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我离开杭州,来到航程十数小时外的伦敦,继续求学之路。
初次踏上这座城市,陌生与新奇感从全方位袭来。我这个来自异国的行者,每秒都要接受无数的新信息——从建筑风格,食物饮品,交通线路,到不同国籍、种族的行人,就连一直被诟病连绵阴雨的英国天气也足够人适应一一阵子了。
至今我仍在不断习惯着这个城市的冷硬,也在不经意间触摸着它的温柔。
始建于1856年的伦敦地铁称得上这座城市的“老家伙”了,至今没有实现信号、网络全覆盖,毫无现代感可言。
地铁轨道深埋于地下,站台仅由一部极为陡峭的巨大电扶梯与地表入口相连。初入地铁口,我只将它视作一只冰冷的钢铁巨兽,畏惧感经久不消。
人在没有网络的伦敦地铁同样显得疏离,读书看报的占多数,在手机、报纸上玩填字游戏的也不少也有想我一样头戴蓝牙耳机的。伦敦人爱在地铁阅读的习惯或许就是由这个没有网络的环境下不得不养成的。人们用这些可在无网络情况下实现的手段消磨时间,避免目光接触。
伦敦快节奏生活下的人际冷漠也在地铁内表现得淋漓尽致。最为热闹的中央线和匹克迪里线在上下班高峰期足以让乘客体会“密不透风”和“呼吸困难”。虽然在拥挤时段人与人间的空间距离压缩到极致,但却丝毫无助于拉近车厢内不同性别、年龄、职业,说着不同语言的人实际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