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荣说
说旅游,说品牌,说策划,说古论今。 谈读书,谈生活,谈工作,谈天说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方能源观察  ·  荆朝霞:南方区域市场是探索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 ... ·  9 小时前  
南方能源观察  ·  新型储能装机全国竞技,内蒙古领先 ·  昨天  
南方能源观察  ·  《南方能源观察》电子刊上线!订阅方式戳→ ·  2 天前  
南方能源观察  ·  《南方能源观察》电子刊上线!订阅方式戳→ ·  3 天前  
南方能源观察  ·  德国能源转型:政策调整前夜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小荣说

社交旅游的15种“戏精”:你属于哪一种?

小荣说  · 公众号  ·  · 2018-07-02 18:03

正文

当旅游在大众观光、休闲度假、深度体验不同时代自如穿越时,中国消费者对旅游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社交旅游异军突起,通过五花八门的社交平台及其活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正以“社交圈”为产品卖点, 让消费者距离“和喜欢的人去喜欢的地方”的理想生活越来越近,一场别开生面的旅游新风潮正在上演, 那么,关于这个圈子的社交礼仪,不妨了解一下。

1


社交旅游市场谁说了算?

社交旅游是一种更偏向于消费者需求,更尊重个性和自由的旅游现象,所以, 能否“知人知心”是决定市场成败的关键所在。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如今的“圈子”带有天生的社交属性。受年龄、收入、所处行业等因素影响,消费者在社交旅游活动目的地选择、出行方式、人均花费、二次传播等行为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追其原因,“圈子”是社交的磁铁,同样是深度交流的壁垒,以“圈子”为导向成为社交旅游的显著特征。比如,中央广播电台交通台汽车俱乐部,以及各地市活跃的私家车俱乐部、 登山俱乐部、美食测评团等都具有明显的“圈子”效应,对相关旅游爱好者有很强的号召力,通过圈内人的凝聚力,刺激团队旅游的连续性消费。

自助式度假旅游是社交旅游的第二个特征,二人世界或者三五成群、出境游或者周边游、自驾游或者半自助,无关形式,以自由为名,为享受而生。

据相关资料显示,法国、美 国、澳大利亚是高端社交旅游群体的首要选择,其次是日本、马尔代夫。在国内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三亚、香港和云南是社交旅游群体首选旅游目的地。另外,丽江古城、乌镇、周庄等,具有悠久历史,古镇气息浓厚,业态丰富多元,白天、夜晚休闲活动种类繁多,受季节性影响小等特点,满足社交旅游群体一年四季的社交旅游需求。

区别于传统旅游模式,社交旅游不仅如人所愿地完成了和谁玩、去哪玩的选择,还能为“路上的人”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发言环境,这份好心情千金不换。随着社交网络的多元化,社交平台逐渐拥有了专属功能,互联网畅所欲言的时代终结了。


这一现实让人们在网络上也不得不带好面具,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而旅游社交平台与生活、工作圈子相隔离,私密性、开放性得以保护, 人们的发言行为及其风格类型有以下几种:

