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写在思想的边上
为潮湿的灵魂寻找方向,包括我们自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开发者全社区  ·  出来相亲了 ·  18 小时前  
开发者全社区  ·  跳崖了 ·  昨天  
鸿洋  ·  GPU硬件加速提升渲染流畅度 ·  昨天  
开发者全社区  ·  广州员工奴性事件 ·  昨天  
鸿洋  ·  ActivityTaskManagerSer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写在思想的边上

伦敦的冷硬与温柔

写在思想的边上  · 公众号  ·  · 2019-01-12 12:00

正文

图片 摄于LSE威敏斯特桥学生公寓顶层



2018年8月,我离开杭州,来到航程十数小时外的伦敦,继续求学之路。

初次踏上这座城市,陌生与新奇感从全方位袭来。我这个来自异国的行者,每秒都要接受无数的新信息——从建筑风格,食物饮品,交通线路,到不同国籍、种族的行人,就连一直被诟病连绵阴雨的英国天气也足够人适应一一阵子了。

至今我仍在不断习惯着这个城市的冷硬,也在不经意间触摸着它的温柔。

始建于1856年的伦敦地铁称得上这座城市的“老家伙”了,至今没有实现信号、网络全覆盖,毫无现代感可言。

地铁轨道深埋于地下,站台仅由一部极为陡峭的巨大电扶梯与地表入口相连。初入地铁口,我只将它视作一只冰冷的钢铁巨兽,畏惧感经久不消。

人在没有网络的伦敦地铁同样显得疏离,读书看报的占多数,在手机、报纸上玩填字游戏的也不少也有想我一样头戴蓝牙耳机的。伦敦人爱在地铁阅读的习惯或许就是由这个没有网络的环境下不得不养成的。人们用这些可在无网络情况下实现的手段消磨时间,避免目光接触。

伦敦快节奏生活下的人际冷漠也在地铁内表现得淋漓尽致。最为热闹的中央线和匹克迪里线在上下班高峰期足以让乘客体会“密不透风”和“呼吸困难”。虽然在拥挤时段人与人间的空间距离压缩到极致,但却丝毫无助于拉近车厢内不同性别、年龄、职业,说着不同语言的人实际距离。


图片摄于地铁罗素广场站月台



但这座城市也足够温柔,温柔在它对各种文化的包容。

伦敦城总给人一种感觉,仿佛这座城市里本土的英国居民并不占多数。大量来自欧美其他国家、亚洲各国、非洲地区的人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扎根于此。伦敦像一个温柔的母亲,给予每种文化的子女表达的权利与自由。

诺丁山嘉年华是聚居在伦敦诺丁山地区的非洲和加勒比黑人移民因思乡情重举办的狂欢节。8月末,身着华丽服饰的移民们跳着民族舞蹈,路边贩卖着他们家乡的烧烤小吃,游人跟着鼓点随游行队伍前行,整个诺丁山地区变成欢腾的海洋。


图片摄于诺丁山嘉年华



中国人的文化习惯在中国城的精致一隅内充分展现。吃火锅、看中医、喝奶茶、逛中国超市全部可以在此完成。国人在伦敦依然可以继续国内惯常爱做的事。


图片摄于中国城



个体自由在这座城市也享有足够的文化表达空间。或是出于兴趣表达或是职业的街头表演家吸引行人驻足观赏。表演者投入的神情和观赏者欣赏的态度是我在这座城市见过的最温暖的一幕。街头涂鸦是不留姓名的艺术家们为这座城市带来的美的体验。




图片 摄于砖块巷与

考文特花园





在这个被戏称为黑暗料理之国的国度,当地食物也许尝试一次就已足够。英国名菜炸鱼薯条和英式传统早餐虽有它们自身的魅力,但却温暖不了我的中国胃。



幸而可以与三五好友在中餐馆一聚,有什么能比火锅更能融化留学生的心呢?每次吃到中餐都会情不自禁感叹中华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即使是最寻常不过的生煎包也能让味蕾穿越回国内。周末闲暇,在家煲一锅鸡汤,邀请朋友来做客,消融寒夜的冷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