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对于大多数心力羸弱有愿无行的人来说,他们缺的可能只是一个“目标”。
如果说学佛是愿,那么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意作意、法随法行就是目标。
如果亲近善知识是愿,那么一个星期亲近一次就是目标。
目标永远要比愿望更细碎,也更容易“践行”。
愿望是我们的主观期望,目标则是理性客观判断后的实际期望。如果没有目标,愿望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水中月,镜中花。
人都有愿望,但你有没有思考过现阶段你要的具体是什么?
或者说:“做好哪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加快心愿的落实”?
我们有各种愿望,我们想做的太多太多,然而这么多的愿望有几个被你转化成了目标?没有这个转化,我们的心愿就仅仅停留在那个“希望能够实现”的层面。
和愿望不同,目标要尽可能避免宏大、空洞,必须要有一个可以衡量的标准,尽可能顾及到具体和艰巨这两个坐标轴。王健林说先立一个小目标:挣它一个亿!
一般人不能也这样设置目标,那是做百日梦。很多人设置目标时也会过于追求“漂亮”,“而忽略可行性。
“一天念一部法华经”、“一周念五十万佛号”,最后这些看起来令人肃然起敬的目标全都无疾而终。
发愿时,我们的头脑是发热的,当温度达到一个恒定度,头脑处在高温稳定阶段,说明一个人的愿望熔炼成功,对于自己要做的事情达成了“胜解”。
设置目标时,则尽可能的要让自己的大脑冷却,进行 “深思熟虑”的理性思考,衡量目标的具体操作方法。
越具体,越清晰,就越有“可操作性”,越有可能“所愿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