搬运工型 :只转发无原创,社交平台上只有一串链接,绝无“真心话”。


专业玩家型 :避开热门路线,开发新趣味,玩出独特风格,引领新潮流。


深夜放毒型 :大餐厅小脏巷,美食才是旅游的意义。


阳光明媚型 :旅行一周半,照片发半年;高反严寒车爆胎,一定要把美好展现到位。


自拍狂魔型 :不管在哪不管何时,没有景色和情绪,只有一张抠图大脸。


放荡不羁型 :不修图、不构图、不排版、有话直说,不在乎别人眼光,宛如旅游社交中的一股泥石流。


文艺清新型 :画风是日韩偶像剧范儿,文案要么清新脱俗、淡泊人世,要么让人不明觉厉。


视频轰炸型 :一个景点几十条小视频,把社交平台当成导演梦的练习册。


引导互动型 :文案以发问为主,求助或者征集,有明显互动、交友意图。


图文无关型 :一个定位、几张图、一句莫名其妙的话,塑造一个神秘形象或者某种情绪。


历史考古型 :任何地方的历史、故事都能如数家珍,简直是哪里不会点哪里的电子古籍。


网络黑话型 :文案中夹杂网络热词、拼音缩写、英文、代号等,不是圈内人根本无法破译。


官方正经型 :发言看百科,段落如公文,像是完成公司KPI任务。


质检部门型 :只要出行就止不住吐槽,痛心疾首地把所到之处批评得体无完肤。


随机混合型 :不同时段,迥异风格,无缝衔接,活脱一个人格分裂,让人捉摸不定。

类型不同的社交心理,使同一片景色呈现出别样的精彩,增加社交平台话题度的同时,也让社交旅游的“买方市场”中出现一些名不副实的“滤镜效应”。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关于景点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带有个人情感色彩和导向性目的,对于潜在游客产生或多或少的误导,于是消费者到了目的地却发出“被骗”的感慨也就不足为奇了。

2


“种草”与“拔草”平台形成社交生态圈

旅游社交平台是社交旅游中人和目的地之间的重要途径,也营造了一个“种草”和“拔草”的生态圈。种草平台提供浏览和分享丰富的旅行信息的场所。它以高度的粘性强化社交网络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在线旅游服务端,不仅能满足用户互动分享的个性化需求,还能激发旅游者的需求认知;拔草平台完成旅游者的购买行动,并通过完善的服务提高用户的旅行体验。


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经历分享型旅游社交平台,不仅为用户提供大量旅游者的相关经历,并且与主流的社交网络进行关联,让用户第一时间了解到朋友的行踪。Gogobot收集了超过60000个目的地的1000多万条建议,为用户提供来自其Facebook、Twitter或者Foursquare上的朋友的旅游建议。


Triple则是鼓励用户用讲故事的方式将旅行呈现给周围的朋友。国内的穷游、马蜂窝、途友、蝉游记、游多多、魔房、青驿、在路上等也主要以攻略分享、游记展示、旅游出行指南等得到大量用户的关注。


区别于UGC模式,PGC模式(专家咨询型)的旅游社交平台为用户提供了另一种需求,直接与旅游行业资深 人士进行互动,旅游专家们会为寻求实用信息的旅行者提供建议。自诩是世界上最智能的旅游社交网络Tripatini是美国社交旅游咨询专家,这些专家包括旅游达人、旅游频道或杂志记者、旅游产品代理商、产品供应商及其他本地旅行专家。

第三种,旅游发现型旅游社交平台的目的更加单纯、直接,主要以帮助激发人们的旅游需求认知为主要功能,并不在用户决定目的地之后帮助用户制定计划。拥有超过2000万用户的Wayn,作为世界最大的社交旅游分享平台之一,通过搭建桥梁让陌生人之间展开旅程。做得更加全面的WanderFly,被称为美国旅游发现分享搜索社区,该平台还能为用户设计一整套的出行计划,甚至会告诉用户,在目的地会偶遇哪几个朋友。


相比于“发现新世界”的平台,文化体验型旅游社交平台更有深度,侧重于用户旅游过程中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学习、与当地居民的文化交流。作为全球最大的提供免费住宿的平台,CouchSurfing以“来者皆是客”为主要口号,提出了这样的建议:用户在旅游过程中留宿当地人家庭,待下一次旅行,双方交换角色。


MMmule同样是集中于建立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关系的旅游社交平台,这一平台根据旅游目的地居民所需,倡导用户把自己的爱心物品带到全世界,以慈善为目的,同时换取一生难忘的旅游经历。国内的途友、魔房等作为主要为自驾游和自助游游客提供相关服务的旅游社交平台,也积极为用户探索寻找同游伙伴、搭车而行等增加旅途文化交流的活动。


一站式服务型的旅游社交平台,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产品预订。WanderFly被Tripadvisor收购之后,成为了该网站的一个栏目,为用户提供相关的旅游建议服务,但同时使用WanderFly的用户也能接受Tripadvisor的一站式在线旅游服务。相比国外,国内的属于一站式服务型的旅游社交平台较多,穷游、马蜂窝、在路上、游多多等五花八门,为用户提供不同选择。


事实证明, 社会化平台具有的空间性和规模化提供了“种草”的场景化营销,通过传播内容与消费场景的共鸣,实现品牌人格化的交流。 社交流量的转化就是游客“拔草”的过程,因此品牌的价值来源于与消费者的共享共生。

