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张丽俊
创业酵母创始人、酵母咨询创始人、知名组织创新专家、前阿里巴巴集团组织发展专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塔  ·  985,成立4个新学院 ·  昨天  
高校人才网V  ·  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2025年师资招聘计划 ·  3 天前  
高校人才网V  ·  招聘日报丨高校人才网2025年2月17日招聘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张丽俊

企业经营,既要管得住,也要放得活

张丽俊  · 公众号  ·  · 2025-02-10 07:00

正文

图片



导语: 怎样做到既能管得住,又能放得活?我们一起探讨这个话题。

本期音频由科大讯飞提供变声技术支持

企业经营最头疼的难题,就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管得太严,企业失去活力,员工消极怠工,组织变成一潭死水;放得太松,执行力涣散,效率低下,企业内部一片混乱。


那么,如何既能保持组织的秩序和方向,又能激发团队的创造力和活力?


也就是说,如何做到既能管得住,又能放得活?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


企业经营,要能管得住

想要搞好企业经营,肯定是不能乱,必须要管得住。


但管理不是管死,而是抓关键点,把关键的部分管住,不能事无巨细地干预所有事务。


管理得当的企业,就像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既有固定轨道,又能灵活应对突发情况。


想要做到这一点,关键要管住以下3点。


1.管住方向


企业经营,方向大于一切。方向错,一切错,再努力都是无用功。


稻盛和夫曾说: “经营者不能指明公司的前进方向,员工就会无所适从,各行其是。行动方向混乱,结果力量分散,组织的合力就无从发挥。”


苹果从乔布斯时代开始,就坚持“极致产品体验”这一方向,无论是iPhone、Mac还是iPad,都始终围绕这个核心理念打造。


而很多企业失败的原因,往往是今天做手机,明天做家电,后天又涉足房地产,最后失去核心竞争力,最终被市场淘汰。


所以,企业管理者首先要确保方向正确。 方向从哪里来?


第一,战略清晰。 企业需要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目标,不能盲目扩张,追求短期利益,最终失去长期竞争力。


第二,执行坚定。 方向定了,就不能轻易动摇,就像毛主席所说,“各级机关解决问题,不能太随便。一成决议,就必须坚决执行。”企业经营者,一定要推动团队不打折扣地执行。


第三,动态校准。 方向不能轻易动摇,但可以微调。市场在变化,环境在变化,企业也要基于数据、趋势和判断对战略方向进行微调。


总之,方向定得准,员工执行稳,企业就不会走偏。


2.管住机制


企业管理不能靠拍脑袋,而要靠机制,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章可循。


海底捞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其独特的机制。它并没有依赖某一个“强者”去控制全局,而是通过一系列激励和考核机制,让店长、员工自驱成长。


例如,海底捞实行“师徒制”,让老员工带新员工,形成良性循环,同时通过利益绑定机制,“连住利益、锁住管理”,让每个管理者都有动力带出优秀的团队。


如何管好机制?做到“3化”:


①标准化。 关键岗位的工作流程必须标准化,每个人按照流程执行,才能保证结果可控。流程化管理的本质,就是让大多数普通人,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做出合格的结果。


②量化。 不能模糊管理,必须有明确的指标,比如每月、每季度的目标是什么,任务的完成标准是什么,考核的依据是什么。只有量化,才能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可追踪。


③持续优化。 机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不断优化,适应市场和组织的发展。否则,过时的机制只会成为企业前进的绊脚石。


机制搭建得好,企业管理就能既高效,又不失灵活性。


3.管住底线


企业在市场争夺战中,必须往前冲,必须要赚钱,但不能突破底线,底线必须要管住。


①法律底线。 企业经营必须遵纪守法,不能做违法的事情,这是最低底线。


②商业底线。 不能做损害客户、合作伙伴的事情。这样短期可能能赚快钱,但品牌一旦崩塌,就再也回不来了。


③价值观底线。 企业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比如诚信、责任、创新等。如果企业文化是短视、功利、唯利是图,那最终必然走向衰败。


管住底线,就能管住企业的生存根基。


企业经营,也要放得活

光管住还不够,企业更加需要的是向上的活力。


很多企业因为管得太死,制度僵化,创新被扼杀,团队没有动力,最终自我腐化,走向衰败。


所以,经营者一定要掌握“放”的智慧,让内部拥有足够的灵活性和创造力。


想要“放得活”,核心就是做到以下3点。


1.放下权力


很多企业经营管理者,在上面待久了,容易贪恋权力,不愿意放权。


他们爱到处插一手,以显示自己的威权,还美其名曰亲力亲为。这样做只会让员工不敢干事,失去主动性。


为此,你一定要做到以下3点:


第一,不能高高在上。 有的老板喜欢居高临下,事无巨细都要指手画脚,任何决策都要自己拍板。结果团队变得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事事都要请示,效率极低。


第二,不必事必躬亲。 作为管理者,你的职责是驱动团队拿结果,而不是自己去干所有的事情。如果你一切都要亲力亲为,那企业永远做不起来。


第三,敢于授权。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只有敢于放权,团队才能真正成长,企业才会有更多可能性。


就像任正非在华为内部强调的那样,公司要敢于放权,让能干事的人去干,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做决策。


2.放弃形式主义


企业管理需要流程,但不能被流程束缚。


如果僵化于流程,就会沦为形式主义,抑制创新,企业缺乏活力。


谷歌就有著名的“20%自由时间”制度,允许员工在工作时间的20%自由探索创新项目。这个制度催生了Gmail等重要产品。


因此,企业想要有活力,必须放弃形式主义:


①避免过度流程化。 许多企业制定了太多规章制度,导致员工只会机械执行,不敢做事。过度流程化,只会扼杀创造力。


②结果导向。 关键不是每天几点打卡、按多少条规定做事,而是他最终能不能创造价值。如果规章制度成为了目的,而不是手段,那企业就会变成一个官僚机构。


记住,任何的流程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判断制度、流程是否演变成了条条框框,就看它有没有降低效率,有没有阻碍业务发展。


3.放开思想文化


文化,是企业最深层次、最有效的管理。


企业文化决定了员工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企业的长期竞争力。一个企业文化好,那自然就有活力。


但有些企业的文化,它是压抑的,封闭的,服从的,员工在里面话都不敢说,根本就无从谈活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