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无效社交”?
简单的说,你常常因为张三认识了李四,从张三的口中得知李四是个牛人,在嘘寒问暖、笑脸相迎、假到发吐的客套话后,各种敬酒、加微信、留电话号码……但是过了几天后,你竟然想不起那个和你叨叨一晚上的人是谁!
一晚上的絮叨,换来了一个不认识人的联系方式,甚至有一天不与张三联系后,李四也只存在电话本里。
试着问问自己,我为什么想认识李四?究其原因无非是李四比自己成功。你企图拉拢李四获得更多的人脉,助自己成功。
加利福利亚大学的保罗·皮夫博士进行了一项调查,将硬币分给不同学历、收入、职业等人,每人10枚,来测试不同阶层人的援助意识程度。
结果表明:
越是社会阶层较低的人越会将自己更多的硬币分给其人。因为生活在底层的人,知道自己经历的艰辛,而富裕的人往往不会去援助别人,因为富人觉得比自己层次更低的人不能帮助到自己,或者自己不需要帮助。
这就说明,
你自己的层次,决定了你所处的层次。你能结交的人,往往和自己是同一个圈子,同一个层次的。
是不是觉得我说的有点武断?这样说,如果有一天一个比你富裕的人帮助你了,那一定是你的某些经历或者遭遇惹起他的同情心,让他有了同病相怜的感觉,比你富裕的人才会帮你。
更多的时候,你为了笼络到人心获得别人对你的喜爱,做了很多自我牺牲。你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求资源、求渠道、求关系、求人脉,后来你发现这一切竟然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自己并没有获得想要的,自己的精力都放在这种无效社交上,“正事”一件没做。可笑的是为了拓展所谓的人脉,把最好脾气给了别人,把最坏的情绪给了自己最亲的人。
如果你将自己精力都放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将自己的优点发挥到极致,自然能做好一件事。当然,也可以吸引那些有需求的人过来,从而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样看来,与其花费大量时间去结交比自己层次更高的人,不如努力的提升下自己。
求人不如求己,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有时候,你抱怨这个社会太现实、太复杂、太虚假。甚至觉得谈感情不如直接谈利益,这样更符合现实。如果每个人都是抱着目的而来,为何不直奔主题打开天窗说亮话呢?和则合,不合则分。
那些真成功的聪明人都明白,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可进可退,不会因为投入的太多,深陷泥潭无法自拔。真正聪明的人,明白那句“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为做人脉就像做投资,投资量越是增加,想要收回的报酬也就越多,但容易陷入恶性循环,最后血本无归。
所以,不要太相信自己面前的人脉。因为你们虽然天天在一起吃吃喝喝喝,但到可紧要关头,那些与你吃喝的人不一定会帮助你。给你伸出援手的可能反而是那些不常常联系,偶尔在一起,还与你“斤斤计较”的人。
所以,在面对眼前的人脉时,告诉自己两点:1)眼前的事情不能保证一定是“真实的”,2)人与人之间最美的距离,一定有那种陌生感和遥远感。
存在即合理,不需要刻意走近或走开某人。“打铁还需自身硬”,做好自己,该走近的早晚都会走近,只是时间而已。
人最宝贵的就是时间,花了那么多时间去做社交,结果一无是处。那还不如多陪陪家人,因为这辈子为你付出的父母,下辈子再也不会遇见。那个包容你、支持你,你渴了给你端水,你饿了给你一饭的人,才是自己真正应该珍惜的人。
既然自己不聪明,也不成功,就不要妄想依靠所谓的人脉一夜暴富了。脚踏实地,爱家人爱自己,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