3


社交礼仪终极指向:品牌与用户构建共同体

基于如今热闹非凡的卖家市场,以及品味逐渐提高的买家市场,二者之间出现了不容忽视的缝隙,市场秩序应该被高度重视。尤其对于社交旅游市场而言,环节多、需求大,不可控因素防不胜防。因此,对于安全和优质的双重追求,当下的市场需要旅游消费者、旅游社交平台、相关监管部门一起用心、用情、用行动,为构建一个有趣、有品、有安全感的市场环境而共同努力。


首先,服务供应商要更加关注线上和线下的转化和整合。 以UGC 起家的穷游网,目前除了线上的核心内容外,已将业务线逐渐延伸到了线下。2015年8月,穷游首家海外线下旅游社区Q-Home在清迈设立,2016年8月京都Q-Home开业。


穷游的Qhome可以为国内的旅游者进行咨询服务和产品预订服务,同时也是穷游的线上用户在清迈和京都的聚集和交流场所。通过线下交流更能增加用户的群体归属感,激发他们的购买意向。


其次,专注于产品多样化到服务专业化的提升。 通过各大平台的大数据库,平台应该进一步对用户的人群属性做细分,在明确需求后,对平台所生产的内容进一步导入PGC(专家内容生成)和OGC(职业内容生成),提高平台的专业性,在用户需要帮助的时候,第一时间给出建议和配套服务,增加用户对平台的依赖性和信任感。


随着旅游业对于VR技术应用的逐渐广泛,平台将迎来一次巨大的冲击,及其浪潮中孕育的时代机遇。旅游平台应该审时度势,突破传统交互,尝试沉浸交互体验。VR内容必然不能代替人们前往目的地度假旅游,但是可以激发人们旅游动机方面,从一定程度上VR能降低游客前往该旅游目的地的知觉风险,更好地进行旅游决策。

除了专门的旅游社交平台,豆瓣、贴吧等社群化的社交平台对于旅游板块都有固定分区, 区别于专门性平台的商业化,自发性的平台更具有亲和力和随机性。 在细分的各个城市和相关路线中,精准人群在陌生的社交环境下因为共同目的地而建立归属感,并和陌生人迅速建立联系。这种包裹着浪漫外衣的“说走就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隐藏着安全隐患,于是,社群的管理机制以及必要的审核制度急需完善。


不管是客源来自于哪里,他们都会怀着满心的憧憬奔赴各自的目的地,去享受当地旅游带给他们的惊喜。


比如,首旅如家推出了集个性社交、智能体验、潮玩娱乐于一体的新概念连锁酒店——Yunik,酒店玩转黑科技,满足了消费者对于高颜值、文艺范、个性化的体验想象;另外,一部手机游云南真正解决了自驾游和结伴人群的后顾之忧。


“游云南”APP不仅让游客刷脸入园,提供直播、导游导览、精品线路、识你所见、找厕所、购物、无感支付等重要功能,并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有效推动旅游行业各要素发展,大力推动了旅游产业的智慧化进程。


旅游,让生活更精彩,社交让旅游更“懂你”。 在社交旅游的链条上,消费者是服务的享受者,也是风险的承担者,更是市场秩序的检测员。 五花八门的旅游社交平台是服务的供应商,必须要承担起净化市场、创建市场规则的社会责任。


相关的旅游业态及其服务是接受用户检验的具体内容,安全是第一基准,业态创新和产业升级是时代和消费者对于旅游产业双重要求下的必经之路; 一条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当地旅游相关部门的“有形之手”, 设置旅游业务经营许可这道门槛,杜绝微信、微博等平台上的无证个体从事旅游经营业务,为在安全方面把一道关。


其实,社交和旅游,本就是相伴而生的。基于消费者对于旅游体验的重视,以及服务升级的必要性, “社交旅游”这一概念受到广泛的追崇,消费者不再是单纯的享受者,更成为了产业升级的推动者、新型业态的创造者。 那么,作为产品的提供者,应该如何与消费者达到真正的“知心”,如何交上一份让人真正满意的答卷呢?值得每一个从业人员深刻思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