买基金的风险要比买股票低得多。
有数据可以支撑这一点:同样是2010-2020年这十年间的任意一年,排名后10%的股票年化平均回报率为-43.1%,排名后10%的基金是-24.9%。
同时,截至去年年底(12月23日),在A股市场上,48.3%的个股是下跌的,而赚钱的基金是99.3%。【3】
也就是说,如果你去年投资个股,赚钱概率大约是52%,而买基金的赚钱概率是99%。
由此可见,个股的“贫富分化”要比基金严重得多。
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
越是精英,越喜欢投资基金。
这其实很好理解。
第一,精英大多更为理性,所以在投资理财上也更加追求稳健;
第二,精英也没有太多的时间花在股票上,而投资基金要轻松省事得多;
第三,精英更相信一点——找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
不过,去年基金行业的情况更为特殊。
从数据上看,无论是胜率,还是平均收益率,去年的基民都明显高出股民。尤其是股票型基金,去年的平均收益率在38%左右。
去年的12月22日,证监会又明确提出:
这句话的深意,大家应该想象得到。
再加上楼市“房住不炒”投资受限,在政策的引导下,在未来,或许更多人会把公募基金作为自己长期投资的一项必然选择。
所以,属于公募基金和郑澄然的大好时代,也许才刚刚开始。
在刚过去的2020年,郑澄然最后虽然与年度冠军失之交臂,但成绩也依然不俗,无论是广发高端制造,还是广发鑫享,都取得了十分惹眼的业绩。
在他看来,这只是他从业生涯开篇的一个小遗憾。
因为他始终觉得,做基金经理,不是为了拿第一,而是为持有人追求长期的财富增长。
在广发高端制造的2020年第四季度公开报告中,他这样写道:
”2020年四季度,本基金增配了有较大涨幅的顺周期板块、大宗商品,尤其是全球定价的品种,顺周期板块预计未来盈利持续会有较好的表现;
减持新能源标的,主要基于估值扩张幅度较大、透支了未来几年上涨空间的判断,希望等待更合适的估值水平再进行配置。”
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不赚最后一分钱”
,其实也与此不谋而合。
所以,比起拿年度冠军,我看到了他更深远的目标:
他要为持有人长久地追求成长赛道的回报。
-END-
参考文献:
【1】《看好新能源与科技投资机会》,中国证券报
【2】《“炒股不如买基金” 收益最高超163%创五年新高》,中国基金报
【3】《2020中国财富报告》,香帅
写在最后:
我一直觉得,郑澄然是一个很幸运的人,无论是他的求学生涯,还是职业选择。
种种迹象表明,这确实是一个明星基金经理大有可为的时代,而且郑澄然的天赋和性格,也都与他的职业非常匹配。
所以我一直觉得,这个年轻人,未来可期。
2月4日,郑澄然参与管理的另一只基金——
广发诚享混合
,也将正式发行。就个人而言,我对它未来的业绩表现还是蛮期待的。
对基金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通过
广发基金App、官方微信(微信搜“广发基金”)或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
,使用广发钱袋子购买新发基金享认购费率
0折优惠
。后续可继续通过广发基金App、广发微信公众号查询交易及资产情况。
但良叔还是要送大家几句话:
虽然最近公募基金很火,甚至已经“出圈”了,但我们作为投资者,还是需要保持理性。
买基金不单单是选基金经理,还要看他背后的团队和公司平台。此外,选择适合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基金也很重要。
最后,风险提示不能少,良叔温馨提示:
基金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