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多地提出全民招商概念,笔者认为其中弊大于利 - 如今的产业招商本身是专业化、资源化工作,在过去的增量时代,产业招商与传统地产售楼工作或有部分雷同,在机制激励、全民招商等能起到一定效果,而在如今则反而容易形成负效应。
如今的全民招商反而容易浪费机会
(1)全民招商容易引起项目价值表述不清,浪费宝贵机会
产业招商所面对的目标客群小,需要精准链接企业决策人,在第一时间清晰、有效的表达项目的价值,并根据被招商企业痛点为其进一步定制个性化方案。
全民招商看似扩大了接触面,但容易引起与被招商企业对接层级混乱、项目价值表述不清,导致与被招商企业对接的第一印象变差,宝贵的招商资源和招商机会被浪费。
(2)全民招商打乱了招商对接体系,降低了成功率
招商“人设”很重要,每个层级岗位有其自身的角色,分层对接既在招商谈判中起到重要的回旋缓冲作用,更是对企业逐层深入挖掘企业痛点,个性化定制的过程,全民招商显然无法做到有效的分层对接。
如上海临港 – 招商人员区分为 “业务员(基层招商,要求客户来访能说清楚项目自身价值)-咨询师(项目招商负责人,要求与企业家就其行业能聊的来)- 投资人(项目总与集团领导,要求能一定程度理解行业方向,能做出一些对企业有价值的远见性判断)”。
又比如某知名园区企业 – 要求高管不要自己做短视频,总部领导应该保持一定的神秘感,在调动高能级资源时候出手,这样更有利于最终实现企业招商落地。
(3)全民招商容易导致工作精力分散,甚至引起不正确的“政绩观”
园区的运营人员、财务人员、行政人员其本职工作应该坚守自身岗位,而非为了招商而分散本职工作的精力,遥想当年某房企搞全民营销,最终结果是全民花钱“买假到访已完成指标”
更重要的是全民招商容易出现“重招商,轻运营”,“为招商而招商”等问题,最终不利于产业生态集聚,这更是偏离了园区的初心。
笔者在此提醒 –
未来,特别对于国资园区
是不是空置,是工作能力问题
租金有几块钱,是投资账本问题
有没有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完成特色聚集的任务,是角色站位问题
站位大于一切!
全民招商不可取,但人人需具备招商思维
(1)招商是整体化工作,人人需具备招商思维实现“力往一处使”
招商是整体化工作前期投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运营服务链条上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最终招商出现问题。
人人需具备招商思维要求每个板块都深度思考最终招商,对最终结果负责,实现整个团队力往一处使,进而实现最终更好的招商结果。
典型案例 – 金地威新苏州木渎项目
木渎项目最大特点就是各版块以招商为核心目的各司其职
前期拿地成本合适,建筑设计充分考虑后期招商,入市节点把握精准,招商体系搭建完善,运营体系充分考虑企业入驻,最终就成为了2023年苏州招商冠军项目!
参见文章 –
《这个园区凭什么一年能去化10万方?》
(2)直接渠道是2025年招商决胜关键,不做全民招商但全民都可以做信息链接
如今的招商局面,能有效的链接企业负责人,直接进行招商对接是招商成功重要方向,避免“二传手、信息传递”,直接面对企业老板,解决其痛点,为其定制服务。
全民招商不可取,但以文化灌输+机制激励,促使大家心系招商,有效的发动自己身边的资源形成对于被招商企业的直接对接,那对于项目招商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2025一切围绕着招商,一切服务招商。